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詈罵語言藝術(shù)積淀深厚,詈罵之形態(tài)豐富多彩,詈罵之語言鮮活生動,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不乏妙手佳作,而尤以蒲松齡作品中的詈罵語言更為精彩。無論是典雅蘊藉的《聊齋志異》,還是鮮活通俗的《聊齋俚曲》,運用詈罵語言刻畫人物,針砭時弊,都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和關(guān)懷世風(fēng)民情的良苦用心。
關(guān)鍵詞:蒲松齡;詈罵;聊齋志異;俚曲;語言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0)03-0300-09
“詈罵”之詞較早見于我國古代典籍?!抖Y記·曲禮上》云:“笑不至矧,怒不至詈?!薄墩f文解字》釋日:“詈,罵也。從網(wǎng)從言?!薄傲R,詈也。從網(wǎng)馬聲?!薄邦骸薄傲R”同義互解,是行為動詞,本義是用粗語或惡意的話侮辱人,文雅一點說就是“詈語”。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然詈罵語言的歷史也有五千年之久。詈罵語言藝術(shù)積淀深厚,詈罵之形態(tài)豐富多彩,詈罵之語言鮮活生動,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亦不乏妙手佳作,而其中尤以蒲松齡的小說和俚曲中的詈罵語言更具藝術(shù)魅力。
一、悍妒之罵
蒲松齡擅于使用詈語源自于其深厚的生活經(jīng)驗。一生困于科場,無法進入官僚階層;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身居下層,飽嘗生活辛酸;熟悉農(nóng)夫村婦的語言,對百姓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為蒲松齡提供了豐富的的藝術(shù)滋養(yǎng)。
以詈罵語言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抨擊時弊,勸善懲惡,是蒲松齡主要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shù)手段之一。在《聊齋志異》中有不少描寫悍婦妒婦的篇目,表現(xiàn)人物惡言罟罵之態(tài)栩栩如生,如《馬介甫》、《邵九娘》等。
《馬介甫》中的楊萬石之妻尹氏“奇悍”,乃家中一霸,喪盡天良,人倫不存。對待“年六十余而鰥”的公公楊父,“尹以齒奴隸數(shù)”,把公公當(dāng)做奴隸看待。楊萬石的朋友馬介甫來楊家做客,耳聞目睹,于心不忍,遂“請楊翁與同食寢,自詣城肆,市布帛,為易袍褲”。尹氏“聞老翁安飽,大怒,輒罵”;“婦乃詬詈,忽見翁來,睹袍服,倍益烈怒”;“謂馬強預(yù)人家事。初惡聲尚在閨闥,漸近馬居,以示瑟歌之意”,馬介甫的古道熱腸換來的竟是惡罵。馬介甫作法懲戒了尹氏,楊萬石“思媚婦意,微露其假”,為了討好老婆,說出事情真相,結(jié)果尹氏“勃然大罵”,便拿丈夫報復(fù)泄恨:“欲得我恕,須以刀畫汝心頭如干數(shù),此恨始消”,多么殘忍!對弟婦母子,“婦唾罵不與食,醮去之。遺孤兒,朝夕受鞭楚”,連孤兒寡母也不放過。馬介甫用“丈夫再造散”重塑楊萬石的男人陽剛本色,萬石遂怒發(fā)沖冠,對尹氏橫加拳腳,而“婦體幾無完膚,嘲哳猶罟。萬石于腰中出佩刀。婦罵曰:‘出刀子,敢殺我耶?’”面對持刀丈夫,照樣罵不絕口,令人啼笑皆非,完全是慣性使然。后“月余,婦起,賓事良人”,雖然老毛病有所收斂,對丈夫比較恭敬,但是“久覺黔驢無技,漸狎,漸嘲,漸罵;居無何,舊態(tài)全作矣?!辈痪帽銗毫?xí)復(fù)萌,故技重演,秉性悍毒至此,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恨而又可笑。
