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詞歌曲在《聊齋志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前論者雖有所涉及,但往往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也值得商榷。本文根據(jù)自己對此問題的長期思考,從七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主要闡述了詩詞歌曲在《聊齋志異》中的獨特作用,通過對這些作用的詳盡分析,凸顯了詩詞歌曲在《聊齋志異》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詩詞歌曲;聊齋志異;作用;地位
中圖分類號:I207.419文獻標(biāo)識碼:A
在敘事中穿插詩詞歌曲可以說是中國文學(xué)的傳統(tǒng)。像較早的《穆天子傳》中的“白云謠”,《項羽本紀》中的“慷慨歌”,《伯夷列傳》中的“采薇歌”等,這些詩歌或抒發(fā)對異性的思慕,或敘述自己的遭際,或表達自己的志向與追求,以后這一傳統(tǒng)被很好地繼承了下來,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被廣泛運用。
曾讀過羅敬之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文說“綜觀《聊齋志異》里的歌曲小調(diào),因境寫情,情由境生;每于酣暢典麗之中,渾見雅趣。又其體裁不一,格調(diào)翻新,喜怒哀樂各有面目,風(fēng)花雪月別具殊態(tài)。抒情固以溫柔,說理亦富浪漫,繽紛絡(luò)繹,余音裊裊,興味無窮。” ① 羅先生又說“自‘話本’以下,詩歌的穿綴,總以絕律,雖亦情采多姿,符情合義,終不失其咬文嚼字,刻板單調(diào)。因此《聊齋志異》歌以麗文之筆,實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先導(dǎo)。” ① 羅先生的這段評述,說得極為精彩,讀來讓人頗受啟發(fā),它至少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詩詞歌曲在《聊齋志異》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地位。
本人認為之所以說詩詞歌曲在《聊齋志異》中運用得妙,其原因不僅在于這些詩詞歌曲本身寫得好,體現(xiàn)了作者蒲松齡在詩詞歌曲方面的高超造詣,因為詩詞歌曲特別是詩詞作為作者逞才使氣的工具,在小說特別是文言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大量存在,其中也不乏佳什,但是真正能讓其充分發(fā)揮作用,使其成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有機部分的,本人以為在古代文言小說,特別是文言短篇小說中,無出《聊齋志異》其右者。
《聊齋志異》中包含詩詞歌曲的篇章約四十篇,從來源上講這些詩詞歌曲可分為兩種:即作者蒲松齡代故事中人物所自創(chuàng)的抒情言志之作和根據(jù)劇情需要引用的前人之作。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聊齋志異》中的詩詞歌曲無論是在表達愛戀之情、身世之悲亦或是家國之嘆,都往往是由境而生,都能切合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性格特征,符合劇情發(fā)展的需要。可以說《聊齋志異》中的詩詞歌曲在各自的作品中作用是巨大的,其地位是無法替代的。那么這些詩詞歌曲究竟有哪些作用?它們在作品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總而言之,《聊齋志異》中的詩詞歌曲的作用大概可分為以下七種:
第一,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聊齋志異》中有很多愛情詩,這些愛情詩往往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像《西湖主》中陳弼教的“紅巾題詩”、《辛十四娘》里馮生的乘醉吟哦、《香玉》中黃生的“樹下題句”等。
《西湖主》中陳生的詩為:
雅戲何人擬半仙?分明瓊女散金蓮。
廣寒隊里應(yīng)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①
“擬半仙”就是模仿半仙,“半仙”一詞首見于《開元天寶遺事》:“宮中至寒食節(jié),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樂,帝呼為半仙之戲?!薄敖鹕彙?,金色的蓮花,喻女子之足,故事見《南史·齊東昏侯記》。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樣的人在打秋千?分明是玉女在天空中散花。月宮中的仙女們也自愧不如,不信她會飛到天上去的?!边@首詩顯然是贊嘆公主的美貌,暗含了陳弼教對公主的仰慕之情。正是由于陳的“紅巾題詩”展現(xiàn)了其騷雅的一面,才使得被婢女稱作“此公主所常御,涂鴉若此,何能為也”的陳生能夠安然無恙,即“公主看巾三四遍,囅然無怒容”,可見公主亦對才華橫溢的陳生產(chǎn)生了愛意。也正是由于這首詩才使王妃勃然大怒,從而引出了王妃與救命恩人相見這一幕。可見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均由這首小詩引出。
