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蘇軾晚年摯友陸元光行實問題的兩點看法

    2010-03-25 01:14:38陸巖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0年2期
    關鍵詞:靖康陸氏宗譜

    陸巖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4)

    作為《晉陵樟村陸氏宗譜》編纂者之一,筆者近年來一直期待著本族始遷祖陸元光公相關史料的發(fā)現(xiàn),終于,最近讀到了《蘇東坡研究》第一輯(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6月)上發(fā)表的暨南大學東方龍吟先生《蘇東坡晚年摯友陸元光行實考證》一文(以下簡稱《考證》)?!犊甲C》作者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了深入研究,鉤深致遠,使900年前元光先祖之神情風貌宛在眼前。作為元光先祖之嫡傳后裔,筆者甚感大慰平生,相信我樟村陸氏數(shù)千族眾亦會深有同感。在此,謹向東方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謝。

    筆者亦曾致力于元光公生平考證,所獲進展固不能望《考證》之項背,然尚有些許認識與《考證》略有出入,不揣冒昧在此提出兩點看法,還望東方先生及諸位方家不吝賜教。

    一、《劍井記》作于“靖康”未必不可能

    有關元光公生平資料主要來自于《梁溪漫志》和《咸淳毗陵志》,共四條,按事件先后羅列如下:

    (1)“熙寧六年(1073年)余中榜”載,當年常州共考取進士38名,陸元光名列其中,位于第34名。(《咸淳毗陵志》卷十一《文事·貢舉》)

    (2)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陸元光以“通直郎”身份到常州任晉陵縣知縣。(《咸淳毗陵志》卷十《秩官·知縣題名·晉陵》)

    (3)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東坡終老常州之際,“陸元光獲侍疾臥內,輟所御嬾版以獻”,“公殊以為便,竟據(jù)是版以終”。(《梁溪漫志》卷四《東坡嬾版》)

    (4)靖康初年(1126年),陸元光為劍井作記。(《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井》)

    以上四條中,(2)和(3)出處不同而相互映證,可視為信史;(1)和(4)出處相同,仔細推敲卻存在矛盾:熙寧六年至靖康初年相差53年(《考證》誤為63年),陸元光即使青年時期(《考證》假設為25歲)便高中進士,似乎也不太可能以近八旬(《考證》誤作八十多歲)之年作《劍井記》。

    按“二者矛盾必有一假”原理,《考證》認為“靖康”當為“(建中)靖國”之誤。理由是靖康之恥,宋人痛之甚切,不敢有忘,故而下筆成錯(持此觀點者并非《考證》一家,筆者在另外場合亦曾聽聞)。

    筆者以為,此說有三點不可靠:其一,“建中靖國”年號是否可簡稱作“靖國”?若可,當舉出其他實例以印證(“建中靖國”年號有簡稱“建中”者,例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其二,“建中靖國”年號只使用一年(即1101年),何來“初年”“末年”之說?其三,“二者矛盾必有一假”為何假者必是“靖康作記”而不能是“熙寧中榜”?其實《考證》對“熙寧六年余中榜”已有懷疑,榜上“陸元光”應為常州籍進士,如何能不依回避制度,任常州晉陵縣令,“朝廷豈會出錯?”可惜《考證》未能將懷疑進行到底,反而以此作為下文論述的主要依據(jù),推斷出陸元光當生于慶歷八年戊子(1048年)左右,到蘇東坡終老常州之時已是五十出頭,最后以陸元光定居常州樟村也可算常州籍,來為他入載“熙寧六年余中榜”自圓其說。

    認定“靖康”為“(建中)靖國”之誤,其實還有一個隱含未明說的理由:建中靖國之時,陸元光正在常州晉陵縣令任上,寫作《劍井記》該當其時。但此亦僅為“可能”,不能認作“必然”。

    相反,我們也能提出《劍井記》作于“靖康”的理由。

    《樟村陸氏宗譜》上說,元光先祖“授晉陵令,有德政,解任日民人罷市懇留”,后“值靖康之亂,扈駕臨安”,“累官參知政事”,于靖康至紹興間“籍郡之城東十五里劍井寺后名曰樟村居焉”。在《宗譜》卷首之《樟村地輿八景詩》中,也引有這篇《劍井記》,并明確記載作于“宋靖康初”。還說劍井中“有白氣亙天如虹”,乃主郡城中有“魁榜”之兆。