《邵九娘》則這樣寫柴妻金氏之“奇妒”:
一夜,夫婦少有反唇,曉妝猶舍盛怒。女捧鏡,鏡墮,破之。妻益恚,握發(fā)裂眥。女懼,長跪哀免。怒不解,鞭之至數(shù)十。柴不能忍,盛氣奔入,曳女出。妻呶呶逐擊之。柴怒,奪鞭反撲,面膚綻裂,始退。由是夫妻若仇。柴禁女無往。女弗聽,早起,膝行伺幕外。妻捶床怒罵,叱去,不聽前。日夜切齒,將伺柴出而后泄憤于女。柴知之,謝絕人事,杜門不通吊慶。妻無如何,惟日撻婢媼以寄其恨,下人皆不可堪。自夫妻絕好,女亦莫敢當(dāng)夕,柴于是孤眠。妻聞之,意亦稍安。有大婢索狡黠,偶與柴語,妻疑其私,暴之尤苦。婢輒于無人處,疾首怨罵。一夕輪婢值宿,女囑柴,禁無往,曰:“婢面有殺機,叵測也?!辈袢缙溲?,招之來,詐問:“何作?”蜱驚懼,無所措詞。柴益疑,檢其衣,得利刃焉。婢無言,惟伏地乞死。柴欲撻之,女止之日:“恐夫人所聞,此婢必?zé)o生理。彼罪固不赦,然不如鬻之,既全其生,我亦得直焉?!辈袢恢?。會有買妾者,急貨之。妻以其不謀故,罪柴,益遷怒女,詬罵益毒。柴忿,顧女日:“皆汝自取。前此殺卻,烏有今日?”言已而走。妻·隆其言,遍詰左右,并無知者 問女,女亦不言。心益悶怒,捉裾浪罵。
金氏此前已妒殺柴氏二妾,又豈能容得下一個新來的邵女?夫妻不和,竟拿侍妾泄憤。盡管邵女曲意奉迎,無奈金氏早已被妒火完全奪去理智,無論“捶床怒罵”、“詬罵益毒”,還是“捉裾浪罵”,都是因為—個“妒”字。但作者寫妒婦咒罵之態(tài)、撒潑之狀,極富變化傳神,其兇狠、潑悍由“罵”而生,躍然紙上,可謂窮形盡相。而婢女的“疾首怨罵”,則反映了她不堪金氏鞭撻,日生怨憤,意欲復(fù)仇的心態(tài),也為故事情節(jié)進一步發(fā)展做好了鋪墊。
金氏和尹氏皆為悍妒之婦,兇狠、嫉妒、殘忍,都能致人死命,但金氏所做所為主要原因在于嫉妒,擔(dān)心侍妾爭寵奪愛,影響自己在家庭和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她罵侍妾,罵婢女,對丈夫尚存一些敬畏,因此最終能被邵女感化,獲得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較之金氏,尹氏有過之而無不及,既“妒”且“毒”。她是無人不敢罵,上罵公公,下罵侍女,內(nèi)罵丈夫,外罵丈夫的朋友。趕走公公,逼死兄弟,連懷胎五月的妾都要肆意毆打,無所不用其極。落魄再嫁后,“狂悖猶昔”,受盡屠戶丈夫殘酷的折磨,最終淪為乞丐,真是可悲而又可嘆。
透過作品對這些悍婦丑惡行徑的鞭撻,以及作者對人物命運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的婚姻觀,他崇尚一夫多妻制度,維護男權(quán)主義?!读凝S志異》中很多被歌頌的女性形象都被賦予了維護家庭男權(quán),維護妻妾制度的責(zé)任,她們對自己所處的或妻或妾的位置安然處之,恪守婦道,家庭和諧。而所有被批判的婦女形象則大都與之相反,她們極不安分,把家庭攪得雞犬不寧,她們的靈魂似乎已被扭曲,人格幾近變態(tài),采取的手段又極其殘忍,她們“悍”“妒”“潑”“狠”,極不人道。但是,從這些婦女對妾的排斥又可以看出,是在維護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而做不懈的努力,客觀上反映出封建禮教制度之下,女性為爭取自由平等的婚姻而進行抗?fàn)幍拿妊?。從這一角度來看,她們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二、慈悲之罵
