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懷德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用最少時間、最小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研究有效課堂教學應從了解學生、研究學情出發(f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研究有效課堂教學應從了解學生、研究學情出發(fā)。我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多種形式訪談,總結出學生心目中有效課堂特征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問卷調查中很多學生寫道:“教師的激情會點燃我們的學習熱情”,“教師的精神面貌決定了我們的學習狀態(tài)”,“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教師要有美妙動聽的聲音,妙趣橫生的語言,傳神的眼睛,富有神采的表情,專業(yè)規(guī)范的行為,思如涌泉的學識,鮮明唯美的個性,平和美麗的心靈,超凡脫俗的氣質,崇高圣潔的靈魂,陽光幸福的人生。
教師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師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言必行,行必果”,廉潔自律,光明磊落;要有寬容慈愛之心,善待每一個學生;要有執(zhí)著精神,鼓勵學生追求卓越。
教師要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按蜩F先得自身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知識儲備系統(tǒng)扎實、廣博,語言規(guī)范、生動形象,板書整齊美觀,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媒體運用得心應手,突發(fā)事件處理鎮(zhèn)定穩(wěn)妥,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有效備課,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整合,教師備課要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再提供適度、新穎的學習材料,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教師要對全體學生負責?!柏熑涡膹姷睦蠋熓峭瑢W們公認的好老師。”責任心是教師為人師表的第一條件,也是愛崗敬業(yè)的最突出體現。教師有責任心,才能產生對全體學生高度負責的內驅力,把職業(yè)責任升華為博大的愛心,于細微處發(fā)現真情,于平凡中創(chuàng)造奇跡,于淡定中實現追求,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更多敢于擔當、敢于負責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興趣培養(yǎng),不僅靠表面、直觀、感情刺激的手段,更靠學生進行腦力勞動,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造,興趣的源泉在于對知識的理解運用。
“終于又盼到×老師的課了!”“怎么又輪到他上課了?”這反映了學生對有效課堂強烈渴望和對低效課堂極度厭惡的心情。座談中,學生描述了很多給他們留下美好回憶的課例,如,“語文課上,老師把我在報紙上發(fā)表的文章當范文給同學們念了”;“今天數學課,我站在講臺上當小老師”;“外語老師展示了他出國時和‘老外’們的合影,真羨慕”;“來到生物實驗室看到了好多標本”;“地理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很多美麗圖片,大家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壯美”;“美術課討論熱烈,用電腦繪畫,學得很開心”;“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原理來解釋,物理真是一門有用的學科”。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交流情感、融情于教,創(chuàng)設情境、排疑解難,調整內容、難易得當,小組互動、寓教于樂,巧設問題、激勵表揚,傳授方法、調控氛圍等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使學生專心上課,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知識建構過程,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的天堂,不是教師一言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指出,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什么東西都講,要有所講有所不講,為學生思考和探索留下空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鼓勵學生思考、審視、質疑、傾聽、創(chuàng)造、體驗,通過提問、練習、討論等形式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教師調整教學內容,變單向教學為師生雙向、多向和網狀互動教學,學思結合、講練結合,知行統(tǒng)一。
初中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因此,需要有效的課堂管理來保障有效教學的實施。課堂管理,不能僅視為對課堂紀律的管理,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控制,這僅是課堂管理的一部分內容。研究表明,有效課堂管理包括三個層面管理:一是指圍繞教學目標制訂班集體學習規(guī)則。通過引導,學生承擔遵守學習紀律、主動參與學習責任,能及時發(fā)現和糾正課堂問題行為,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二是根據學生身心特點科學支配教學時間。要提高學生課堂專注的時間和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研究表明,課堂45分鐘,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分為5個時區(qū):呈波谷(起始5分鐘)—波峰(興奮時區(qū)15分鐘)—波谷(調試區(qū)5分鐘)—波峰(回歸區(qū)15分鐘)—波谷(終極區(qū)5分鐘)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學中可根據這種規(guī)律,完成不同的課堂教學任務,解決關鍵問題。三是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差異性作業(yè)布置。及時反饋學生作業(yè)中暴露出的問題,讓學生有效地完成家庭作業(yè)。
科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有機統(tǒng)一體,從根本上講各學科知識之間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從當代世界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取向來看,加強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結合,培養(yǎng)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是大勢所趨。
“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要只局限于課堂,在重視課內基礎知識的同時,適當聯系一下課外相關知識,做學問不要太‘死’?!边@是問卷調查反映學生對教學內容課內外聯系與知識升華的愿望。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教材教,要求教師以教材為原本,注重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注重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相互聯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書本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注重課堂學習內容與課外閱讀材料結合。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生獲取知識途徑由一元走向多元。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升華學科知識,給學生介紹各學科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引導學生關注國際和國內熱點、焦點、疑點和難點問題,教育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未來結合起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
問卷調查中學生要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新奇感”、“應根據個人不同情況運用不同方法”。
多元智能理論研究說明學生的智能由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音樂節(jié)奏、身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反省、自我觀察等智力構成,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幾種智力,只不過這幾種智力在不同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單純講授教學模式,講授、練習、思考、實做、參觀等多種方法交融,語言、文字、圖形、符號、音樂、視頻等多種教學媒體共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有效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也是當前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業(yè)實現內涵發(fā)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