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麥積山石窟早期洞窟的造像中,彌勒造像是最為重要的題材之一,有交腳、半跏思惟及佛裝三種形式,其表現(xiàn)手法不一,代表了不同的內(nèi)涵和信仰。
關鍵詞:麥積山;彌勒;信仰
中圖分類號:K87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3—0034—08
彌勒造像在麥積山早期洞窟中很流行,是一種重要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彌勒凈土的信仰,這一題材在犍陀羅造像中就很受重視。中國內(nèi)地4—6世紀的石窟及造像中,彌勒是最受重視的造像,這與彌勒經(jīng)典的翻譯、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希冀將來成佛的強烈愿望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麥積山早期洞窟的彌勒造像及其來源和彌勒信仰進行分析。
一 彌勒造像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
麥積山早期洞窟內(nèi)可以明顯地看到彌勒信仰的存在和對其的重視。從第74、78窟開始即有了彌勒的造像,而第165窟和第169龕是以交腳彌勒為主尊的造像窟龕。我們已經(jīng)考證了麥積山早期洞窟中近20個洞窟有交腳菩薩與半跏思惟菩薩的組合,這種組合的兩身不同姿態(tài)的菩薩均是彌勒菩薩,是彌勒菩薩在不同場合的表現(xiàn)形式。另外,
又考證了早期洞窟中的三佛造像為三世佛,其中一身為彌勒佛。因此,麥積山早期洞窟的彌勒表現(xiàn)有以下三種形式(見上表):
A.以三佛之一的形象出現(xiàn),作佛的形象,表示彌勒已經(jīng)下生成佛。有第74、78、128、100、144、148、80、114、155等窟,其中第144、148、80窟僅存正壁佛,兩側(cè)龕內(nèi)的佛已不存。第51、90窟雖然為后期重修的三佛,原來也是三世佛的組合,因此其中也有一身是彌勒佛。第57窟的造像雖已經(jīng)全毀,但該窟與第51、74、78窟為同一期同形式的洞窟,推測該窟原造像也為三佛的形式。那么其中一身也是彌勒。
B.以交腳菩薩的形式出現(xiàn),作為窟龕內(nèi)的主尊。有第165窟和第169龕兩個窟龕。其中第169龕座下有兩只獅子(右側(cè)的已不存),各有兩身脅侍菩薩。第165窟的窟頂還鑿出象征天宮的長方形頂,配合塑像還在壁面上部畫出象征兜率天宮世界的眾多伎樂。
c.以半跏思惟和交腳菩薩的形式對稱出現(xiàn)于洞窟正壁兩側(cè)龕內(nèi)(第一、二期,第三期有部分洞窟保留)和影塑平臺上或直接貼于壁面上(第三期洞窟及北魏晚期部分洞窟)。有第51、74、78、128、100、144、148、86、114、155、156、170、93、93-3等窟龕。其中第93-3龕為半跏思惟和交腳菩薩并排塑于龕內(nèi)正壁。交腳菩薩為彌勒無疑,半跏思惟菩薩與交腳菩薩對等,地位相同,各有二脅侍菩薩。如前所考,半跏思惟菩薩為彌勒半跏思惟像。這種情況在第二期洞窟中,出現(xiàn)了與下面的二佛并坐的組合,是三世佛組合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即麥積山早期的彌勒造像除了三佛窟中的一身為佛的形象外,還有交腳和思惟兩種造型。第一、二期洞窟中的交腳彌勒全部坐于束帛座上,均雙手作轉(zhuǎn)法輪印,右腳在外,左腳在內(nèi),腳尖朝外。高發(fā)髻,戴三珠寶冠或仰月冠飾(第148窟的交腳和半跏思惟彌勒菩薩)上身袒露,頸戴項圈,臂、腕戴釧、鐲,下穿裙,裙裾斜撇,不及腳腕。披巾從腦后向前繞臂肘從兩腿外側(cè)下垂,端部分叉,坐于束帛座上。第三期的交腳和半跏思惟彌勒菩薩均穿上了漢民族的交領衣服,披巾交叉于胸前,裙裾覆蓋至腳面。
二 彌勒造像的來源
犍陀羅造像十分重視彌勒信仰,這從出土眾多的彌勒菩薩造像可以得到證實。犍陀羅彌勒造像的形式既有交腳坐,也有半跏趺思惟形式,較多的是束發(fā)的一手持凈瓶的立像。在中亞廣泛流行禪定、禪觀的僧人中,就已經(jīng)流行對天上的未來佛彌勒的崇拜,也創(chuàng)造了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圖像,而且是交腳的彌勒形象,這是中國交腳彌勒菩薩的原形。如法國吉美博物館所藏紹托拉克(犍陀羅迦畢試派的一個地點)出土的浮雕版上,彌勒菩薩在象征天宮的梯形建筑內(nèi)交腳坐于臺座上。雙手結(jié)轉(zhuǎn)法輪印,這是犍陀羅交腳彌勒菩薩的另外一個特點。另外還有在三世佛立像中表現(xiàn)的立佛形式的彌勒。即彌勒菩薩有四種造型:A.作為已經(jīng)成佛的佛的姿態(tài):B.交腳而坐、手作轉(zhuǎn)法輪印的姿勢;C.半跏思惟形;D.站立手持凈瓶。它們表現(xiàn)了彌勒上生和下生的信仰。這幾種形象都傳到并影響了中國的彌勒造像,尤其是交腳坐的彌勒菩薩,一直到唐代以后其影響力才消退。而半跏思惟形的彌勒造型,在中國內(nèi)地十六國至北朝晚期也有很多像例。中國的交腳菩薩在十六國北朝時期非常流行,基本形成了一種定型的圖像,就是彌勒菩薩。
