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醒夢駢言》使用了大量的吳語特征詞,這些詞語反映的是吳地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俗以及吳地語音,至今還屬吳語常用詞。中華版、燕山版排印本有十多處徑改,改掉的都是吳語詞、吳音字。該書作者應是吳地蘇南人,或在蘇南地區(qū)有長期生活經歷的人,他的母語是吳語。
關鍵詞:醒夢駢言;吳方言;蒲松齡;排印本;母語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0)03-0269-23
筆者在撰寫《明清文學中的吳語詞研究》時,曾將“三言兩拍”、《三刻拍案驚奇》、《型世言》和《醒夢駢言》(又名《醒世奇言》)等作為重點參閱書目及書證摘錄對象。除了書中小說都有明顯的話本特點、寫作風格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文中都有大量特征明顯的吳語詞。雖然我當時沒有想到要去考證《醒夢駢言》作者“菊畦子”、“守樸翁”是誰,但感到他一定是吳地人,或一定是在吳地生活極長時間、極了解吳地習俗、方言的人才能寫出來的。得知鄒宗良先生發(fā)表在《蒲松齡研究》的論文中引用拙作兩段文字,待拜讀了鄒先生大作后才知道,《醒夢駢言》的作者是不是吳地人,還是個問題呢。
鄒宗良先生從方言學的角度,論證《醒夢駢言》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齡。筆者同意鄒先生觀點,感到文中舉的例子也是恰當的。只是可能跟作者的出生籍貫、生活區(qū)域有關,《醒夢駢言》中大量更具吳語特征的詞語,鄒先生未能拈出來。鄒先生大作從“語法和詞匯”兩個方面確定書中的吳語詞,筆者將從語音、詞匯、排印本徑改等角度作些研究。鄒先生文中列舉的吳詞語,如必要的外,本文一般不再重復。
一、《醒夢駢言》中的吳語音特征
大量的山東方言,但文中也出現(xiàn)了“黃、王”不分、“水、四”不分,甚至“何、胡、河、湖”都不分的吳語語音現(xiàn)象,這些不都是很能說明作者的地域身份嗎?《醒夢駢言》體量雖然相對較小,又全是短篇小說,書中用詞的吳語音特征也不像《金瓶梅詞話》那么明顯,但仍可從一些詞語上看出吳語音特征來的。如:
(1)伸拳勒臂、掄拳勒臂
黃氏見他說話不讓分毫;幾個底下人都伸拳勒臂看著自己。倒有些害怕。(第7回,中華版第89頁,燕山版第142頁)那陽世閻羅見上心不去還,便自己來討,掄拳勒臂只從打起。(第8回,中華版第101頁,燕山版第161頁)
“伸拳勒臂”和“掄拳勒臂”為同一個吳詞語,原意是把衣袖挽起,表做好準備、作躍躍欲試狀之意。第一個字在吳語中讀作“叉”(qiào,即“錯誤”之“錯”的吳語音,不讀chà),是個有音無字之字。如果一定要找個讀音相同的字,“叉”字最恰當,但“叉”的詞義不符合此語境。第三個字“勒”也是個有音無字之字,現(xiàn)在一般寫作“捋”,但又同吳語讀音相去甚遠。這些有音無字之字,真要書寫時,往往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有的連近音字都無法找到,只好再退一步,用另一個音差不多的字代替算了,“伸拳勒臂”和“掄拳勒臂”就屬于這種情況。因此在明清吳語文獻中又被寫成“撬拳勒臂”:“他就撬拳勒臂上前去……只聽得鋼刀咤搭一聲,人頭落地血淋淋?!边€被寫成“磽拳挼臂”:“地里鬼自恃名師傳授,……也就磽拳援臂的迎他。兩個一拳來一腳去,打起死賬來。”直到現(xiàn)在,上海報紙用到這個詞時,寫法也不盡相同,原因是第一和第三個無法寫出本字。
(2)拓
順兒趕上前拓開雙手攔住,要想和他說話,成大情急,從順兒肋下一鉆沖了出去。(第7回,中華版第93頁,燕山版第148頁)
例句中的“拓”,作者用了個記音字,現(xiàn)在一般寫作“庹”?!扳铡痹谄胀ㄔ捴心顃uǒ,但在吳語中讀作taò(托),與“拓”字同音。拓,表示張開雙臂(注:伸出一臂吳語中也可稱“拓”),例旬也是這個意思。除此之外,一拓,還可表示兩臂平伸后的長度。這個詞義雖然在普通話中也有,但讀音是不一樣的。用“拓”來表示這個動詞是不是妥當,或者說“拓”是不是這個動詞的本字,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我在編著《上海西南方言詞典》時,就因找不到合適的字,只收了“一庹”,并注明“庹音托”,而未收“拓”詞目。
(3)歸
有個朋友來道:“已替你尋得一位如意君到了,只是年紀大些。因你原說要三十多歲的,為此買歸。”(第4回,中華版第53頁,燕山版第85頁)
“歸”在吳語中讀作“居”,至少在明朝時就讀此音,如馮夢龍《山歌》卷七《咒罵》:“我情郎一去好希奇。經夏過秋再弗歸”。馮夢龍在書中特加“歸,俗音居”的原注?!皻w”,詞義是回、回來、歸來?!盀榇速I歸”,意為“為此買回來”,這個詞至今仍是吳語中的常用詞。《醒夢駢言》中有好幾個“歸”字都應讀“居”,如第2回:“要等丈夫回來出他的毒,卻又再不見歸”,第8回:“次心見妻子正在青年,自己此去量來不能再歸”等等。另有“歸來”、“歸去”等詞語,其中的“歸”在吳語中也都讀做“居”。故在不少明清吳語文獻中,有索性將“歸來、歸去”等詞語,直接寫成“居來、居去”的,《明清吳語詞典》中收有不少例句,可參看。