《罵鴨》是蒲松齡寫“罵”的名篇,故事以“罵”命題,卻沒有具體描寫人物如何叫罵。篇幅雖短,卻很耐人尋味,很能體現(xiàn)蒲松齡文言小說的雅潔之美。
故事是這樣的:“邑西自家莊居民某,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茸生鴨毛,觸之則痛。大懼,無術(shù)可醫(yī)。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而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某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深畏罵焉,罵之亦可做將來?!绦υ唬骸l有閑氣罵惡人?!洳涣R,某益窘,因?qū)嵏驵徫獭N棠肆R,其病良已。
異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shù),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p>
這個故事極荒誕而又富幽默感,看上去近乎天方夜譚,實際上卻反映了蒲松齡濃厚的佛教思想,頗有禪味。蒲松齡是信仰佛教的,無論其小說還是俚曲作品大多都貫穿了生死輪回、善惡果報的佛教理念。如在《馬介甫》篇末所做的“妙音經(jīng)續(xù)言”,雖似游戲文字,實為勸世箴言;《果報》一看題目就知道是寫因果報應(yīng)的;《江城》里作者更是直抒感言,“人生業(yè)果,飲啄必報”。
我們知道,在佛教中有“十戒”之說,又稱“十善業(yè)”,內(nèi)容包括“身、口、意”三大類。身業(yè)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yè)有四: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yè)有三:不貪、不嗔、不癡。如此看來,《罵鴨》中的盜鴨賊起碼犯了四戒:貪婪、盜竊、殺生、妄言,其身、口、意三個方面都出現(xiàn)了問題。做了壞事的人,遲早會受到相應(yīng)的懲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盜鴨賊果然遭到現(xiàn)世惡報,身生鴨茸,肌膚奇癢,無術(shù)可醫(yī)。無奈之下,先以“妄言”告知鄰翁,“鴨乃某甲所盜”,希望得到鄰翁之罵來解除病苦。而受害者鄰翁一向雅量,不嗔不怒,更不罵。因為“罵”為“惡口”,為鄰翁所不齒。如果濫施“惡口”,大罵盜鴨賊,鄰翁跟盜鴨賊一樣犯了“十戒”規(guī),既有損自己的人格,同時又替盜賊減輕了罪過,于己于事都無益。后來還是盜鴨賊以實相告,主動承認了錯誤,才求到了難得的一“罵”。
鄰翁一“罵”,能解人之病苦,顯示了作者良苦的用心??梢哉f,《罵鴨》之罵,須具備寬容的心態(tài),是以與人為善為宗旨,以治病救人為目的,這是仁慈之罵,可謂達到了罵之化境。
透過盜鴨賊獨特的經(jīng)歷,我們不難感受到其復(fù)雜的心靈體驗,做賊者本來就心虛,“茸生鴨毛”后更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F(xiàn)代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當(dāng)社會文化基礎(chǔ)環(huán)境和人的自我行為價值觀念發(fā)生矛盾時,其劇烈的沖突對自我身心會造成巨大的傷害,這一點與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內(nèi)求諸己”的內(nèi)省理論是相通的。盜鴨賊所缺失的正是內(nèi)省的自覺,反求諸人。鄰翁之“罵”祛除的是人的身體和生理上的痛楚,而蒲松齡是用他那悲天憫人的情懷,救度人的心靈!
