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西僧》的故事命義構(gòu)思,本自《壇經(jīng)》記惠能數(shù)語化而大之,由此可見蒲松齡小說家的心態(tài)與才情。其故事的正面雖諷刺西僧東渡之虛妄與貪鄙,但其反面和本意,實(shí)是諷刺東僧西游乃至東土之人佞佛為與西僧同樣的虛妄與貪鄙。其具體情節(jié)與細(xì)節(jié)的描寫,或來自對《西游記》寫“西天取經(jīng)”的逆想,或有可能來自《金瓶梅詞話》的啟發(fā)。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西僧;壇經(jīng);以學(xué)問為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10)03-0169-04
《聊齋志異》卷三《西僧》篇幅甚短,錄如下:
兩僧自西域來,一赴五臺,一卓錫泰山。其服色言貌,俱與中國殊異。自言:“歷火焰山,山重重,氣熏騰若爐灶。凡行必于雨后,心凝目注,輕跡步履之;誤蹴山石,則飛焰騰灼焉。又經(jīng)流沙河,河中有水晶山,峭壁插天際,四面瑩澈,似無所隔。又有隘,可容單車;二龍交角對口把守之。過者先拜龍;龍?jiān)S過,則口角自開。龍色白,鱗鬣皆如晶然?!鄙裕骸巴局袣v十八寒暑矣。離西土者十有二人,至中國僅存其二。西土傳中國名山四:一泰山,一華山,一五臺,一落伽也。相傳山上遍地皆黃金,觀音、文殊猶生。能至其處,則身便是佛,長生不死?!甭犉渌誀?,亦猶世人之慕西土也。倘有西游人,與東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當(dāng)必相視失笑,兩免跋涉矣。
本篇作為小說,雖故事性不夠強(qiáng),但頗有意趣。篇末無“異史氏日”,而評點(diǎn)家多不缺席。如馮鎮(zhèn)巒評:
紀(jì)曉嵐曰:“靈鷲山在今之拔達(dá)克善,諸佛菩薩骨塔俱存,有石室六百間,即大雷音寺也。回部游牧者居之。我兵追剿波羅泥都霍集占,至其地,亦無他異?!绷婊菽茉唬骸皷|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又求生何國?”妙哉斯言。
這里馮評引紀(jì)曉嵐以考證的態(tài)度對待“西天”,難說對“西游”故事的認(rèn)識和本篇的理解能有多大意義;但其引六祖惠能數(shù)語,卻揭出蒲氏此篇的本事。《六祖壇經(jīng)·決疑品第三》有關(guān)原文如下:
師言:“……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咕龞|方人,但凈心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咕牡?,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p>
如上六祖惠能開悟弟子的話確實(shí)“妙哉”,但六祖意在談禪,即但明倫評所說:
佛在心頭。能盡人心,即是佛心。必履其地以求之,是不能解佛所說義也。不住色,不住相,以法求,以音聲求,且猶不可,況以遍地黃金而生慕心哉!
然而但氏評雖然觸及《西僧》諷刺“以遍地黃金而生慕心”取經(jīng)人的內(nèi)涵,卻仍是重在闡發(fā)佛旨,而沒有進(jìn)一步考察其意義與本事源流。今請?jiān)囌撌鲋?/p>
按本篇故事命義構(gòu)思確實(shí)自上引《壇經(jīng)》一節(jié)脫化而來,但非刻板擬造,而是化而大之。即上引《壇經(jīng)》雖有“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與“愿東愿西”的話,但說“若西方人造罪”云云,并未確指“念佛求生何國”,僅是由于邏輯上“東方人……求生西方”的反面,即是“西方人……求生東方”,有可能啟發(fā)人想到有“兩僧自西域來”而已。但是否能夠想得并寫出一個西僧東渡的故事來,畢竟還要看作者之心態(tài)與才情。
蒲松齡以教讀儒典為業(yè),偶涉佛經(jīng),雖未必不注重佛旨,但從由此生出一篇小說可知,他讀佛經(jīng)與一般信眾之聚精會神于“念佛求生”不同,是能于此等佛家妙語連珠處神游,作“非想非非想”,憑空幻出一個“兩僧自西域來,一赴五臺,一卓錫泰山”的故事來。由此可見蒲松齡雖是一位教書匠、科舉中人,但他骨子里是一位文學(xué)家,尤其是一位小說家。其一生困于場屋,科名蹉跎,不僅由于他在《聊齋志異》中所揭露清代科舉制度的埋沒人才的原因,而更在于那時科舉制度選人擢第,本質(zhì)上就排斥小說家也!