    劍井現(xiàn)已不知所在,取名于劍井的劍井寺位于樟村西一里的羊角莊,“文革”中曾改作農(nóng)業(yè)中學,目前尚存殘墻數(shù)尺。該寺原址本在樟村以南丁堰之東運河邊上,上世紀二十年代建利民紗廠(今大明公司前身)而遷至羊角莊。劍井原名“小井”,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乃入地獄救母之目蓮轉世,率兵途經(jīng)此處時,不慎將所佩寶劍落入井中,于是此井又名“劍井”。

    元光先祖《劍井記》云:

    嘉祐壬寅胡文恭宿為副樞,元祐戊辰胡修簡宗愈為右丞,熙寧癸丑余吏部中魁廷試、邵御史剛魁南省、邵司業(yè)枋魁開封,元符庚辰蔣巍公之奇入西樞,率前一歲氣輒見。人以為秀異所鐘,此其證應云。

    《咸淳毗陵志》引用此段,顯然是為了表現(xiàn)劍井之靈秀,是晉陵縣一處名勝。而元光先祖寫作此文,不也隱約地表現(xiàn)了他遷居樟村的心理動機——擇此“為秀異所鐘”之地而居,必將大有益于后人。《樟村地輿八景詩》其中之一賦劍井及劍井寺:

    劍氣沖霄漢,光依日月明。仙游留鶴跡,人杰聚星精。

    寺廊僧還定,林幽鳥不驚。遙瞻泰階位,福德在東城。

    “遙瞻泰階位,福德在東城”一句把元光先祖擇居樟村的心理動機表露得明明白白。既然元光先祖是在靖康至紹興年間占籍定居樟村,再把寫作《劍井記》與此聯(lián)系起來,那么“靖康”的可能性就不能輕易否定了。

    回過頭來再看“熙寧六年余中榜”上有“陸元光”之名,應考慮如下兩種可能性:(1)依據(jù)回避制度,常州籍人士不可能任晉陵縣知縣,故榜上“陸元光”另有其人,與任晉陵縣令者毫不相干;(2)陸元光后來占籍定居樟村,亦可算常州籍而入載“余中榜”,但其必非依據(jù)原始記錄而是后來補入。《咸淳毗陵志》的修纂時間距熙寧六年已有近200年之遙,距元光先祖任晉陵令也有170年上下,將其補入“余中榜”,究竟依據(jù)了什么?

    記得筆者首次在元光先祖《劍井記》中讀到“熙寧癸丑余吏部中魁廷試”句的時候,心頭不由一緊:“果然是熙寧六年中的進士?”一直懷疑是否有人像筆者一樣誤讀,于是在“熙寧六年余中榜”中補上了“陸元光”的大名。此處只是猜想,不敢妄下定論。

    無論如何,任晉陵令的元光先祖在熙寧六年中進士是不完全可靠的,因而他在靖康初年寫作《劍井記》也就未必不可能。再與《樟村陸氏宗譜》上記述元光先祖于靖康至紹興年間占籍定居樟村相聯(lián)系,這種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在當前沒有更多資料發(fā)現(xiàn)的情況下,還是不要輕易否定原文記載為好。

    二、陸蒙老字元光者其實另有其人

    上文所言對《劍井記》誤讀只是筆者猜測,然誤讀之事確實存在,即使名家巨匠也難以幸免。

    《考證》中還提到了陸元光字蒙老,吳興人,其主要依據(jù)是《全宋詩》詩人小傳和清代邑人趙翼的考證。同時也指出《全宋詩》小傳和趙翼考證均源自宋孝宗淳熙年間浙江金華人陳巖肖所撰《庚溪詩話》中的一段:

    吳興陸蒙老元光,嘗為常之晉陵宰,頗喜作詩。時州幕官有好讒謗同列者,一日同會,忽聞蟬聲。幕官謂陸曰:“君既能詩,可詠此也?!标戅o之不可,因即席為之曰:“綠陰深處汝行藏,風露從來是稻粱。莫倚高枝縱繁響,也宜回首顧螳螂?!币蛞允亲I之,其人愧而少戢。

