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俠
摘要:多年來,盲校作文教學一直在困惑中前進,是語文教學一大難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在此談談如何提高盲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習作;觀察;積累;指導
由于盲生的視覺缺陷,盲校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一直在困惑中前進。盲生作文語句不通,內容枯燥乏味,空洞無物。如何提高盲校作文課的教學效率,提高盲生的習作水平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嘗試。
一、學會觀察,獲取習作素材
盲生由于視覺原因,五彩繽紛的世界在他們心里是一片黑暗的、單調的、平面的、靜態(tài)的。他們面對題目不知所云,下筆艱澀,言不由衷,從而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應該引導盲生觀察社會、觀察自然、觀察事物,讓盲生從中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指導盲生學會全方位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用心去看、去聽、去嗅、去觸。讓盲生用耳朵聆聽萬事萬物的聲音,用手觸摸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鼻子嗅出各種氣味,用舌頭品嘗酸甜苦辣各種味道,用心靈品味四季更替,喜怒哀樂、人情冷暖。他們的世界就會隨之豐富起來,,就會看到一個個鮮活跳躍的生命,一顆顆激情蕩漾的心靈。
例如在暑假前,我們正在緊張地復習,外面天氣突變,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了。盲生也無法專心復習,我索性和盲生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感受這場暴雨的整個過程,我不時地提醒他們要聽聽風聲的變化、雨的變化,讓他們打開窗戶用手去感受一下雨,等等。暴雨停了,我們一起交流:暴雨前,是什么樣子的(悶熱);下暴雨時,怎么樣(雨聲、風聲、雨中的景物);暴雨后,怎么樣(空氣清新,蟬在樹上歡樂地唱歌)。然后,我讓他們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這些寫下來。在汶川發(fā)生地震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和盲生關注災區(qū)的情況,和他們交流感受,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知道去回報社會,讓他們記下每天的感受與感動,記下自己的心理活動,為平時習作提供素材。
二、注重積累,豐富習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惜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蹦敲慈绾螏椭ど辗e月累呢?
(一)閱讀積累,豐富素材
教師要為盲生提供一些書籍,經常組織指導、鼓勵盲生,拓寬盲生視野,豐富盲生的生活經驗,并觸發(fā)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引發(fā)感觸,形成作文材料。
多閱讀能增強盲生對文學的愛好,特別注意給盲生讀些古文和優(yōu)秀散文。通過閱讀,使盲生在博覽群書后感悟到表達方法,積累到辭藻句式。有些作品,我還要幫助盲生了解作者的經歷,寫作的過程,寫作的特點,寫作的背景。好文章要求盲生背誦,例如朱自清的《春》與《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等。
在習作方面,要給盲生準備一些好的作文選,好詞好句,讓盲生學習別人的寫法。平時多留意語文教材里的詞語,在盲生習作時提醒他用上幾個合適的,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走進生活,獲取素材
解決盲生“沒有材料可寫”這一習作中最大的困難,老師就必須讓盲生走進生活,有意識地豐富盲生的生活,幫助盲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習作材料。我們學校位于區(qū)政府千鳥園廣場附近,可我要求他們寫《美麗的千鳥園》時,卻無話可說。作文前,我有目的地組織盲生游覽千鳥園。游覽時,我指導盲生注意觀賞園中的花草樹木,重點觀察幾處。回來后,稍作指點,大多盲生都能寫出內容具體的好文章。
(三)開展活動,提供素材
老師根據(jù)作文的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的專題教育,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通過開展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加深了盲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也為盲生作文“有話可說”作好了鋪墊。盲生的好奇心強烈,求知欲迫切,想象豐富。鼓勵盲生提起筆來,描寫自己美好的憧憬與幻想,就會形成一篇篇構思獨特的好文章。
三、靈活訓練,激發(fā)寫作欲望
新改下的作文倡導“我手寫我心”。盲生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材料,產生了寫作的欲望,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努力為盲生提供傾吐、表達的機會,給盲生開辟用武之地。
在平日的作文教學中,讓盲生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見聞、感受、參加的活動、新人趣事都可以作為作文的材料。形式多樣的作文訓練與盲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貼得更緊,更利于盲生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
四、表揚鼓勵,培養(yǎng)寫作信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開頭是千變萬化的,沒有規(guī)定模式。開頭要簡明,不要俗套。文章結構要理清。結尾要出彩。特別是對盲生在作文中的好句子,應當及時表揚,給盲生以信心。
作文提倡的是“手寫我心”。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盲生善于思考,善于觀察,積極主動地去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見、所聞。盲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關天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