至于本篇所體現(xiàn)蒲松齡藝術(shù)的高超,一在其善于因義生事,能夠從《六祖壇經(jīng)》意在弘法的議論,想像出或有西僧東游之事;二在于其能踵事增華,與佛教故事中靈山相對,加入了五臺山、泰山等中國的四大名山,給予想像中可能的西僧東游以場景與情節(jié),輕松擴(kuò)大為一個諷刺佛教取經(jīng)虛妄的故事。
但是,《西僧》故事所諷刺的,不止于西僧之虛妄可笑,還進(jìn)一步是其誤以為“中國名山四……相傳山上遍地皆黃金”而跋山涉水,九死一生來至東土的其情雖為可憫,但其心地之貪鄙卻十分可惡。唯是作者以儒者忠恕或菩薩慈悲之心,對西僧之類妄人憎之深而愛之切,所以在使西僧歷盡艱危十死兩生而終無所得之后,仍開釋之日:“倘有西游人,與東渡者中途相值,各述所有,當(dāng)必相視失笑,兩免跋涉矣?!闭Z雖諧謔,但愿心堪稱至善。
然而上述“倘有西游人”云云的諧謔,又不僅是對西僧而發(fā),也明確包括了“西游人”。其假設(shè)中“各述所有”的結(jié)果是“兩免跋涉”則表明,“西游人”與“東渡者”之求“身便是佛,長生不死”均屬妄想。從而《西僧》故事正面雖為對西僧而發(fā),但其反面所諷刺的,實(shí)是“西游人”即東土之人為與西僧同樣的虛妄與貪鄙。蓋作者筆注于此意在于彼,而讀者也當(dāng)如《紅樓夢》脂批所云:“是書勿看正面為幸。”
本篇有關(guān)西僧東渡的描寫,雖然“途中歷十八寒暑”與玄奘西游故事和《西游記》所寫唐僧取經(jīng)時間并不一致,卻只是小說家當(dāng)有的變化;又觀其寫有“火焰山”、“流沙河”等,可知其所寫西僧“東渡”之途,不過是《西游記》寫“西天取經(jīng)”的老路,是從《西游記》逆想來的。但又正如何守奇評所說:“說過火焰山差異。”其實(shí)說過流沙河也差異,未知何故。至于說“西土傳中國名山四……山上遍地皆黃金”之說,固然“猶世人之慕西土也”,應(yīng)是俗傳已然如此,但其直接的來源,也有可能是《金瓶梅》中西門慶對吳月娘撒野所說“咱聞那佛祖西天,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的話。
綜上所考論,《西僧》在《聊齋志異》中雖然不屬第一流的作品,似作者一時興到,率意而為,但畢竟大家手筆,尺幅千里,揭東渡、西游取經(jīng)之妄,仍寄意高遠(yuǎn),妙趣橫生。又其凡所取材,順手拈來,點(diǎn)鐵成金,誠造意之巨匠,作文之妙筆!在這一點(diǎn)上,體現(xiàn)了《聊齋志異》似有以學(xué)問為小說的特點(diǎn)。
參考文獻(xiàn):
[1]蒲松齡-聊齋志異(上冊)[M],任篤行輯校,濟(jì)南:齊魯書社,2000。
[2]丁福保,六祖壇經(jīng)箋注[M],財團(tuán)法人中臺山佛教基金會,2000。
[3]鄭紅楓、鄭慶山,紅樓夢脂評輯校[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4]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5。
(責(zé)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