    《全宋詩》編者與趙翼先賢對此解讀有所不同,《全宋詩》小傳云“陸蒙老,字元光”,而趙翼考證云“陸蒙老(名元光)”。作為史學巨擘的趙翼是常州本地人,對《咸淳毗陵志》載陸元光任晉陵令當然清楚,所以他要強調“名元光”。

    在我《樟村陸氏宗譜》上,始遷祖元光公字章甫,號心水,原籍開封府祥符縣曲渠里紫陽村,顯然與“字蒙老,吳興人”不相符?!陡娫挕匪苑翘?,只是《全宋詩》編者及趙翼先賢均誤讀《詩話》,將另一位任晉陵宰的吳興人陸蒙老元光,認作北宋末年任晉陵令、與蘇東坡有過交往的陸元光了。

    《樟村陸氏宗譜》(繼述堂)民國庚申(1920年)版卷七“統(tǒng)宗世表”:“四十一世蒙老,字元光,晉陵宰,居歸安?!?見圖1)

    《陸氏世譜》(無錫仰賢堂)民國戊子(1947年)版卷六第十四頁“統(tǒng)系表”:“第四十一世蒙老,字元光,晉陵宰,居歸安?!?見圖2)

    圖1 樟村陸氏宗譜

    圖2 陸氏世譜

    《辭海》“歸安”條:“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分烏程縣東南境置,治所與烏程同城,在今浙江吳興。1912年與烏程縣合并為吳興縣。歷與烏程同為湖州、安吉州、湖州路、湖州府治所?!笨梢姟皡桥d人”即“居歸安”。

    陸氏前數(shù)十代世系記載并非我樟村一族所獨有,江南各地陸氏族譜皆然,因而有足夠的可信度。由《宗譜》可查出蒙老公以上幾代世系為:元方—景初—泛—冀—兼并—高—蒙老。其先祖三十五世元方公字希仲,唐初及武周時期任殿中侍御史、鳳閣舍人、鸞臺侍郎,并贈越州都督、拜丞相?!短茣酚袀鳌T焦遄?。長子景初字公勛,唐睿宗賜名象先,先后任揚州參軍、戶部尚書、中書平章、太子少保、左丞相,封兗國公,謚“文貞”。歐陽修撰《新唐書·宰相世系》中有“陸氏宰相六人:丹徒支有敦信;太尉支有元方、象先、希聲;侍郎支有扆、贄”之語。元方、象先父子先后為相,乃蒙老公嫡祖也。

    陸蒙老字元光者,與著名詩人陸龜蒙同為元方公七世孫(龜蒙乃元方次子景衍之裔,其世系為:元方—景衍—溥—康—正興—賓虞—龜蒙),應差不多同時生活在中晚唐時期,比北宋晉陵令元光先祖要早200多年。當然也不能排除蒙老公出生得更晚一些,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乃至北宋初年,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生活在北宋中晚期的蘇東坡相遇。

    《咸淳毗陵志》中,晉陵知縣“陸元光”之姓名起碼出現(xiàn)了四次,而翻遍該《志》,“陸蒙老”之名卻從未出現(xiàn)。在該《志》《秩官二·郡守題名》中,“王安石”、“楊萬里”、“宋慈”等人赫然在列,均書“名”而不書“字”,可見此“陸元光”并非“陸蒙老”。

    《庚溪詩話》雖為宋人所撰,然其所述陸蒙老元光任晉陵宰并作“詠蟬”詩,并未言明在宋在唐,而《全宋詩》編者與趙翼先賢均將其與元光先祖視作一人,可改成語“張冠李戴”為“唐冠宋戴”或“初冠末戴”了。這個差錯所造成的影響可不小。近年來在蘇東坡研究中論述到元光先祖與蘇東坡交往時,已有多篇文章引用“詠蟬”詩,有的還說此詩對東坡遭遇含有惋惜乃至譏喻,東坡不僅沒有因此生氣,還大加贊賞,并親手抄錄多張送人。根據(jù)上文分析,非但此詩與蘇東坡毫無關系,而且詩的作者亦非東坡?lián)从言庀茸?。諸如此類的“誤讀”及“傳訛”不在少數(shù),比如有人據(jù)《梁溪漫志》中“晉陵邑大夫”之語,就將元光先祖說成是“常州籍醫(yī)生”,幸而已有多人指正,此處不再贅言。