通過自省活動來引導(dǎo)人的內(nèi)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塑造自已的生命歷程,覺解自己的生命意義,這是《罵鴨》給我們的意外驚喜。
三、再造之罵
無論是悍妒之罵,還是慈悲之罵,作為文言短篇小說的《聊齋志異》,追求的是典雅、簡潔、蘊藉,要描寫人物的詈罵之語,要刻畫人物的潑悍之態(tài),自然會受到相當(dāng)大的束縛。蒲松齡在中年以后開始傾力于俚曲的創(chuàng)作,立意為俗,面向大眾,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塑造了眾多神采各異的女性形象。其中,如《翻魘秧》中的仇大姐、《娥妒咒》中的江城和滿城、《婦姑曲》中的臧姑、《俊夜叉》中的張三姐等,都以各具特色的詈罵表現(xiàn)了她們的“悍妒”或“潑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性情潑悍的女性都生活在鄉(xiāng)野民間,當(dāng)妯娌或婆媳之間、夫婦或鄰里之問發(fā)生矛盾沖突的時候,她們往往以詈語惡罵作為攻擊報復(fù)對方的手段,并以此來發(fā)泄心中的怨憤。這種現(xiàn)象在蒲松齡生活的那個年代和環(huán)境里應(yīng)該是司空見慣。這些人物我們幾乎都可以在《聊齋志異》中找到她們的影子,但是,經(jīng)過作者以通俗的俚曲形式進行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她們的詈罵與潑悍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比《馬介甫》、《邵九娘》中的妒婦、悍婦更酣暢的那種“可懼可憎”的罵,而且還可以欣賞到《俊夜叉》中的張三姐這種精彩的“可愛可敬”的罵。
“夜叉”本是佛教用語,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是指相貌猙獰的惡鬼,在民間又常用來指性情潑惡的女性。蒲松齡說:“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水滸傳》中就有一位專做人肉饅頭的“母夜叉”孫二娘。但是,《俊夜叉》給我們刻畫的卻是一個容貌美麗而性情潑蠻的女性張三姐的形象。
張三姐的丈夫宗亓人整日游手好閑,嗜賭成性,賭博輸?shù)玫責(zé)o一壟,家徒四壁,家里吃了上頓沒下頓。為了改掉丈夫的惡習(xí),張三姐使出自己的潑性痛罵丈夫:“罵強人賊囚徒,一星活路全不做。用急才賣堂前地,回家一個渣也無,你說你是個什么物?你看看南莊北院,哪有你這樣丈夫?!弊谪寥艘膊皇救?,對老婆先是惡言相向:“罵一聲潑賤人,我受氣受到何時盡?我賣的原非你嫁妝地,也沒輸了你首飾銀,幾留哈啰瞎撐棍。我輸?shù)淖约覗|西,累著你哪條彎彎筋?”然后又揚言要休妻,三姐毫無懼色:“賭博鬼不害羞,為乜錢把臉丟,霎時狗臉還依舊。年前官家來拿賭,舍死逃命爬墻頭,掉下來幾乎跌壞了前槽子肉。我還嫌你辱沒祖宗,待要休即時就休!”大膽揭露丈夫的舊瘡疤,直罵得丈夫惱羞成怒:“瞪著眼攢著捶:你到肯合人家漢子睡,我偏不肯休了你!不如撈頭一棒槌,殺老婆破上個充軍罪。彎腰來抹起石頭一塊?!笨诔隹裱裕獙θ銊佑梦淞?,面對丈夫的威脅,三姐針鋒相對,“早抹起個秤錘”,要跟宗亓人拼個死活:“罵強人少逞兇,活到百歲成何用?你無三頭合六臂,看你能做什么梗!滾崖跳井?dāng)D你弄,看著你沒什么仗勢,不如死了干凈!”
張三姐真是罵不怕、休不怕、打不怕、死都不怕,再不抗?fàn)?,就得等著餓死,只能破釜沉舟,跟丈夫一拼了。宗亓人自知理虧,逐漸敗下陣來,這場夫妻對罵的大戲最后完全被張三姐把握了主動權(quán),掌控了局勢。
細品張三姐罵夫的全過程,并非一味地撒潑斗狠,她罵得有理有節(jié),罵得有情有義:“你看我到如今,襖沒袖鞋沒底,飽飯何曾吃一頓?拾了根繩子扎著腿,上下一堆破鋪襯,你扎裹的老婆好不俊!不看我千補百衲,倆媽媽露出來見人?!边@番苦訴足以能打動宗亓人的良心,喚醒他做為丈夫的自尊。見宗亓人已有悔改之意,張三姐趁熱打鐵,乘勝追擊:“去年的皇歷看不的,別人蹭蹬盼不的,蒺藜塊子咽不的,三日不吃干不的,早晨不吃算不的,一日兩頓欠不的,今日你也怨不的,從今成人彖不的,再不成人勸不的?!边@又無疑于當(dāng)頭棒喝,醍醐灌頂,宗亓人“猛抬頭把眼掙,忽然大醒南柯夢”,最后徹底繳械投降,立誓金盆洗手,痛改前非,重振家業(yè)。果然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宗亓人踏踏實實做起了生意,年年家道興旺,衣錦鄉(xiāng)鄰,“說道三姐委是好,當(dāng)初虧了那一吵”。
