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應用掃描反射比分光光度儀檢測技術調查上海地區(qū)健康成人不同身體部位皮膚顏色的情況,并分析相應的影響因素。方法:用掃描反射比分光光度儀測量159名健康志愿者前額、眼角、鼻唇溝、頰部、手背、手腕、前臂伸側、前臂屈側、上臂內側和臀部皮膚顏色。結果:皮膚顏色在不同部位有顯著差異:最黑的部位是前額,最白的是上臂內側;最紅的是鼻唇溝,最不紅的是上臂內側。女性比男性更白,男性比女性更紅。十個不同部位中,差異最大的是前額與上臂內側,顏色最為接近的是手腕和前臂伸側。結論:對曝光部位L*值影響最大的是日光曝露量和使用防曬霜頻率;對曝光部位b*值影響最大的是使用防曬霜頻率;對非曝光部位L*值、a*值和b*值影響最大的是皮膚光類型。
[關鍵詞]L*值;a*值;b*值;皮膚顏色;部位
[中圖分類號]R32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2-0229-04
Different parts of skin color in Shanghainess people and the evaluation of affecting factors
YUAN Chao, WEN Hai, WANG Xue-min, ZHOU Yu-tian, WU Pei-lan, LIN Yin-fen
(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llect datas on Shanghainess skin color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kin color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it. Methods Used SPECTCOLOMETER to examine the color of 10 body parts (including forehead, canthus, nasolabi, cheek, hand back, wrist, medial forearm, lateral forearm, upper-inner arm and buttock )of 159 Shanghainess people.ResultsThere are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skin color on different parts of body. The site of lightest skin was upper-inner arm, whereas the darkest was forehead. Redness was highest on nasolabi and lowest on upper-inner arm. Skin color was light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whereas redness was higher in males. Compared with two specific sites, the wrist and lateral were most similar, and the forehead and upper-inner arm were the most different in color. ConclusionThe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 value in facultative parts were exposed time and the frequency of using sunscre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b* value in facultative parts was the frequency of using sunscre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L* value,a* value and b* value in constitutive parts was skin phototype.
Key words: L* value; a* value;b* value;skin color;anatomic site
皮膚顏色分為“構成性膚色”(constitutive skin color)和“選擇性膚色”(facultative skin color)[1]。構成性膚色是指非曝光部位皮膚顏色,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有著顯著的種族差異,該差異主要是因為黑素小體的數(shù)量、大小、形態(tài)、分布和降解不同;而選擇性膚色是指曝光部位皮膚顏色,它受多種調節(jié)因素影響:如由遺傳而影響的皮膚對日光的反應性、激素水平及紫外線曝露時間等。皮膚顏色測定的方法分為主觀測量法和客觀測量法[2],主觀測量法是通過肉眼觀察,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因此,最近十年來,皮膚顏色的客觀定量分析在光療中劑量的確定、色素性皮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評價、防曬化妝品功效評價、化妝品美白成分功效評價中越來越重要。