克孜爾石窟有一些交腳坐于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壁畫,其形象基本受犍陀羅造像影響,如第38窟主室前壁描繪的交腳菩薩像(下部左右各有一半跏思惟菩薩像),作轉(zhuǎn)法輪印,右腳在外,左腳在內(nèi)。這種圖像繼承了犍陀羅B的做法,又向中國內(nèi)地傳播,影響了內(nèi)地的交腳彌勒造形。
敦煌及其以東石窟從十六國以來就有較多的交腳彌勒菩薩造像或壁畫,可以確定的如北涼石塔上的彌勒、莫高窟第275窟的主尊和南北壁上部闕形龕內(nèi)的交腳彌勒菩薩以及炳靈寺第169窟的交腳彌勒菩薩。都是十六國的交腳彌勒的例子。內(nèi)地石窟中,炳靈寺第169窟西秦壁畫中,有兩身站立的彌勒菩薩像。其中第3龕北面的壁面上殘存的一身為手持凈瓶(犍陀羅D),其形象及畫法也是效仿西域,有很濃厚的外來因素,另外一身為第6龕的附屬內(nèi)容,雖手持凈瓶站立,但畫法為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平涂色彩技法。還有一身為交腳的形式,戴寶冠,上身完全袒露,無任何裝飾品,雙手在胸前作轉(zhuǎn)法輪印,交腳坐于束帛座上,兩腳腳尖向內(nèi),右腳在外,左腳在內(nèi)(犍陀羅B)。這種姿勢與麥積山早期洞窟的交腳彌勒菩薩基本相同。炳靈寺的許多圖像是現(xiàn)存內(nèi)地石窟中最早的,因此對于判斷某些題材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前述犍陀羅紹托拉克出土的浮雕版上,彌勒菩薩兩側(cè)各有一身對稱居于建筑內(nèi)的半跏思惟菩薩,在中國的石窟里,如克孜爾第38窟人口上方的半圓形壁面上就繪有與這件作品組合很相似的壁畫。云岡石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犍陀羅的造像是云岡石窟此種組合的直接來源。該組合還出現(xiàn)在一些佛教造像碑刻或單體造像中。
進入北魏以后,彌勒造像則更為普及,彌勒信仰十分流行。云岡石窟的彌勒造像,也有結(jié)跏趺坐彌勒佛、交腳坐彌勒佛、交腳坐彌勒菩薩等幾種,數(shù)量非常多,目前還沒有精確的統(tǒng)計。
龍門石窟眾多的造像記中,從尊像名的記載看,阿彌陀佛222例,觀音菩薩197例,釋迦佛106例,彌勒佛(菩薩)62例。北魏時期釋迦、彌勒占絕對多數(shù)。釋迦像的紀年題名總數(shù)6l例,其中北朝有50例,北魏占43例;彌勒題名總數(shù)49,北魏占35例。因此,北魏時代的龍門造像,以釋迦和彌勒占絕大多數(shù)。
關中出土的5世紀及6世紀早期的北魏佛教造像中,如北魏永興三年(411)魏阿金造像、始光元年(424)、始光三年趙忠信造像、和平二年(461)造釋迦佛像背面、興平皇興五年(471)彌勒佛像、景明三年(502)劉寶生造石彌勒像、西安西郊北魏佛菩薩像碑正面等,都是彌勒造像的重要像例,其中有交腳的彌勒菩薩和彌勒佛,這與長安彌勒經(jīng)典的傳譯情況相符。
麥積山早期洞窟的三種彌勒形象,也是十六國北朝時期佛教美術中常見的。云岡三世佛的洞窟中,有一佛是彌勒佛,這與麥積山的第74、78、100、128、114、155等窟是相同的(犍陀羅A,圖版25)。第74、78、128、148、169等窟中的交腳菩薩形象的彌勒菩薩,更是十六國北朝時期流行的彌勒姿態(tài)(犍陀羅B,圖版26)。莫高窟第275窟的主尊以及窟內(nèi)壁面上部居于闕形龕內(nèi)的彌勒菩薩、炳靈寺第169窟西秦壁畫中的交腳彌勒菩薩、北涼石塔上的交腳彌勒菩薩、云岡大量的交腳彌勒菩薩以及龍門古陽洞的交腳彌勒菩薩造像等等都是這一類型。像第74、78、100、128、144、114、93、156等窟中的半跏思惟彌勒菩薩(犍陀羅C,圖版27),在中國的造像中目前見到較早的是武威北涼石塔上的造像以及莫高窟第275窟高居于雙樹形龕內(nèi)的思惟彌勒菩薩,之后北朝造像中屢見不鮮。麥積山早期洞窟出現(xiàn)眾多的彌勒佛和彌勒菩薩,正反映了北魏時期彌勒信仰在這一地區(qū)的盛行,這也是與全國的情形基本同步的。
麥積山早期洞窟以彌勒菩薩為主尊的窟龕有第165窟和第169龕(圖版28),第165窟還描繪出了象征彌勒天宮的伎樂以及在窟頂鑿出象征天宮的頂。莫高窟第275窟主尊為彌勒菩薩,云岡第16、13窟、第9和10雙窟的主尊都是彌勒(第9窟主尊為倚坐佛,第10窟為交腳彌勒菩薩)。這是以彌勒信仰為主題的表現(xiàn)。