(4)聽
卻因有李右文顯靈一節(jié)奇事,不論成大與成二,只要有銀子,就聽他贖了去。(第7回,中華版第96頁,燕山版第154頁)
例中的“聽”,不是聽見、聽到之“聽”,其詞義是聽任、聽憑,讀音也與普通話稍有區(qū)別?!渡虾7窖栽~典》、《明清文學中的吳語詞研究》都有這個詞的釋義和例句。
(5)告化子
(月英)左思右想沒有妙策,只得央人仍去請那叫化子般的丈夫來商議。(第6回,中華版第83頁,燕山版第133頁)書中多次出現(xiàn)“叫化子”即乞丐這個詞,在影印的古籍版中,
例句的原文是:“(月英)左思右想沒有妙策,只得央人仍去請那告化子般的丈夫來商議”,其他文字都一樣,只有“叫化子”的原文是“告化子”。把“叫化子”寫成“告化子”,其原因是,在吳語中,乞丐一直被叫做“告化子”(另一叫法是“討飯坯”,本文下節(jié)“特征詞語”中將討論的“忤逆胚”屬同一類型吳語詞),至今仍是。而好多讀jia0音的字,在吳語中也都念“告”,如隅告(睡覺)、告(教)書、橡告(膠)、告(交)代、告(絞)索、告(繳)費等等。
(6)收江(港)
那船行到揚子江頭,正要往江北港口,回頭望南岸時……(第11回,中華第148頁、燕山版第236頁)
例句古籍版原文是“正要收江比港口回頭望南岸時”,兩種排印本都是“正要往江北港口,回頭望南岸時”,改動較大,但明顯有誤。筆者認為應標點為“正要收江比港口,回頭望南岸時”,其中的“比”有錯要改為“此”,是說船要從這個港口轉彎進去了。排印本出錯原因是不了解吳語詞“收江”的詞義,“收江”意為“進港”,即前進中的船將從河的某一處轉入另一條河,例句也正是這個意思。而“江”、“港”在吳語中同音,故“收港”也被寫成了“收江”?!笆崭邸痹趨钦Z文獻中多有例句:“童威、童猛的船從木瀆收港,過了蘇州”(《水滸后傳》第lO回),“忽然一個陣頭風轉了,艄公連忙落篷,尋港灣泊,費了許多氣力,方才收入一條小港”(《人中畫·狹路逢》)等,均可參見《明清吳語詞典》。
(7)長大
過了兩年,大男已有十歲,卻生得長大,竟像十三四歲的一樣。(第4回,中華版第49頁,燕山版第80頁)
“長大”在這里不念zhángdà,也不是zhángdà的意思,而要念吳語音“常杜”,意思為身材高大,例句是說十歲的大男,個子已同十三四歲的那樣了?!睹髑鍏钦Z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都收有此詞?!伴L大”還可重疊為“長長大大”,詞義不變。
(8)腳跡……蹙
平衣和兩個同母兄弟在問壁軒里飲酒豁拳行令,歡呼達旦,腳跡也不蹙到靈座前來。(第5回,中華版第63頁,燕山版第101頁)
到得次日,從早至晚,戾姑的腳影也不見蹙來。(第7回,中華版第90-91頁,燕山版第145頁)
“腳跡(影)……蹙到”,是說“雙腳走到……”,至今仍是吳語口語中的常用句式。如為了強調自己沒有去過那個地方,就會說“我腳跡頭也勿曾蹙(觸)去過”。例8兩個例句也都是這個意思,是說那些人沒有走去過?!磅?cù)”應為“觸(chù)”,但前者是平舌音,后者是翹舌音。吳語中前后鼻音不分,平舌音、翹舌音也不分的。
二、《醒夢駢言》中的特征吳語詞
確定是否是吳語詞,除了語音外,還應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一、同一個詞語,在普通話或其他方言中表示的是這個詞義,但在吳語中表示的卻是另一個詞義,如話(說)、后生(年輕)、尋(賺錢)等。二、民俗風情差異而產生的對同一事物、同一動作等的不同詞語,如柱腳(柱子)、壁腳(單壁)、庭心(院子)、搿(抱)等。三,從明清開始一直在吳地流行、使用的吳語詞,有些后來逐漸進入到普通話或其他方言中了,但在吳地卻一直是個流傳有序、使用至今的“老詞”,如“念(二十)”等。本節(jié)將從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的吳語特征來研究書中的吳語詞。
一、動詞:
吳語動詞與普通話動詞相比,其分工更細密,職責更明確,詞義更精確。甚至可以這么說,凡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動作,它就有一個相對應的動詞。而這些動詞,在普通話或其他方言中是沒有的?!缎褖赳壯浴分芯陀泻芏噙@類動詞,鄒文列舉的撥、掇、摜等都是,其實還可拈出更多、更典型的動詞例句。上節(jié)在語音特征中列舉的伸拳勒臂、掄拳勒臂、拓、歸等也是特征動詞,現(xiàn)再舉幾例。
(1)掮木梢
張婆想道:“這件事百無一成,掮那木梢兒去,卻不要被劉家啐殺……”(第3回,中華版第32頁,燕山版第52頁)
鄒先生將“掮”字拈出來,是正確的。吳語中的“掮”和“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動作,因此也是詞義不同的詞。但他沒有把“掮木梢”當作吳語詞,原因可能是他在引文中把“木梢兒”錯成了“木屑兒”。其實“掮木梢”是個更典型的吳語詞,詞義為“受人騙而代之受過”,“受人利用,給人當槍使”,“受人哄騙、挑唆后去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簡單地說,所說所做,是上了人家的當。