根據(jù)CIE推薦的反射三色刺激比色計原理,皮膚顏色定量測定研究在國內也開展起來[1-5]。本研究旨在了解上海地區(qū)健康成年人皮膚顏色的狀況,并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對不同部位皮膚顏色影響較為明顯的相關因素。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159名健康志愿者參加試驗,在上海地區(qū)居住時間均大于5年。其中男51例,女108例,年齡18~50歲,平均(38.8±8.3)歲。有任何皮膚疾病或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除外;對日光敏感或2周內服用增加光敏藥物者除外。每位志愿者在試驗前被告知整個試驗目的和試驗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儀器:采用掃描反射比分光光度儀(SPECTCOLOMETER,X·rite Co., U.S.A)對身體十個部位進行檢測,測定L*、a*、b*值;并通過公式ITA°=[Arc Tan(L*-50)/b*]×180/3.14159計算出ITA°。
1.3方法:于2009年2月對159名健康志愿者的十個身體不同部位進行顏色測定,十個部位分別是:前額、眼角、鼻唇溝、頰部、手背、手腕、前臂伸側、前臂屈側、上臂內側和臀部。在測試的過程中,避開色痣、紅斑或毛發(fā)密集的部位,其他可能影響試驗數(shù)據(jù)采集的因素也盡量避免,如化妝等。測量環(huán)境溫度:(20±2)℃,濕度為20%~60%。每一位志愿者在該環(huán)境中靜坐20min后方才進行儀器測定。同時對健康志愿者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可能對皮膚顏色有影響的相關因素,如平均每天的日光曝露量、使用防曬霜頻率、使用保濕劑(不含SPF指數(shù)的產(chǎn)品)頻率、皮膚光類型、年齡、文化程度、收入狀況、護膚習慣等。
1.4統(tǒng)計方法:對所有客觀測定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觀察不同部位皮膚顏色變化的范圍。應用SPSS 11.5軟件包的Compare means對不同部位、不同性別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應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方法分析調查問卷內容與皮膚客觀測定值之間的相關性。
2結果
2.1 不同部位皮膚L*值、a*值、b*值和ITA°值:不同部位皮膚的顏色有顯著差異。L*值的變化范圍在58.08~65.07,最小值出現(xiàn)在前額,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上臂內側;a*值的變化范圍在2.34~7.22,最小值出現(xiàn)在上臂內側,最大值出現(xiàn)在鼻唇溝處;b*的變化范圍在10.75~14.61,最小值出現(xiàn)在上臂內側,最大值出現(xiàn)在前額。ITA°值的變化范圍在28.51~54.39,最小值出現(xiàn)在前額,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上臂內側。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2.2 不同性別皮膚L*值、a*值、b*值和ITA°值:對于同一部位,不同性別對L*值、a*值和ITA°值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對b*值的影響只有在前臂屈側、鼻唇溝、頰部、臀部有顯著性差異(P<0.01)。按照ITA°值的大小,女性最白的是上臂內側,其次依次為臀部、前臂屈側、手腕、頰部、鼻唇溝、前臂伸側、手背、眼角,最黑的是前額;男性最白的也是上臂內側,其次依次為臀部、前臂屈側、手腕、前臂伸側、手背、頰部、鼻唇溝、眼角,最黑的是前額,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2。按照ITA°值的六級分級標準,上海女性以“中間白”(36%)和“白”(43%)為主,男性以“淺黑”(31%)和“中間白”(35%)為主,男性與女性在皮膚顏色分級(Skin Color Categories)構成方面有顯著性差異,詳見圖1~2。
2.3 對皮膚顏色影響的相關因素: 應用Pearson系數(shù)統(tǒng)計不同因素對各個部位皮膚顏色影響程度,發(fā)現(xiàn)平均每天的日光曝露量、使用防曬霜頻率、使用保濕劑頻率和皮膚光類型對皮膚顏色的影響較為明顯。各個不同因素對皮膚顏色的Pearson系數(shù)詳見表3~5。
3討論
1976年國際照明委員會(Commission Internation d'Eclairage, CIE)確定L*a*b*顏色空間,三刺激色度儀應用于膚色測量,從而使人類皮膚顏色的調查從主觀評價而進化為客觀量化。L*值和b*值間接反映皮膚的白皙程度[1],主要受到黑素含量的影響,L*值同時與血紅蛋白量有關,并受毛細血管充盈度影響。a*值主要受到血紅蛋白的影響,皮膚越紅,a*值越高,a*值同時也間接受黑素影響。