三 彌勒經(jīng)典的翻譯
漢譯彌勒經(jīng)典或與彌勒有密切關系的經(jīng)典非常雜,據(jù)日本學者松本文三郎的統(tǒng)計,有關彌勒的漢譯經(jīng)典達37種之多,臺灣學者楊惠南就其做了十分細致的整理和分類。
其中有關彌勒上生的經(jīng)典有一,即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一卷。此經(jīng)描述釋迦佛時,有一菩薩,即彌勒菩薩,釋迦佛曾預言他“次當作佛”。12年后,會上升到“兜率陀天”,凡“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薩心者”,只要“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清凈,不求斷結(jié),修十善法”,死后也可以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56億年后,彌勒將從兜率天下生到人間——“閻浮提”。
有關下生的經(jīng)典較多,主要有:
1.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jīng)》,一卷。該經(jīng)描述彌勒下生成佛,人間成為凈土,彌勒于龍華樹下成無上道,并于樹下三會說法。
2.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一卷。本經(jīng)內(nèi)容與前一經(jīng)大同小異。
3.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一卷。本經(jīng)篇幅較前面數(shù)經(jīng)都多,多出的篇幅,主要描述未來人間凈土的情形、國王(轉(zhuǎn)輪圣王)所具“七寶”的美妙、彌勒身體與釋迦身體的比較,等等。
4.失譯人名附東晉錄《佛說彌勒來時經(jīng)》,一卷。該經(jīng)與竺法護譯本內(nèi)容大體相同,但更為簡略。
5,唐義凈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一卷。
上舉都是專門的關于彌勒的經(jīng)典,除唐義凈譯本外,時間都在兩晉時期。而實際上,彌勒也大量出現(xiàn)在其他各種經(jīng)典中,說明了彌勒信仰的廣泛。其他經(jīng)典中關于彌勒的描述或詳或略,其中在阿含系列的經(jīng)典中非常突出,黃夏年專門對其做了研究
后秦弘始年間(399—415)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6“第二分”《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第二:
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當于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彼時,人民稱其弟子號日慈子,如我弟子號日釋子。
該經(jīng)講人壽當至八萬歲時彌勒佛出世,與釋迦牟尼佛一樣具有十號、說法并有眾弟子。顯然是說彌勒佛真正地繼承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出世教化眾生。
東晉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397—398)瞿曇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中阿含經(jīng)》卷13之《王相應品說本經(jīng)》第二:
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于是,尊者彌勒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爾時,尊者阿難執(zhí)拂侍佛。世尊回顧告曰:“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睜枙r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取金縷織成衣來,授與世尊。于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于是。尊者彌勒從如來取金縷織成衣已,施佛、法、眾。
