摘要:秦觀詞在兩宋時期是較有代表性的,形成了自己的感傷風格。本文主要從宋代的國家形勢、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及秦觀的個人經(jīng)歷三方面分析秦觀詞感傷風格的特征。
關鍵詞:感傷風格;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
宋詞在風格方面展現(xiàn)出“豪放”與“婉約”之別,“豪放”詞以蘇軾為代表,相較于“豪放”詞,以婉約見長的詞人很多,秦觀是其中的代表詞人,其詞風凄婉倚靡,凄清沉郁,他善于通過凄迷的景色,婉轉的語調表達感傷的情緒。在北宋詞壇,秦觀以多情敏感的個性氣質,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傷離怨別的抒情詞作,體現(xiàn)出凄美婉約的風格。秦觀詞不僅抒發(fā)個人、家世的悲緒,更多地融入了社會性的內容,抒發(fā)了詞人身陷黨爭之禍、橫遭貶謫打擊的深沉復雜的感傷。秦觀的感傷詞的成因可從北宋的時代背景,北宋文人的審美情趣,以及詞人的個人經(jīng)歷等方面找尋答案。
北宋社會政治背景對秦觀詞風的影響
北宋時期,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國家積弱不振,人民負擔很重,內憂之余外患不斷,北宋朝廷不斷受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騷擾,國勢衰微。在這種社會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更多一些感傷情緒。同是描寫邊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戰(zhàn)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雄闊氣概。在宋代,在邊疆有所建樹的范仲淹卻發(fā)出“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傷感;“豪放”派的蘇軾也不免有“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滄桑。
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影響之下,秦觀的詞也不免帶有凄涼哀婉的色彩。秦詞善于通過“斜陽”“寒鴉”等景觀營造一種凄清的意境,同時用“孤”“愁”“恨”等詞表現(xiàn)內心的濃烈愁緒,客觀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強烈的主觀情緒。同是送別,唐代詩人“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盡顯灑脫之氣。秦觀詞《滿庭芳》去口滿是凄清氣息:“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痹频菟?,離別之時,借酒消愁,而薄煙、斜陽、寒鴉的點染又營造出凄清的意境,加重了離愁別緒。
又如《踏莎行》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薄岸霹N聲聲”,“斜陽遲暮”,“梅花傳恨”,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斷”“閉”“砌”等動詞形象地傳達了詞人心中無限的愁緒,于客觀景象里已濃濃浸染了主觀性情緒色調。在北宋衰微的國勢之下,總是能引起詞人感時傷事的情緒。
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
宋代文人審美情趣也影響秦觀詞的感傷風格。宋代文人受佛道影響,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講“空”講“靜心”;道家讓人謙和忍耐。佛道教人安貧樂道,重道德自覺。在宋代總體的思想信仰影響下,宋代詞風也展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文人的審美傾向于平靜的情態(tài),多愁多恨,感傷惆悵的心理表現(xiàn)出對殘缺,對老瘦之美的偏愛,善于描寫離恨愁緒。這些審美的心理傾向也對秦觀的詞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秦觀的《減字木蘭花》一詞中“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因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币虺疃铈i的娥眉,任春風如何吹拂都難以抹平,因此才讓讀者體會到那種深深的愁緒,作者極力去渲染這種閑愁,“字字愁”無限加重了愁思。在這首詞中,秦觀對愁思愁緒極力描繪,字字凄冷,體現(xiàn)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又如《浣溪紗》“錦帳重重卷暮霞,屏風曲曲斗紅牙,恨人何時苦離家。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滿庭芳草襯殘花?!薄板\帳重重”繁多沉重,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無限哀思,重重錦帳,清冷晚霞,當主人公一覺醒來,看到的是即將落下的紅日,那滿院的芳草更映襯了殘花的孤冷凄清,展現(xiàn)了荒涼凄冷之美,這種哀婉之情表現(xiàn)了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即使描寫女子的離愁,秦觀也偏愛孤寒、凄冷的美,展現(xiàn)時人審美的情趣。在《虞美人》中“瓊枝玉樹頻相見,只恨離人遠,欲將幽恨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痹谥魅斯菓n怨的心中,瓊樹玉枝也成了羨慕嫉妒的對象,因為它們還能“頻相見”,流水無情,主人公的幽恨無法抒發(fā),只能空余恨,借女子的口吻表達那種濃重的思念與愁緒。
秦觀的個人經(jīng)歷