不同部位對皮膚顏色的影響主要因為黑素分布差異、黑素類別差異、血管形成差異、紅細胞比容差異和血容量差異等。Park[7]等調查了447例出生3天的新生兒皮膚顏色,發(fā)現(xiàn)前額是所有測量部位中黑素含量最高的部位。而韓國Lim和Lee[8]也報道過在所有年齡段,前額相對于前臂和腹部更黑,這些和本次研究調查的結果是符合的。因此,前額皮膚顏色最黑不單有其先天條件,即黑素分布最多,同時也有其后天原因,即曝光部位受到紫外線的影響。最白部位是上臂內側,這個結果和韓國Han[9]調查的600例12處不同身體部位的結論是一致的。上臂內側做為非曝光部位,較少受到紫外線影響,而該處的黑素與毛細血管分布不多,因此這里的L*值最高,而a*值最低。鼻唇溝是a*值最高的部位有其生理基礎,該處皮膚菲薄,血管豐富,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形成持久的毛細血管擴張。
在性別對皮膚顏色影響的差異研究中,李艷等[4]的研究認為女性的L*值大于男性,而男性的a*值大于女性,b*值在頰部、側胸、前臂屈側部位,男性大于女性。本次調查結果的L*值和a*值與他們一致,而b*值僅在前額部位是女性大于男性,其余九個部位均是男性大于女性。說明上海地區(qū)和四川地區(qū)因為環(huán)境不同而引起皮膚顏色的差異是存在的。
皮膚顏色主要受種族遺傳因素決定,但同時也因環(huán)境或個人生活習慣而改變。本次研究調查分析了相關的影響因素,并對各個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做了統(tǒng)計分析。對于曝光部位,如前額、眼角、鼻唇溝、頰部、手背,其L*值和平均日光曝露量、使用防曬霜頻率明顯相關,而非曝光部位,如前臂屈側、上臂內側和臀部,其L*值主要和皮膚光類型明顯相關,尤其是臀部,Pearson系數(shù)達到0.61。對于典型的曝光部位,如前額和眼角,其a*值受到平均日光曝露量的影響,但使用防曬霜的習慣會對很多部位皮膚的a*值有幫助降低的作用。b*值相比較L*值,受到日光曝露影響小,曝光部位與使用防曬霜有一定關聯(lián),而非曝光部位與皮膚光類型關聯(lián)。在研究的影響因素中,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保濕劑的頻率”。研究發(fā)現(xiàn),保濕劑的使用可以升高曝光部位的L*值,降低曝光部位的a*值。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保濕劑增強了皮膚表面的光滑度,因此間接提高了皮膚的白皙程度,L*值升高,a*值降低。另一方面是保濕劑本身對紫外線具備一定的物理阻隔作用[10],起到低指數(shù)防曬霜的功效。因此具備良好護膚習慣是改善皮膚顏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劉 瑋,王學民,賴 維,等. 四城市407例女性皮膚顏色測定和分級[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12(38):772-773.
[2]岳學狀,朱文元.皮膚的顏色及其測量[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9):554-556.
[3]侯 偉,馬道銘,孫建方.健康女性面部前臂皮膚顏色調查[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1):21-23.
[4]李 艷,李 利,蔣小月,等. 皮膚顏色和部位、年齡及性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5,14(5):624-626.
[5]李 偉,李明山,郭光照.皮膚顏色的定量測量[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2):111-113.
[6]高 潔,朱文元,駱 丹. 無創(chuàng)性評估皮膚的技術和方法[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12):819-821.
[7]Park JH,Lee MHA.Study of skin color by melanin index according to site, gestational age, birth weight and season of birth in Korean neonates[J].J Korean Med Sci,2005,20(1):105-108.
[8]Lim TW,Lee MHA.Study of skin color by melanin index according to sex, age, site and skin phototype in Koreans[J].Ann Dermatol,2002,14:71-76.
[9]Han K,Choi T,Son D.Skin color of Koreans:statistical evalution of affecting factors[J].Skin Res Technol, 2006,12:170-177.
[10]Emel F,Sevgi A,Turna I,et al.Effects of some emollient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ultraviolet[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06,22(2):137-140.
[收稿日期]2009-12-05 [修回日期]2010-02-04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