(2)一勒
(惠蘭)見桌子上放著一把切菜刀,就提來項上一勒,那血猶如泉涌,登時暈倒。(第4回,中華版第51頁,燕山版第82頁)
“一勒”共出現(xiàn)三次,詞義都是“用刀一割”?!睹髑鍏钦Z詞典》釋“勒”為“割、拉”,《上海西南方言詞典》收有“一勒”(詞義“用刀一割”)詞目。
(3)反叉
看官不信,只消反叉了手緊緊跑百來步路——妥飛也似快的,看能夠不能夠?(第5回,中華版第58頁,燕山版第93頁)“反叉”,是把雙手放在身后面,即反剪雙手。叉,吳語音為qiào,發(fā)“錯”的吳語音。吳地至今把“打麻將”稱為“叉麻將”,這兩個“叉”發(fā)同—個音。
(4)尋
因見那公門中吃飯的尋得銀子容易,守他到了十八九歲,苦積兩吊錢來與他買個名字,在永嘉縣中勾當?!l知剮個在衙門內專講詐取人家財物,他在衙門內卻反勸別人息爭免訟。沒了爭訟,那里尋得動錢財?(第6回,中華版第75頁,燕山版第119頁)
“尋”,又是一個典型的吳語動詞,其中一個義項是掙錢,賺錢,如例句。至今在吳地,如家里的小孩開始工作了,大人就會說“尋鈔票了”;而工資高,被稱為“尋頭大”。表示賺錢的“尋”,在書中共出現(xiàn)四次,分別為第6回2次,第9回1次,第11回1次。
(5)上南、落北
去問廟中道士,央他一詳。說是上南去好,便走出廟門,一徑向南而行。(第2回,中華版第27頁,燕山版第43頁)
為了尋地,今日請了看風水的落北,明日同了看風水的上南,辛苦也費得不少。(第6回,中華版第72頁,燕山版第116頁)
例1、2中的“上南”,是指往南走。例2中的“落北”是指往北走。“上南”、“落北”既可分開使用,還可另組成“上南落北”。三個動詞都既可表示實指,也可表示虛指,即只表示忙忙碌碌,不一定確指是往南走或往北走,如“日逐只看見儂上南落北,忙來”(每天只看見你一會兒朝這走,一會兒朝那走,非常忙)。《明清吳語詞典》只收了“上南落北”一詞,而《上海西南方言詞典》收有“上南”、“落北”及“上南落北”3個詞目。
(6)搿
(那些朋友)指使妓女雙手搿住了他,嘴里含了那酒,把去過與他飲。(第3回,中華版第30頁,燕山版第50頁)
“搿”,《明清吳語詞典》中的釋義是“用手臂圍住,勾、抱”,是一個典型的吳語一級動詞。例句中如果寫成“抱”,意思也對,現(xiàn)在用了個吳地特色強烈的“搿”字,不是更可從中看出作者和所用詞語的地域身份嗎?書中兩次使用“搿”字,另一次在第11回,但被點校者妄改成“抓”了。其實例句中的“過”也是個吳語動詞,《明清吳語詞典》收此詞目,詞義為“用嘴喂、送”,用的就是本書此例句。
(7)落開
柳氏和小夫人兩個快活得落開了嘴合不攏,睡夢里也幾遍笑醒來。(第12回中華版第158頁,燕山版第253-254頁)
落開”,就是張開,在書中出現(xiàn)了兩次,另一次在第10回。表示這個詞義,吳語中還有一個詞是“嘻開”。
(8)畚
(次心)心中動疑道:“這里為什么有這石板來?”便叫人畚開些泥,揭起來看,只見底下貯著一缸金子、兩缸銀子。(第8回中華版第110頁,燕山版第175頁)
北方話中的簸箕,在吳語中則根據其材質、形制、用途,分為畚箕、出箕、糞箕等多種,但不會稱簸箕。畚,是將要搬動之物用手扒(拿)進畚箕、出箕等工具里后再倒到別處,用工具把稻谷等東西從麻袋里拿出,或拿進也叫“畚”。在書中出現(xiàn)三次,分別是第8回2次,第12回1次,幾個“畚”表示的是同一個動作。其中第8回中的“畚”字,燕山版錯排成形似的“備”了。
(9)翻變
蓮娘在路上乖姚壽之商量道:“妾想回陽去倘有翻變怎么處?不如先都到郎君家里。郎君返了魂,卻去討妾的尸骸來令妾還魂。妾生在郎君家中,這便沒得說了。”(第9回,中華版第120頁,燕山版第192頁)
“翻變”,因反悔而改變主意或做法?!抖膛陌阁@奇》第17卷:“魏撰之道:‘這個也好。只是一言為定,再無翻變才妙?!∏涞溃骸行〉茉?,誰翻變得?’”《明清吳語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等都收有此詞。
(10)看相
(李十三)也怕人家要疑心,新近帶了老婆同走,這番卻不看相什么財物,止因見了辛娘美貌,便起謀心……(第11回,中華版第139頁,燕山版第222頁)
“看相”為吳語動詞,詞義為“看中、覬覦”等,《明清吳語詞典》、《上海方言詞典》、《蘇州方言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都收有此詞。例句是說李十三原是個慣犯,這次外出,開始時倒沒有想做什么壞事的,只是看到辛娘非常美麗,才起歹心的。
(11)拖牢洞
平身、平缶便同立行去收拾那尸首拖出了牢洞。(第5回,中華版第69頁、燕山版第110頁)
“拖出牢洞”、“拖牢洞”在《明清吳語詞典》里有很多例句。至少明朝時就有的“拖牢洞”,后來逐漸轉變?yōu)榱R人語在吳地使用,如清末小說《九尾狐》:“氣得阿金發(fā)了個昏,咬牙切齒,罵了幾聲‘殺千刀、拖牢洞、瘟囚犯’?!蔽抑車脑∶裰两袢宰髁R人語用,《上海西南方言詞典》第126頁有詞目,釋義為“罵男人語,意為死人;據說舊時犯人死后只能從墻上開的洞里拖出來,人稱‘拖牢洞’?!?/p>