秦觀少時聰穎,博覽群書,抱負遠大,云游各地,豪放不羈。秦觀從少年時代起就關心國家大事,21歲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chuàng)作了《浮山堰賦》,對百姓的苦難表示出深切的同情。為了抵御遼夏的侵擾,他曾研究兵法,寫作《郭子儀單騎見虜賦》,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歌頌,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負。然而極富才情的秦觀發(fā)奮讀書,卻命運不濟,兩度科考均名落孫山。后在蘇軾的勸勉下再次應試,考取進士,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國史院編修等職。曾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shù)年里,秦觀與良師益友交往,精神上比較愉快,但是由于家口較多,生活拮據(jù),只得經(jīng)常依靠朋友的接濟。更令他感到進退維谷的,是新舊黨爭的漩渦中孤危的政治處境。憂國憂民的秦觀先后向朝廷進策論30篇,其中《國論》、《治論》、《人材》、《法律》、《財用》、《邊防》等文,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但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以及與蘇軾關系的密切,使他無法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訐。
紹圣元年(1049),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在離開汴京之前,秦觀重游城西金明池,撫今憶昔,感慨叢生,遂以凄苦的筆調創(chuàng)作了《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西城楊柳在春風中擺弄著柔枝,也牽動起詞人傷離怨別的憂愁,令人潸然淚下。他追憶往昔與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飲酒賦詩,備極歡娛。然而如今卻“人不見,水空流”,無限惆悵之感溢于言表。下片直接抒發(fā)流年似水、青春易逝的感傷,寄托著詞人身遭遠謫、行將離京的愁緒。將深濃的愁緒化為春江之淚,宣泄肝腸寸斷的痛苦。
秦觀先任杭州通判,再貶為監(jiān)處州茶鹽酒稅。此后,秦觀又先后被移送到橫州、雷州編管。在這短短數(shù)年間,他不斷地遭受削職、除名,一貶再貶,從一般的逐臣淪為流放的罪犯,連續(xù)的沉重打擊,使他的心情益趨感傷。在長期的貶謫生涯中,秦觀獨自忍受著艱苦生活境遇的挫折以及來自各個方面的政治打擊,但始終保持著堅忍高潔的品節(jié)和情操。對于家鄉(xiāng)、親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成為他慰藉孤魂的寄托。秦觀家居高郵,隸屬揚州。他青年時期經(jīng)常到百余里外的揚州游覽,并且創(chuàng)作了著名詞作《望海潮》,從各個側面渲染出揚州城往日的繁雄氣勢,如今的富麗豪俊。在此后的漫游經(jīng)歷中,他時常追憶揚州的美景,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故鄉(xiāng)變成了天涯游子熱切盼望的精神家園。他在《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下片寫道:“鄉(xiāng)夢斷,旅孤魂。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詞人于除夕之夜,獨宿于郴州旅舍,對于故鄉(xiāng)的思念越發(fā)深切難奈;然而身世飄零,故鄉(xiāng)難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傷無雁傳書愁情難釋。在與家鄉(xiāng)親人音信全無的苦難歲月里,秦觀越發(fā)悲切地表達出對于妻子兒女的牽掛。他在《如夢令》詞中追憶妻子在別離時分“妝粉亂紅沾袖”的凄苦形象,遙想她于別后“玉銷花瘦”的憔悴之態(tài),作者不由得感嘆道:“腸斷。腸斷。人共楚天俱遠?!敝苯邮惆l(fā)出相隔天涯的深濃愁緒。
秦觀詞中的傷心愁緒,主要來源于社會的壓迫、政治的打擊,作者遭受黨爭的傾軋,遷謫、流放的命運,遠離親人的痛苦,獨居孤館的幽閉,這種種的磨難嚴酷地摧殘著詞人的身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愈加深濃復雜的感傷之情。秦觀用整個心靈來填詞,將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痛苦的情感體驗,通過詞體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而特別真切感人。秦觀的感傷詞作形成了詞史上影響巨大的抒情范式。秦觀出身子社會下層,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屢遭流貶之苦,這幾乎是中國封建社會眾多下層文士悲劇命運的縮影。秦觀以其婉約凄美的優(yōu)秀詞作,傳遞出廣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譽。秦觀詞的感傷風格,與5g~-L特定的國家形勢,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及秦觀的個人經(jīng)歷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游國恩:《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2]沈金浩:《宋代文人審美心理的主流型態(tài)》,廣東學院學報25卷第4期
[3]曾季:《艇齋詩話》,上海書店1999年版
[4]《宋史》:中華書局1999年版
[5]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中華書局1986年版
[6]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