再看《辛十四娘》中的馮生,他偶遇一“容色娟好”的少女,就“心竊好之”,并乘醉“索筆為詩”,為自己求婚。其詩云:
千金覓玉杵,殷勤手自將。
云英如有意,親為搗懸霜。
詩中借用唐傳奇《裴航》中,裴航娶云英后皆為仙的典故。這首詩在《聊齋志異》中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其余的愛情詩,其模式大都是因為寫詩展現(xiàn)了男主人公的才情,繼而很順利地就贏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而惟獨這首詩不是這樣,最起碼它沒有直接起到這種作用,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還要從詩歌本身分析,這首詩可以說寫得相當(dāng)露骨,他暴露了馮生“輕脫”的性格特征,因而他不但求婚遭到拒絕,而且還被“捽出”,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才使馮生遇見了已故的薛尚書家人,并受到了她的幫助,正所謂好事多磨。試想如果沒有馮生如此魯莽的詩,他就不會被“捽出”,那么后面那些神奇的情節(jié)也許就難復(fù)存在了。
對比以上兩首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即這兩首詩的特點都與寫詩人的性格特征相契合。兩首詩同是表達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慕之情,但陳弼教不敢冒昧,只不過是拾巾題詩,暗暗地表達自己的愛戀而已,聯(lián)系其救豬婆龍時,不事聲張,而是“戲敷患處,縱之水中”,這符合其內(nèi)斂守禮的性格。而馮生則不是暗戀,而是勇敢地甚或可以說是魯莽地大膽追求,當(dāng)面為詩,直抒胸臆,也完全符合其“輕脫”的性格和醉酒的事實。
再如《瑞云》篇,瑞云乃“杭之名妓,色藝無雙”,余杭賀生,“家僅中資”,卻“冀得一睹芳澤”,又恐瑞云厭其寒酸,但令他想像不到的是,相見后,瑞云不但“款接殊殷”,而且還作詩相贈。其詩云:
何事求漿者,藍橋叩曉關(guān),
有心尋玉杵,端只在人間。
這首詩運用的也是《裴航》中裴航娶云英后皆成仙的典故。叩曉關(guān):清晨前來叩門。前兩句的意思是說,賀生叩門求見,像是裴航在藍橋驛遇見了云英。后兩句是說,賀生要想與瑞云結(jié)合,像裴航那樣尋覓玉杵作為聘禮,是可以辦到的。
正是瑞云不但不嫌賀生貧寒,反而在詩中流露出以身相許的意思,才使賀生把其引為知己,也從而有了后面瑞云“丑狀類鬼”時,賀生憐惜她,把她買回家,“遂不復(fù)娶”之舉。
其它此類篇目還有《香玉》、《績女》等,可見《聊齋志異》中的愛情詩,無論是男方對女方吐露的愛慕之情,還是女方對男方表達的自薦之意,往往都起到了連串上下文,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
第二,詩為“媒”。詩歌成了男女主人公喜結(jié)良緣的媒介,代表作是《宦娘》與《連城》。
《宦娘》篇,男主人公溫如春原系秦地的世家,后來“家勢式微”,偶然跟一布衲道人學(xué)成了舉世無雙的琴技,在歸秦的雨夜,遇到了“年十七八,貌類神仙”的宦娘而“系情殊深”、“欲求援系”,卻遭到老嫗的拒絕。后來溫如春又因遇見了“麗絕一世”、“善詞賦”的良工而心動,結(jié)果又因“家勢式微”被葛公拒絕?;履餅榱舜楹线@對佳偶,也為了報溫如春的“眷顧之情”,采用了非常的手段于暗中幫助二人,其一就是這首以良工的身份、口氣寫成的《惜馀春詞》。其詞云:
因恨成癡,轉(zhuǎn)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甚得新愁舊愁,刬盡還生,便如青草。自別離,只在奈何天里,度將昏曉。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拼棄了!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說長宵似年,儂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
這是一首典型的少女思春的詩,表達了癡情少女對夢中情人無窮無盡的思念,就如同刬盡還生的青草,使其“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那么這種相思到底有多么漫長呢?“儂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一更比過一年還要漫長,把一個懷春少女對情郎的思念,描繪得淋漓盡致!
但明倫就評這首詞說:“惜馀春詞委婉纏綿,回環(huán)往復(fù),一字一轉(zhuǎn),一字一波。想奈何天里,顛倒情懷,青草如愁,良宵似歲。海棠楊柳,與儂共訴相思;秋水春山,到此空勞盼望?!履镫m假此以作蹇修,而飲恨重泉,傷心薄命,借題目以攄懷抱,情見乎辭矣?!?① 但明倫從這首詞的藝術(shù)特點、包含意蘊、所起作用等三方面作了評述,可謂精辟之極!正是這首“惜馀春詞”的無窮幽怨,葛公又先后于良工與溫如春處見到了這首少女思春之詞,這就不能不使葛公懷疑二人有偷情之嫌,又益以葛家密而不傳的綠菊花在溫家現(xiàn)身,好像更印證了他這種懷疑,最后因“恐其績益彰”,只好“以女歸溫”,對良工與溫如春的喜結(jié)連理,這首“惜馀春詞”可謂居功至偉!