書中特征動詞還有很多,如歇(等)、淘氣、勾肩搭背、擦身走過、靠托、出罪、掇臀放屁、回出來、掇轉、張(帳子)等等。鄒先生文中提到的“說話”也是,但書中有更典型的表示“說”的“話”(第5、6、7回)和“說說話話”(第2、10回)。
二、名詞:
鄒先生大作提到“壁腳”一詞,并引用了拙文《明清吳語小說難詞例解》一文中的兩段論述,來支持他的論點。其實,在《醒夢駢言》中,還有一個同“壁腳”密切相關的吳語詞,那就是“柱腳”。
(1)柱腳
丫頭不肯說,平身在那柱腳邊拾起一把劈柴的奔刀來,做
勢要殺他。(第5回,中華版第60頁,燕山版第96—97頁)
“柱腳”,就是柱子。但在吳地因發(fā)音關系從不叫柱子(“柱”在吳地發(fā)jú音),要末叫柱腳,要末叫柱頭。這兩種叫法在明清吳語文獻中都有記錄。拙文《明清吳語小說難詞例解》在談“壁腳”時還特地提到過“柱腳”:“馮夢龍《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中寫到施復造房時,多次用了‘柱腳’一詞,‘柱腳’是吳地人對柱子的稱呼”。而在拙著《明清文學中的吳語詞研究》中,另有“柱腳”、“柱頭”的詞目和例句。
(2)庭心
俞大成心中忿忿,便開出門來,劈手奪過那條棍子,去撇在庭心里。(第4回,中華版第47頁,燕山版第76頁)
“庭心”在書中出現(xiàn)兩次,另一次在第3回。庭心,就是房子中的院子,也叫天井?!睹髑鍏钦Z詞典》、《上海方言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里有“庭心”詞目和例句。在《醒夢駢言》中,除了柱腳、壁腳、庭心這些吳語特色明顯的外,還有“軒”(第5回,例句見上節(jié)“腳跡……蹙”條中)也是吳地建筑中特色名稱,即廳堂后面的小房子,又叫“翻軒”?!睹髑鍏钦Z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收有“翻軒”詞目。
(3)大鑊
周親家母著了忙,望那大鑊灶內一鉆,上半截身子進去了,下半截身子卻還在外邊。(第5回,中華版第60頁,燕山版第96頁)
灶頭北方也有,但吳地灶頭的形制明顯與北方不同,名稱也有不同。把鍋叫作鑊子,就是吳語特點。既然有“大鑊”,自然還有“小鑊”,而分大鑊、小鑊既是風俗習慣使然,也使吳語詞有了地域特點。吳地灶頭通常都為兩眼灶(即有兩個鍋的灶),一端必靠著壁腳。一般來說,靠外的鍋(鑊子)尺寸要比里面的鍋(鑊子)大,故稱“大鑊”,又稱外鑊??坷锏腻?鑊子)稍小些,稱里鑊或小鑊。作這樣安排,主要方便使用,如每年春節(jié)前蒸糕、端午節(jié)煤粽子等,都需用大鑊。民國初期的上海小說還引用過這樣一條俗語:“大鑊里移在小鑊里”,意為移來移去后東西、數量還是原來的,喻此舉無必要。老房子未拆遷前的二十多年前,我們村及周圍所有村莊上灶頭一直都是這樣的,可見這種風俗并地域色彩很濃的詞語,明朝時就是這樣的,也是一個流傳有序的吳語詞。
(4)忤逆胚
方氏便走來對月華道:“忤逆胚不聽爹娘說話,如今思量要把你替代,不知你肯么?”(第6回,中華版第78頁,燕山版第124頁)
對父母不孝順,稱“忤逆”,這種說法在其他方言中也有,作動詞用,但將“胚”作后綴,使其成為名詞,并表示說話者的強烈感情,這恐怕只有在吳語中才有的語言現(xiàn)象吧。這類組詞在吳語中現(xiàn)在還大量存在,如殺胚、壞胚、下作胚、強盜胚、討飯胚等(“胚”現(xiàn)在也有寫成“坯”的),動詞、形容詞、名詞等,都因加后綴而成名詞了。
(5)生活
順兒慌忙丟了手內生活,去打火煎茶,泡了一盞,雙手奉與黃氏……(第7回,中華版第87頁,燕山版第139頁)(成大)發(fā)了句話道:“這些生活自該叫丫頭們做,怎么也要勞起老人家來?”(第7回,中華版第91頁,燕山版第146頁)
“生活”,在吳語中除了也可表示“日常生活”之義外,與普通話不同之處在它另有4項義項,即事情,工作、活兒,麻煩事、難活,打、揍。其他方言區(qū)的人對這些義項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但這些“生活”至今仍是吳語中的常用詞,一看、一聽就明白、就理解的?!缎褖赳壯浴饭参宕斡玫搅似渲袃蓚€義項,即事情,活兒、工作,它們分別在第7回4次,第9回1次。例1中,順兒丟下的是自己正在做的“活兒、工作”,例2中的“生活”,明顯是指事情。
(6)脰頸骨
老身走過好些人家,看那題詩的,字腳也不曾見,先把脰頸骨搖得酸了,怎么相公這般容易?(第9回,中華版第113頁,燕山版第181頁)
鄒文把“脰頸”拈為吳語詞,是正確的,但第9回中的“脰頸骨”的吳語特征更明顯,它的詞義仍是“頭頸”。
(7)記認
蓮娘暗地又寫封書,叫李媽媽送與姚生,約他途中一面,轎子沿上掛個花彩球兒做記認……直到中午,方見那有記認的轎子遠遠抬來。(第9回,中華版第117-118頁,燕山版第188-189頁)
記認,就是記號。做“記認”有幾種方法,可如例句中那樣,“掛個花彩球兒做記認”,也可如用筆涂上記號,也可如用刀刻個記號等等。書中有三例,都在第9回。
(8)篾片
如今這回書內又有高似馮諼十倍的,分明是神仙下降。并非來替篾片爭氣,也正要塞那慣下逐客令的嘴。(第12回,中華版第152頁,燕山版第243頁)