該經(jīng)講彌勒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當于將來人壽八萬歲時成佛,并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贈的金縷衣施佛、法、眾,也是繼承了釋迦牟尼的衣缽。
苻秦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jīng)》卷44《十不善品第三》,較前二經(jīng)(《長阿含》和《中阿含》)更為詳細,可能是前述各《下生經(jīng)》的衍生。本經(jīng)和其他《下生經(jīng)》一樣,描述了未來世界的凈土景況:
彌勒出現(xiàn),國土豐樂……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nèi),谷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爾時,彌勒在家未經(jīng)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日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彌勒已成佛道……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該經(jīng)較詳細地講述彌勒菩薩在去雞頭城不遠的龍華樹下下生成道的過程,其出生、成道、說法、身相等與釋迦牟尼佛無異,尤其是講到了彌勒令眾弟子思惟修無常想等十想,使其得到漏心的解脫。
但影響十六國北朝中國佛教彌勒造像的應該是專門的上生和下生的彌勒經(jīng)典。即上生是依據(jù)上生經(jīng)典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而創(chuàng)作,下生是依據(jù)下生經(jīng)典即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和《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等創(chuàng)作。
四 彌勒信仰及禪觀需要
關于彌勒菩薩上生和彌勒下生成佛的描述早已出現(xiàn)在阿含系列以及其他各類佛典中,因此彌勒信仰十分受重視,早在佛像的發(fā)源地犍陀羅就有了彌勒菩薩和彌勒佛的雕刻,說明了中國的彌勒信仰實際上是繼承了犍陀羅的傳統(tǒng)。犍陀羅的幾種彌勒造型也隨佛教而傳人了中國,并影響了中國的彌勒造像。前面已講到中國的彌勒造像應該是依據(jù)專門的彌勒經(jīng)典而作。
1.上生信仰
彌勒菩薩上生的信仰,依據(jù)的經(jīng)典即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經(jīng)曰: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日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jīng)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yōu)波離……今于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后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爾時兜率陀天上……
經(jīng)文非常詳細地描述了彌勒兜率天凈土的各種莊嚴奇妙之處,如寶樓閣、七寶莊嚴、天女伎樂、蓮花等等,宣講觀想彌勒即可上生兜率天宮,因此,該經(jīng)不但是彌勒凈土的經(jīng)典,還可以說是有關彌勒的禪觀經(jīng)典。我們在佛教藝術中常見的交腳彌勒和半跏思惟彌勒,就是根據(jù)這一經(jīng)典而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以及彌勒凈土的信仰思想。上生信仰的彌勒一般為交腳坐姿,早期的交腳彌勒菩薩往往作轉(zhuǎn)法輪印,如麥積山早期洞窟的第74、78、100、148等窟中的交腳彌勒就是作轉(zhuǎn)法輪印,這在彌勒經(jīng)典里能夠找到依據(jù)?!斗鹫f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曰:
時兜率陀天……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相中有五百億寶色,——好亦有五百億寶色,——相好艷出八萬四千光明云。與諸天子各坐花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zhuǎn)地法輪之行。經(jīng)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