    元光先祖乃我樟村陸氏始遷之祖,《樟村陸氏宗譜》對其生平記述雖不甚詳盡,但任晉陵令、作《劍井記》等還是能與方志史料相印證,并無錯訛。若元光先祖果真有《嘉禾八詠》之類詩作傳世,《宗譜》當收錄其中,不致遺漏。《宗譜》不收其詩,亦可視為陸蒙老非元光先祖旁證之一。

    既然陸蒙老字元光者非蘇軾晚年摯友元光先祖,《考證》費盡心力依據(jù)程俱謁陸蒙老詩推斷出陸元光號“空青”也就毫無意義了(此“陸蒙老”究竟又是何人已不重要,反正不會是我元光先祖);引陸蒙老《赴官晉陵端禪師》詩再次敲定元光先祖任職晉陵時已年過半百,也斷了根據(jù),因為《全宋詩》編者就已經(jīng)把唐朝末年(也可能是五代十國至北宋初年)的陸蒙老誤認作北宋末年的元光先祖了。

    未能查到《全宋詩》編于何時,但據(jù)《全唐詩》編定于清康熙年間推斷,《全宋詩》編定年代當更晚。宋詩之繁多龐雜遠非區(qū)區(qū)五萬首的唐詩可比,與此相關,《全宋詩》之謹嚴可靠程度亦遠不能與《全唐詩》相比。數(shù)百上千年后編定一部如此卷帙浩繁的詩歌總集,不可能所有材料都那么翔實可靠,轉手引用亦在所難免。《考證》一文引述《全宋詩》中材料甚多,對其中有些自相矛盾處亦已指正。但由于《考證》作者不知陸蒙老字元光者另有其人,其某些結論靠不住也在情理之中。

    《全宋詩》編者、趙翼先賢以及東方先生等都未能見到《陸氏世譜》、《陸氏宗譜》對于陸蒙老公及其世系的記載,將其誤認作元光先祖,是情有可原的。如今既已有更可靠的資料擺在面前,這個差錯就不該任其流傳,當作糾正為是。

    作者附注:由于陸蒙老字元光者與在東坡晚年侍疾并獻嬾版的陸元光(字章甫、號心水)確確實實是不同的兩個人,故本文能明確是前者的稱“陸蒙老”或“蒙老公”,能明確是后者的稱“元光先祖”,以示區(qū)別。

    [參考文獻]

    [1](宋)史能之主修.咸淳毗陵志[M].清嘉慶二十五年趙懷玉重刻.臺北: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影印.

    [2](宋)費袞.梁溪漫志[M].駱守中,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陸蘭亭主修.樟村陸氏宗譜[O].繼述堂藏版,民國庚申,木活字版.

    [4]陸氏世譜[O].民國戊子仰賢堂藏版,民間藏本.

    [5](宋)陳巖肖.庚溪詩話[M/OL].[2010-01-10].http://www.guoxue.com/jibu/sihua/content/gxsh_001.htm.

    猜你喜歡
    靖康陸氏宗譜
    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
    試論《高隆諸葛氏宗譜》的價值
    民國《姜山陳氏新祠宗譜》述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6
    梁靖康 “會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戲”
    江西窖藏現(xiàn)北宋珍品“靖康通寶”真書小平錢
    中國錢幣(2017年6期)2017-05-30 09:52:23
    明清時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譜》為中心
    關于“海派中醫(yī)陸氏針灸學術思想暨臨床經(jīng)驗研討會”延期舉行的通知
    《陸氏傷科銀質針療法》簡介
    《陸氏傷科銀質針療法》簡介
    若尔盖县| 西盟| 三台县| 湘西| 乌鲁木齐县| 迁西县| 广饶县| 疏勒县| 武汉市| 邯郸县| 东山县| 全椒县| 柳江县| 伊宁市| 左贡县| 宝坻区| 大石桥市| 安顺市| 叶城县| 延庆县| 长垣县| 洛浦县| 府谷县| 宕昌县| 玛纳斯县| 永清县| 永年县| 孟津县| 城固县| 宿州市| 永福县| 威远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乌审旗| 博客| 阳朔县| 明光市| 剑河县| 颍上县| 资中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