“篾片”,喻指為有錢有勢者幫閑湊趣的人。關于“篾片”,明朝馮夢龍在山歌《燈籠》后有注:舊笑話云:“嫖客陽萎,折笆上蔑片幫之以入。問妓樂否。妓曰:‘客官盡善,嫌幫者太硬掙耳?!瘏侵泻魩烷e為篾片本此?!泵鞔_指明“篾片”是吳中人對某些人的稱呼,是吳語詞。
(9)火
辛娘故意捱延,收拾了杯壺器皿,吹滅了火,只說要凈手,出房去……(第11回,中華版第141頁,燕山版第225頁)
“火”字,在吳語里可表示“燈”。如用油盞時,稱“油盞火”,用蠟燭時,稱“蠟燭火”,用手電筒時,稱“電光火”,后來用了電燈,就稱為“電火”。點燈,稱之為“點火”,而開電燈,直到現(xiàn)在還常被人稱為“開電火”或者是“開火”。在《醒夢駢言》第3、11、12回中,共有六次將“火”當燈字用,本例句中,辛娘吹滅的是燈。
(10)壙
(張維成)仍舊把把父母的柩去那壙里葬了。(第6回,中華版第72頁,燕山版第116頁)
壙,詞典釋義都是“墓穴”。語焉不詳。在吳語中,不是什么墓穴都可稱“壙”的,《上海西南方言詞典》的釋義是“喪葬前用磚發(fā)券砌成的空間,棺材放入后封死”。在明清吳語文獻中有被寫成“墩”的,也有被寫成“梆”的。清末蘇南人著的《滬諺》上卷有例句:“砌梆砌灶頭,全靠早晨頭”,作者原注云:“榔同槨,外棺也,古以木制,今以磚砌?!薄缎褖赳壯浴分械摹皦俊币彩沁@樣的。
特征名詞在《醒夢駢言》中還有學生子、乖人、白魚、樹柴、門窗戶闥、年常、墊刀頭、襯里衣服等。第6回有“大老官”一詞,它既可稱呼大哥,也可稱呼有權勢、有地位的人,還可是對人的便稱。上海電視臺連續(xù)幾年、至今日逐播放一集的《歡樂谷》滑稽戲,里面有個“杜祿冠”的人物,這“杜祿冠”就是“大老官”的諧音(大在吳語中念tū,即杜音)。
三、形容詞:
(1)后生
好端端一個后生婦人,難道生生病就會送性命?(第5回中華版第59頁,燕山版第96頁)
“后生”一詞,在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中都有,也都作名詞用,如后生家、小后生等。吳語中的“后生”除了可作名詞外,還可作形容詞用,此時的“后生”表示人長得年輕,不老氣。如馮夢龍《山歌》開卷第一首就用到了這個詞:“后生娘子沒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來”。例句也是這個意思,說的是這么一個年輕的婦人,怎么生下病就死了。表示這個詞義的“后生”,在書中出現(xiàn)兩次,另一次在第4回。作名詞用的“后生”在書中也出現(xiàn)過多次,只要把兩種例句比較一下,其不同之處一清二楚。
(2)暖熱
牛氏聽了,也不開口,競走去把張登剝得赤條條的,推他到門外雪里去,道:“誰叫你穿暖熱了還在老子面前裝冷,卻害我受氣……”(第2回,中華版第21頁,燕山版第33頁)暖熱,即暖和、溫暖。至今仍是吳語中的常用詞。
(3)適意
宋大中先前在家,服食起居有辛娘照料,十分適意。(第11回,中華版第146頁,燕山版第234頁)
適意,在吳語里有舒服、輕松、不難受等意。例旬表示的也是舒服之意。
(4)雄
(張恒若)喂粥喂飯,候尿候屙,競做了雄奶子,真?zhèn)€辛苦。(第2回,中華版第20頁,燕山版第32頁)
奶子,指奶媽,或代指母親。例句中張恒若妻子死了,帶領小孩的任務落到了他的身上,自然像個母親。而他又是個男人,所以稱他為“雄奶子”。這個稱呼名符其實,但又很有趣。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吳語地區(qū)至今存在,我周圍就有好幾個帶“雄”字的稱呼,從中反映的卻是吳地延續(xù)至今的民俗民情和特征詞的流傳有序。如一位裁縫,我記事起就被人稱做“雄阿妹”?!鞍⒚谩笔欠Q呼女性,但他是男人。大概是人長得漂亮,或者手巧,抑或兩者兼而有之,一直到老大家叫他“雄阿妹”。甚至人故世好久了,當人們提到他時,還是稱他為“雄阿妹”而不呼其名。還有一個索性叫“雄姑娘”的,也是個大男人。
特征形容詞在書中還有不少,如著實、和順、日常細久、勤謹、骨頭輕等等。
四、數量詞:
(1)一轉
(孫寅)到了晚上,就和珠姐同宿,心中十分快活。思量要回家一轉再去,卻沒尋處路。(第3回,中華版第37頁,燕山版第61頁)
“一轉”,即一次,“轉”在吳語中一直用作量詞,如清代彈詞《三笑新編》第17回:“況且主人出子門,從勿曾見俚來過一轉”(況且主人出了門,從沒有見他來過一次)?!缎褖赳壯浴分杏?回共四次將“轉”作量詞用,它們分別在第3回(孫寅道;“昨夜回家,依劉小姐,把那指頭來割下,發(fā)了幾轉暈,因此為般光景”)、第4回(不覺已是半年,孫氏并不曾放他到蕙蘭房前轉一轉)、第8回(萬公子和顏悅色問了姓名,但請次心寬坐,自己走到里面去,轉了一轉,卻又出來)。
(2)一個娘、兩個娘
(張勻)幾次勸母親道:“哥哥與孩兒雖不是一個娘養(yǎng)的,卻都是父親的兒子……”(第2回,中華版第21頁,燕山版第34頁)
不要說一母所生的該和氣,就是兩個娘產下,那父親是同的,如何因這上頭便生嫌隙。(第5回,中華版第58頁,燕山版第94頁)
兩個例句表述的意思是相同的,前一例句中是說張勻和他哥哥張登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為同父異母。后一例句“兩個娘產下,那父親是同的”,說的也是同父異母。除此之外,吳語中還有“一個爺”、“一個爺娘”的說法,“一個爺”,是同父異母的另一種說法;“—個爺娘”則是指同父同母。這類吳地比較特殊的說法,在拙著《明清文學中的吳語詞研究》、《上海西南方言詞典》中都收有例句。