轉(zhuǎn)法輪印的交腳彌勒菩薩正是表現(xiàn)在兜率天宮晝夜為眾天子說不退轉(zhuǎn)法輪法的彌勒。
《妙法蓮華經(jīng)》卷7《普賢菩薩勸發(fā)品第二十八》:
(前略)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于中生。
依此經(jīng)文,凡受持與讀誦《法華經(jīng)》和了解法華要旨者,皆可往生兜率,面謁彌勒??梢?,往生兜率乃是修習法華的福報之一。麥積山早期洞窟與《法華經(jīng)》關系密切,反映了強烈的法華思想,因此,在洞窟的高處造出彌勒菩薩,也正是《法華經(jīng)》中所講修持法華者的福報。這段經(jīng)文也正好可以對麥積山交腳與半跏思惟彌勒兩側(cè)的脅侍菩薩做出注解,即脅侍菩薩是經(jīng)中所講圍繞在彌勒菩薩周圍的大菩薩眾。
2.下生信仰
凡造像中所見佛裝的彌勒都表現(xiàn)的是下生信仰。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卷1:
彌勒菩薩見此寶臺須臾無常,知有為法皆悉磨滅,修無常想,贊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說此偈已,出家學道。坐于金剛莊嚴道場龍花菩提樹下,枝如寶龍吐百寶華,一一花葉作七寶色,色色異果適眾生意,天上人間為無有比。樹高五十由旬,枝葉四布放大光明。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彌勒即自剃發(fā)出家學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種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做補處菩薩后,適時下生閻浮提世間成佛。佛裝的彌勒,就是依據(jù)有關下生經(jīng)典創(chuàng)作的。前面講到的思惟彌勒菩薩可能也是經(jīng)中所講修無常想的彌勒形象。經(jīng)中講佛法將滅,已經(jīng)有末法、滅法之意,因此彌勒菩薩贊嘆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為了繼承佛統(tǒng),使得將來佛法長存,于是修無常之想,并下生于龍華樹下成佛。這也正是人們對于將來世界所憧憬和希望的,于是彌勒成佛得到了廣大的信仰。因此,中國北朝的造像里也常常造出佛裝彌勒,即是表示已經(jīng)下生成佛的彌勒。麥積山第74、78等窟三世佛中的一身就是未來佛的彌勒形象。
其它下生經(jīng)典也對彌勒下生成佛后的閻浮世界的美妙景象有很多的描繪,再不舉例。
3.彌勒菩薩的主要功能——禪觀并往生、思惟而決疑
(1)禪觀佛像而往生兜率天宮、未來隨彌勒下生
對于彌勒的觀想或通過觀想佛像而能夠往生兜率天宮見到彌勒,出現(xiàn)在許多禪觀經(jīng)典中。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jīng)》卷2《觀相品》第三之二在講到觀佛眼睫相時,一心觀想,不但可以見到釋迦佛,還可以于未來生處見到彌勒:
勤觀佛眼,慎勿休廢。觀佛眼者,必獲無量微妙功德。發(fā)際額廣及發(fā)蠡文,眼眶眼眉,眼睫眼畫,如是等眾相光明,若能暫見,除六十劫生死之罪,未來生處必見彌勒,賢劫千佛威光所護,心如蓮華而無所著,終不墮于三涂八難。若坐不見當入塔觀。入塔觀時,亦當作此諸光明想。至心合掌胡跪諦觀,一日至三日心不錯亂。命終之后生兜率天,面見彌勒菩薩色身端嚴,應感化導。既得見己,身心歡喜入正法位。
同上經(jīng)卷3《觀相品第三》講觀佛舌相,將來即可見到彌勒,并于千佛之處聞法受化:
佛滅度后,念佛心利觀佛舌者,心眼境界如向所說。作是觀者,除去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值遇八十億佛……如是等人雖不念佛,以善心故,除卻百劫極重惡業(yè),當來生處值遇彌勒,乃至樓至佛。于千佛所聞法受化,常得如是觀佛三昧。
麥積山早期洞窟第一期的第100、128、148、144、80窟以及第二期的第86、89、93、114等窟,彌勒菩薩都與千佛組合,即反映了經(jīng)中所言“于千佛所聞法受化”的含義。
上經(jīng)卷7《觀四威儀品第六》講在觀佛影如來坐像時曰:
觀如來坐者,如見佛身等無有異,除百千劫生死之罪。若不能見,當入塔觀一切坐像,見坐像已懺悔障罪。此人觀像因緣功德,彌勒出世。見彌勒佛初始坐于龍華樹下結(jié)跏跌坐。見已歡喜,三種菩提隨愿覺了。