張三姐這一場痛罵,對宗亓人來說,就是“再造之罵”,她不僅又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丈夫,也挽救了自己苦無生計、瀕臨解體的家庭。這樣的潑悍,不僅不可恨,而且可愛又可敬。
四、典雅之罵
像張三姐那樣的村姑野婦,從小沒有接受詩書禮教的熏陶,她們的詈罵語言自然俚俗之極,甚至可以連爆粗口,帶著濃郁的鄉(xiāng)野氣息。她們在作者筆下更多的是以反面角色出現(xiàn),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比如江城、滿城和臧姑等。蒲松齡在《磨難曲》中還刻畫了一位既美麗溫婉又敢于撒潑使罵的大家閨秀一方娘子。
方娘子出身書香門第,識書知理,“是秀才的女兒、秀才的姊妹、秀才的妻室”,與張三姐、仇大姐等相比要有“教養(yǎng)”得多,說話也文雅得多。比如第十五回“潑婦罵門”,李鴨子媽帶著刀板上門叫罵,方娘子閉門不理,對這種無賴潑婦不屑一顧,很有大家風(fēng)范。但是面對貪官馬知縣,方娘子毫無懼色,大發(fā)“潑性”,義罵權(quán)奸,這樣的詈罵我們稱之為“典雅之罵”。
方娘子的丈夫張鴻漸出于仗義替人寫狀子告官,結(jié)果受到牽累,被官府緝拿,逃亡在外。馬知縣把方娘子抓進縣衙逼供,面對貪官的淫威,方娘子拒不下跪,并且義正詞嚴地罵道:“我上邊跪朝廷,下邊跪父母,犯了罪跪問官。我今日犯的什么罪?我跪你是敬你的貪哪,可是敬你的贓呢?若是有敕封的劍,就拿出來早早把頭割去。我是萬不能哀告你,待跪你怎的!”馬知縣被罵得氣急敗壞,命衙役將方娘子收監(jiān)。方娘子一發(fā)大罵:“我把你奸佞官,拿人容易放人難!做賊也要真贓犯。影響事情無照對,就把妻子送在監(jiān),你也不是人來變!譬如你砍頭問罪,也把你老婆牽連?”
方娘子罵得理直氣壯,大義凜然,在溫文爾雅的氣質(zhì)中展露不屈服于邪惡勢力的可貴品質(zhì),使人物形象更顯俊美,熠熠生輝。
讀蒲松齡寫“罵”,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是一種精神洗禮。我國文學(xué)史上與“罵”有關(guān)的人物故事很多,像唐朝的駱賓王撰寫《討武曌》,大罵武則天,竟被武則天視為人才;《三國演義》中的陳琳檄文討賊、禰衡擊鼓罵曹。更是傳為美談,這是文人名士的典雅之罵。《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刁潑刻毒,霸道好強,指著武大罵武二,隔著墻罵李瓶兒,醉了酒罵孫雪娥,罵人的內(nèi)容和方式可謂花樣百出,這是潑婦淫婦的市井之罵?!都t樓夢》中也有不少罵人的精彩片段,像鳳姐的辣罵、薛蟠的賴罵、焦大的醉罵等等。但是,比較而言,蒲松齡寫罵似乎更勝一籌。從《聊齋志異》到聊齋俚曲,由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其詈罵語言亦莊亦諧,剛?cè)岵?,雅俗共賞。特別在俚曲中,蒲松齡為人物活動創(chuàng)造了寬廣的舞臺,給施罵者以盡情揮灑的空間,把他們的媸妍善惡展露無遺,使群眾喜聞樂見,真正在勸善懲惡、教化世風(fēng)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說:“如《志異》八卷,漁搜聞見,抒寫襟懷,積數(shù)年而成,總以為學(xué)士大夫之針砭,而猶恨不如晨鐘暮鼓,可參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媼之夢也,又演為通俗雜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見者歌,而聞?wù)咭嗥?。其救世婆心,直將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盡舉而陶于一編之中。嗚呼!意良苦矣!”
參考文獻:
[1](清)蒲松齡,全本新注聊齋志異[M],朱其鎧主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9。
[2]釋凈空,認識佛教[M].北京:線裝書局,2010。
[3](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鄒宗良校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4](清)蒲松齡,蒲松齡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