(3)念(文)
(王善承)死的時節(jié)一無所有,倒虧那輕紙包學生收得多,念文三十湊攏來,也草草殮過了。(第6回,中華版第74頁,燕山版第119頁)
念,即二十。雖然現(xiàn)在全國各地有時也會用“念”字表示二十,但它仍然是個記載明確、基因純正、流傳有序的吳語詞。宋丘光庭《兼明書》第三卷就有“吳王之女名二十,而江南人呼二十為念,而北人不為之避也”的記載。也就是說,吳王女兒名“二十”,南人是為避她的諱而改說“念”的,而北人不避,仍說二十。
(4)一頭兩個
卻不道做小的十個里頭未必沒有一頭兩個正經,那妒婦倒就是淫婦的供狀。(第4回,中華版第44頁,燕山版第72頁)
“一頭兩個”,表約數,一個、兩個或一兩個?!耙活^兩”后面加量詞表約數,又是吳語的一種語法特點。除了“一頭兩個”外,吳語中常用的還有“一頭兩日”、“一頭兩趟”、“一頭兩家”、“一頭兩斤”等等。
五、副詞:
(1)加意
翠云聽說莊夫人住在武昌,加意親熱道:“我今夜來伴夫人?!?第1回,中華版第14頁,燕山版第22頁)
“加意”詞義為“更、更加、尤其、特別”。在明清吳語文獻中,“加意”有時被寫成“加二”,但有作者特別注明讀“加議”,“議”、“意”是吳語同音字。如《九尾狐》第21回:“故歇是勛去說哩。加二(原注:讀議)年近歲底,連搭一注生意才嘸不,哪哼敷衍下去嗄?”(現(xiàn)在是不要去說了。尤其到年底了,連得一筆生意都沒有,怎么過得下去啊)
六、熟(俗)語:
錢乃榮先生在《上海話大詞典》中,把字數固定、類似成語的三字、四字、五字等方言詞都歸入熟語?!缎褖赳壯浴分芯陀泻芏噙@類熟語,如“牽頭皮”(第1、3、5回)、“掮木梢”(第3回)、“墊刀頭”(第10回)、“放野火”(第12回)和“勾肩搭背”(第3回)、“七兜八搭”(第4回)、“三翻四覆”(第5回)、“眼目清涼”(第6回)、“眉花眼笑”(第9回)、“日曬夜露”(第11回)等,有趣的是,這些熟語詞在《吳方言詞典》、《上海話大詞典》、《上海西南方言詞典》中都能找到詞目,在吳地至今也仍常用。下面試析其他三例:
你們兩個到底是夫妻,從來說船頭上相罵,船艄上講話。(第8回,中華版第108頁,燕山版第172頁)
例句中“相罵”本是個吳語詞,詞義為吵架,而“船頭上相罵,船艄上講話”則是吳語俗語,至今常用。而且在第1回中,已經有個“尋相罵”了,“尋相罵”在吳語中至今是個常用動詞,意為“尋釁、吵架”。
你好不達時務,些些柴米還沒借處,這般獅子大開口起來。(第10回,中華版第132頁,燕山版第213頁)
獅子大開口,喻提出不合理的過分的要求。例句是說吃飯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時,珍姑口氣卻很大,因為她在前面說了句“何不走去借他千把銀子來用用?”“獅子大開口”至今仍是吳語中的常用俗語。
第三個是“一事兩合當”,將在下節(jié)討論。
三、從排印本的徑改看吳語詞
《醒夢駢言》現(xiàn)有三種版本,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醒夢駢言》,是依據首都圖書館藏稼史軒刊本影印的,它保存了小說的文字原貌。二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的兩種排印本,點校底本也是稼史軒刊本。中華版和燕山版在整理出版時,除了標點斷句外,對文字有過增刪補正。將兩種排印本同影印本對照著看,能看出排印本中有許多處徑改,其中十多處徑改,徑改掉的恰恰是吳語詞和吳音字。因排印本在作文字改動后,未出校記,研究者必須要同影印本對照著看,才能發(fā)現(xiàn)其徑改之處?,F(xiàn)舉幾例:
(1)弄熟子
林媽媽便與他打了二張薄餅,又替他敲個火來,弄熟了遞與他。(第2回中華版第22頁,燕山版第35頁)
例1其中“弄熟了”,古籍版的原文是“弄熟子”,兩個排印本都徑改成“弄熟了”?!芭炝恕焙汀芭熳印?,意思完全相同,但“弄熟了”是普通話用法,
而“弄熟子”卻是道地的吳語詞,其中“子”是吳語詞的標志性詞綴?!白印庇袝r被寫成“仔”?!白?仔)”在《明清吳語詞典》中的基本釋義是“<助>,表示完成,和‘了’相當”。
(2)落肉
這病比前番的病大不同,前番不過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睡在床上,不見他少了半點兒肉。這番卻弄得面黃肌瘦,病得一個人小了半個。(第3回,燕山版第62頁)
“少……肉”在古籍版中是“落……肉”?!奥淙狻?,是指因生病、體弱等原因使體重減輕,至今仍是吳語中的常用詞。如會對一個大病初起的人說:“落脫(掉)了一身肉”,因吳語詞“落”的其中一個義項是“掉、丟掉、失去”。
(3)著末名(興兒)腳上那癤也已平愈,便自己去看榜。從第一名看到末名,不見有自己的名字。(第6回中華版第79頁,燕山版第127頁)
在古籍版里,“末名”的原文卻是“著末名”,中華版和燕山版中全被徑改成“末名”。“著末名”在吳語中就是“最后一名”,也是“末名”的意思。如此之外,吳語中還有“著末個”、“阿末名”也可表示“最后一名”?!爸痹趨钦Z中可作副詞,表示“最”之意。如吳語中有“著末腳”(最后)、“著后頭”(最后面)、“著東面”(最東面)等詞,其中“著”的用法同《醒夢駢言》中的這個“著”。
