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撰文/本刊記者 秦筠
21歲獲得學士學位,接著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然后留學法國,到香港學習,再于加拿大完成博士后的工作。39歲獲得教授職稱,接著晉升為主任醫(yī)師……在大家眼里,李啟富似乎就是這么順利地一路走來,直到今天的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常委、重慶市糖尿病防治咨詢組組長、重慶市行為科學健康促進分會會長。這順利后面需要多少優(yōu)秀品格的支持?它包括不斷學習的恒心、心憂天下的公心、對待榮耀的平常心、樂于奉獻的愛心和對待患者的責任心!
這似乎是作為一個優(yōu)秀醫(yī)務工作者的基本素質,首先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要有結合臨床實踐的經驗,還要了解醫(yī)學不斷發(fā)展的動向……李啟富教授就是這樣,從一開始選擇這個行業(yè),就一直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讀研時他的導師是全國著名的內分泌專家舒昌達教授,受這位優(yōu)秀專家的影響,李啟富對內分泌學科也產生了興趣,并決定往這個方向深入下去。也是受舒昌達老教授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崇高的行醫(yī)品德所感染,讓原本就積極上進的李啟富,更加不懈地向更高的目標攀越、向更深的課題研究。到如今他有機會也會去參加國外的一些學習班等,為交流,為提高。
說起糖尿病,李啟富教授提到了糖尿病的預防和診斷。我國糖尿病患者群體很大,并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務必要引起廣泛的重視才行。聯合國糖尿病日第一個五年主題定為“糖尿病的預防和教育”,說到這兒李教授還提到了我國大型糖尿病宣傳防治行動——藍光行動,提出對糖尿病的關注必須要社會、政府、國家和各機構都重視起來,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而診斷,我國以前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是血糖,最普遍采用的檢查是OGTT,現在還有糖化血紅蛋白測定。但糖化血紅蛋白測定診斷糖尿病需要規(guī)范化、標準化。
在國外糖尿病診治規(guī)范得多,雖然國內現在講究與國際接軌,但糖尿病的診治工作要按照中國糖尿病指南來進行。目前國內的指南還不夠明確、細致,醫(yī)生的主觀選擇性較大,加上執(zhí)行上也不如國外來的嚴謹,這個問題還是令人擔憂。雖然糖尿病本身也是一個講究個性化治療的疾病,但“個性化治療”必須在遵循指南的原則下進行。
作為一個內分泌科大夫,李教授以糖尿病防治工作為己任,為患者盡心盡力。在如今糖尿病隊伍不斷迅速擴大的今天,他認識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F在每年都會做糖尿病教育的計劃。這主要是免費講座的舉辦,也會有一些其他活動,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到街上為市民免費測血糖和傳播相關知識等。他們的教育團隊有十多個人,有醫(yī)生也有護士,大家輪流給人們做講座。講座幾乎每個月都有,每次人數都在400~500人。針對一些需要急需了解更多知識的新糖尿病患者,這個教育團隊還為他們打造了一個強化班,以小組教育的形式,一次30人左右,一次講3個小時,4次課下來,患者大多都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了。
作為一個先進的醫(yī)務工作者,重慶市糖尿病防治專家組組長,李教授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做好表率作用。對待患者耐心盡力、不辭辛苦,還會盡量考慮患者自身的情況,為其選擇經濟又實用的治療方案?;颊叩馁澰S信任和患者的健康就是對他回報。
有一次一個女病人因為足部潰爛而住院外科,久治不愈,醫(yī)生已經建議截肢。不抱希望了的患者試探著進了李教授的門診,被確診為糖尿病足,用了并不長的時間,也沒有花多少錢,后來患者的雙腿保住了。這件事對李教授的感觸很大——現在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還是太缺乏,甚至包括醫(yī)院,一些醫(yī)護人員,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也都不太了解,這嚴重影響了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進行。對此李教授表示出深深的憂慮。
因為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的慢性病,李教授建議患者一定要學習相關的知識,學會自我管理。在治療上,也要懂得選擇醫(yī)院選擇醫(yī)生。因為現在的醫(yī)院和醫(yī)生參差不齊,而且每個醫(yī)生擅長的方向不同,所以患者應該根據自己血糖是否達標等情況,或通過與醫(yī)生的溝通來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醫(yī)生,這對患者是很重要的。
李教授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謙遜的醫(yī)學后輩的位置。當聊到工作當中有什么令人感動的事時,李教授說,感動很多。科室里的老教授年紀很大,有的已經70多歲了,但是每次遇到有什么疑難雜癥,需要他們時,不管多晚,不管在哪,他們都會隨叫隨到,毫無怨言。而且不僅是自己科室,很多其他科室的老教授們都是如此。他們這種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每每都令李教授感動不已,說:“這值得我們每一個醫(yī)務工作者去學習。而在糖尿病防治任務日益艱巨的情況下,自己又有什么成就值得談。只能是好好地學習前輩們的奉獻精神,不怕付出,再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