事實上,即使就這首詞本身而言,也是一篇堪稱佳構(gòu)的婉約之詞,正如但評所言,這首詞“委婉纏綿,回環(huán)往復(fù),一字一轉(zhuǎn),一字一波”。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詞雖然是宦娘為良工所作,但實際上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懷抱,是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這一點但明倫也看到了,正如其評中所言:“宦娘雖假此以作蹇修,而飲恨重泉,傷心薄命,借題目以攄懷抱,情見乎辭矣。”表達了宦娘對溫如春的傾慕和因人鬼殊途而不能結(jié)為佳偶的無限惆悵。
再如《連城》,《連城》中的喬生“少負才名”、“為人有肝膽”,但“年二十余猶偃蹇”。史孝廉有個女兒名連城,“工刺繡,知書”,“出所刺‘倦繡圖’,征少年題詠,意在擇婿”。生于是獻詩兩首,其一云:
慵鬟高髻綠婆娑,早向蘭窗繡碧荷。
刺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蛾。
其二云:
繡線挑來似寫生,幅中花鳥自天成。
當(dāng)年織錦非長技,幸把回文感圣明。
這兩首詩,前一首主要是描述圖畫的內(nèi)容和畫中人的心情,此詩緊緊抓住了“倦繡圖”這一“倦”字做文章。詩歌第一句“慵鬟高髻”,一個“慵”字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般槛吒喵佟北局浮般紛y髻”,是古時婦女的一種發(fā)型。這里顯然用以暗示連城內(nèi)心的煩亂,實際就是少女的思春之情。正是因為內(nèi)心煩亂才大清早地“向蘭窗繡碧荷”。后來兩句喬生更是推己及人地大膽揣測了連城的心事,原來是看到了成雙成對的鴛鴦,引起了其對自身形單影只的自怨自艾。這首詩恰好搔到了連城的癢處,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思春少女的形象。后一首是贊連城高超的刺繡功夫。詩中運用了竇滔妻子蘇惠織的《璇璣圖》感動武則天的故事。這兩首詩既深得《倦繡圖》之三味,又顯示了喬生的非凡才華,無怪乎連城“逢人輒稱道”,又“矯父命,贈金以助燈火”,而生也把連城引為知己,可見兩顆孤獨的心早已被詩歌這一媒介聯(lián)系在一起。
第三,表現(xiàn)別離相思之苦。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在作品中的往往是詞曲,這可能與詞曲形式更靈活,更利于表達抒情主人公的幽情苦緒有關(guān)。代表作品是《鳳陽士人》與《彭海秋》。
《鳳陽士人》中許諾“半年當(dāng)歸”的士人,離家十多個月竟然音信全無,其妻在家“翹盼綦切”,在一麗人的幫助下,她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但是相見不如不見,丈夫不但不能慰其相思之苦,反而與麗人打情罵俏,勾搭成奸,絲毫不顧及妻子的感受。盡管麗人的行為讓人不敢恭維,但其所唱之曲卻反映了士人妻子的心聲。其詞曰:
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fēng)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
這首小調(diào)委婉曲折,纏綿悱惻,很好地反映了鳳陽士人妻既思念遠行的丈夫,又擔(dān)心其移情別戀,矛盾復(fù)雜又百無聊賴的心情。
再則,《彭海秋》篇,“讀書別業(yè),離家頗遠”的彭好古,在“岑寂無偶”的中秋夜,遇見了“布衣整潔,談笑風(fēng)流”的仙人彭海秋,彭海秋招來等在門外的西湖船上的歌女再唱一遍“薄幸郎曲”。曲曰:
薄幸郎,牽馬洗春沼。人聲遠,馬聲杳;江天高,山月小。掉頭去不歸,庭中生白曉。不怨別離多,但愁歡會少。眠何處?勿作隨風(fēng)絮。便是不封侯,莫向臨邛去!
這首詞顯然系針對彭好古所作,囑其勿忘相聚之情。
以上兩曲其針對對象在文中雖各有所指,但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婦女是男子的附屬品,許多婦女成為了男人的玩物,結(jié)局非常悲慘,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首詞既可以看作是替士人妻和娟娘自身抒發(fā)的憂思,也可看作是代表了廣大婚姻不幸的此類女性的刻骨之痛。
(未完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譚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