(4)心想
(大男)不住的盤問母親道:“父親果系在那里?說與孩兒知道了,孩兒讀書也有心思?!?第4回燕山版第80頁)
“讀書也有心思”,古籍版的原文是“讀書也有心想”。此處“心想”是吳語名詞,詞義同“心思”完全相同,但“心思”是普通話用法,而“心想”則是吳語用法?!靶南搿庇殖1粚懗伞靶南唷?。這在明清吳語文獻中有大量記錄,《明清吳語詞典》中收有“心想”、“心相”的7個例句,文長不引。
(5)首把詩
施孝立哈哈的笑起來道:“卻如何做得!道把詩如何要想來求親!”(第9回,燕山版第184頁)
例句中的“道把詩”無法理解,查古籍版原文是“首把詩”,這就通了。秀才姚壽之想娶施孝立女兒為妻,可他家里窮,自己只會寫詩。而施女在手絹上畫《倦繡圖》,讓人題詩,以便擇婿時,他就在媒婆拿來的手絹上題了首詩,托媒婆帶去??墒└钢酪κ莻€窮秀才,所以就說了上面的話,意思很清楚,“首把詩”怎么能作為求親的依據呢?因為他看重的是錢?!啊涟选保彩菂钦Z中常用的形式,多用在量詞和位數詞百、千、萬等后,表示約數。鄒先生在文中談到,山東方言中“把”作詞綴后,可“構成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情況,但唯獨沒有發(fā)現(xiàn)山東方言中存在‘巴(把)’字用作量詞后綴的語例?!倍诂F(xiàn)代漢語中雖然也有“個把”這類說法,但吳語中的形式、數量要多得多,大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不會出現(xiàn)的,如“趟把”(一次)、“張把”(一張)、“碗把”(一碗)等,甚至還有“半把”的說法。清末小說《九尾龜》第65回中:“今朝勿要住來浪倪搭哉,豪燥點轉去,養(yǎng)仔日把再出來吧。”(今朝不要住在我這里了,快點回去,休息一天兩天再出來吧)句中的“日把”就是一天或一兩天的意思。
(6)高墩
到了青州,珍姑揀塊高燥的土,把父母骨殖突如其來停當。(第10回,中華版第134頁)
“高燥”,不知是何義,古籍版中它是“高燈”。影印的原書版中屢屢出現(xiàn)有自造的簡寫字,如把“里”寫成“禮”等,這“高燈”其實是“高墩”?!案叨铡笔菂钦Z詞,詞義為地勢較高的地方,高起的地方。如整塊田是平的,但其中有高起的地方,也可稱其“高墩”?!岸铡庇挚蓪懽鳌岸亍?,清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屯部弟十五”:“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例句是指找一塊地勢較高的地方,安葬父母的骨殖。
(7)搿
(宋大中)隨著滾滾的波流淌去,卻撞著了一株枯樹,是上水頭沖下來的,便用手抓住,昂起頭來漚出了些吃下的水,順水勢漂去。(第11回中華版第142頁、燕山版第227頁)
例7中的“便用手抓住”,古籍版的原文是“便用手搿住”。吳語中的“搿”和普通話的“抓”字,詞義是有明顯差別的。“抓”,可以用一只手,也可用兩只手,只要手指“捏”住了物,便可稱“抓”。而“搿”,表明落水者是用雙手“抱”住枯樹的。從語境看,用“搿”比用“抓”準確得多,這也是方言比普通話更準確之處,好多普通話中沒有的詞語,在吳語中幾乎都可找到。況且,在第3回中作者已用過一個“搿”字了,兩者雖事件不同,對象不同,但動作卻是相同的。
(8)一事兩合當
(陳仲文)當下見宋大中言談溫雅,是個舊家子弟,便要留在家里做西席。一來憐他漂泊無依,二來要緊與兒子讀書,也是一事兩合。當下宋大中推辭道……(第11回中華版第142頁、燕山版第228頁)
例8斷句標點有誤,“一事兩合。當”,正確的標點應為“一事兩合當。”由于點校者不熟悉吳語俗語,斷句后感到后面讀不通,于是在“當”后加了個“下”字。其實,“一事兩合當”是個典型的吳語俗語,完整的應為“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合當”(“合”讀作gè),意思是指做一件事可達到兩個目的(既去廟里燒了香,又借此看望了和尚)。例8是陳仲文收留落難的宋大中“做西席”,既使“漂泊無依”的他有居住之所,也可讓他教自己的兒子讀書識字,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皟珊袭敗庇挚蓪懗伞皟晒串敗?。清吳語小說《何典》第2回:“村中那些大男小女,曉得廟已起好,都成群結隊的到來燒香自相,正是燒香望和尚,一事兩勾當。”此俗語在我周圍五十歲以上的原住民人群中至今常用。
綜上所述,《醒夢駢言》中使用的吳語詞,一是數量多,每篇都是大量出現(xiàn),有的是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涉及到的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俗詞俗語以及常用句式等等,稱其為吳語小說名符其實。二是這些語詞反映的地域內容全面,既有反映吳地生活環(huán)境,日用事物和農村習俗的,還有反映方言讀音的,詞匯比官話豐富得多。三是作者的吳詞語積累豐富,使用起來得心應手,非常熟練。大量詞語看似不經意中被使用,但他對詞義明確并運用準確,正是這些特殊的、帶有明顯吳地特征的詞語,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用詞習慣和地域身份。此書是一部保存了大量明清吳語詞的資料書,也是不可多得的語言重要文獻。從現(xiàn)代方言區(qū)劃來看,其所用方言屬北部吳語區(qū)(主要是太湖片)。這對于一個非吳地人、或不了解吳地習俗、方言的人,如蒲松齡來說,大批量且熟練使用它們是件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能的事。盡管《醒夢駢言》的素材來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但僅僅是借用的它的“殼”和材料而已,說明作者學習了“三言兩拍”等書的創(chuàng)作方法(連書名也仿“三言”),而且作者對原有內容作了增添、刪除、改動、補充等,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從這個角度講,白話吳語小說集《醒夢駢言》完全是另一作者的再創(chuàng)作,已與蒲松齡無關,也與《聊齋志異》沒有多大關系了。況且全書用語,了無山東方言痕跡,用鄒先生論文中的話來說,關于《醒夢駢言》使用了“不是少量”的山東方言,“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筆者出生地、生活地幾百年中一直屬原江蘇松江府(1958年才劃為上海市),隔壁就是蘇州府,兩府行用語言均為蘇南方言,同屬北部吳語區(qū)太湖片。方言詞的產生有個農耕社會的大背景,因此大量的吳詞語都與當地農業(yè)生產、農村生活、鄉(xiāng)村風俗有關,并在原住民中一代代流傳下去。傳到我們這代人時,農具家生是老的,田里生活是老的,民情風俗是老的,講的閑話,也是老的。再對照一下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文字記載,就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蘇南地區(qū),至少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除增加了一些跟集體生產、政治運動有關的詞語外,大量的生產、生活、習俗用詞用語以及虛詞等,都保持著吳語的原生態(tài),其詞義同明清、民國文獻記錄的完全一樣,原因是大背景沒有多少改變,加上原住民的流動一直極少,因此該書中的吳語詞到現(xiàn)在還是這一區(qū)域的常用詞、常用語。我對書中出現(xiàn)的各類吳語詞如此敏感,就是因為這些詞語同我的母語完全一致,同我父輩、祖輩的母語完全一致。由于歷史變遷及方言的復雜性等原因,筆者注意到書中少數吳語詞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的事實,即交叉現(xiàn)象,故在論說時已把書中出現(xiàn)、吳語中現(xiàn)仍常用的“事體”、“真?zhèn)€”、“相幫”、“作準”、“夜飯”、“篩酒”、“鸚哥”、“親眷”等詞語排除在外。盡管如此,書中大量的詞語無法排除出吳語范疇的。
從《醒夢駢言》作者使用語言實際看,他熟悉官話,更熟悉太湖片蘇南方言;作者應是蘇南地區(qū)人,或者是在蘇南地區(qū)有長期生活經歷的人,他的母語是吳語,《醒夢駢言》的語言同“三言二拍”、《型世言》等書使用語言同屬一個語系。
參考文獻:
[1]石汝杰、宮田一郎朋清吳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明清民歌時調集(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李榮主編.蘇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4]楮半農,上海西南方言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凌蒙初
刻拍案驚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夢花館主,九尾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包天笑,上海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胡祖德,滬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吳毓昌,三笑新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張春帆,九尾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張南莊,何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