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jīng)》在中國早期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觀佛之相好及其功德為教,經(jīng)中多次提到觀如來相即可于未來世上生兜率天見到彌勒,這是觀如來像的殊勝功德之一,表明兜率天宮中的彌勒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而且因觀坐像的功德,彌勒出世后還可見到成佛的彌勒于龍華樹下成道坐像,并且得到三種菩提之愿。
其他一些重要的禪觀經(jīng)典也說觀佛相好即可值遇彌勒。如鳩摩羅什譯《禪秘要法經(jīng)》卷上在教大眾“諸法空無我觀”時說:
佛告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得此觀者,名得地大觀,當勤系念,慎莫放逸。若修不放逸,行疾于流水,當?shù)庙敺?。雖復懶惰,已舍三涂惡道之處。舍身他世,生兜率天,值遇彌勒,為說苦空無常等法。豁然意解,成阿那含果,”
劉宋元嘉元年至十八年(421—441)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jīng)要用法》之《白骨觀法》曰:
當觀白骨,亦可入初禪,行者志求大乘,若命終隨意所欲生諸佛前。若不爾者,必生兜率天得見彌勒,定無有疑也。
諸多禪觀經(jīng)典都一再強調(diào)作各種觀想時,可以在命終之后上生兜率天,見到彌勒,并隨彌勒下生,最先聞法,得到解脫成道。如此,對于彌勒的觀想和對未來世界的希冀,成為眾多現(xiàn)實佛教實踐者踐行的方法,于是就有道安(314—385)、道法(?—474)等僧人的傳奇故事?!陡呱畟鳌肪?《釋道安》: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于彌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迮,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臾浴圣僧,情愿必果?!本呤驹》?。安請問來生所往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云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shù)十人悉皆同見。《高僧傳》卷11《習禪》之《釋道法》:
釋道法,姓曹,敦煌人。起家入道,專精禪業(yè),亦時行神呪。后游成都,至王休之費鏗之請為興樂、香積二寺主。訓眾有法。常行分衛(wèi),不受別請及僧食。乞食所得,常減其分,以施蟲鳥。每夕輒脫衣露坐,以飴蚊虻,如此者累年。后入定,見彌勒放齊中光,照三途果報。于是深加篤勵,常坐不臥。元徽二年于定中滅度,平坐繩床,貌悅恒日。
道安和道法的故事,說明東晉十六國南北l時,僧人修禪入定常想彌勒,這些現(xiàn)實修行者的踐,必然是一種時尚,必定影響了周圍的佛教界不是極個別的現(xiàn)象,而是普遍存在的。
(2)關于彌勒思惟決疑彌勒為大眾決疑,也出現(xiàn)于眾多經(jīng)典中。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卷6:
爾時羅漢即入三昧,深諦思惟,不能解了。便以神力,分身飛往兜率陀天,至彌勒所,具宣上事,請決所疑。《高僧傳》卷3《智嚴傳》:
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坐禪誦經(jīng),力精修學……嚴昔未出家時,嘗受五戒,有所虧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值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彌勒。彌勒答云得戒……
作為一個禪僧,在禪觀時遇到難疑不得解時,羅漢為之往兜率天宮咨詢彌勒。可見彌勒與禪觀的關系非常緊密,得到了現(xiàn)實修禪者的實踐。
又《高僧傳》卷11《惠覽傳》: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游西域,頂戴佛缽,仍于屙賓從達摩比丘諮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后以戒法授覽……
惠覽從達摩處學習禪要,達摩也是入定中往兜率天受彌勒菩薩戒法,隨之又傳授給惠覽,惠覽又將之傳授給于闐的諸僧人。
僧人平生可往兜率天宮決疑,也希望死后往生于兜率天宮,后者類似于西方凈土信仰,表現(xiàn)了對彌勒凈土的向往。曇摩蜜多譯《五門禪經(jīng)要用法》云:
行者志求大乘,若命終,隨意所欲,生諸佛前。若不爾者,必生兜率天,得見彌勒,定無有疑也?!睹畟鞒贰吧鳌庇洠?/p>
僧印,姓樊氏,金城榆中人,釋玄高弟子……修大乘觀,所得境界,為禪學之宗……嘗在江陵教一比丘受禪……此僧欣然日:“由來愿生西方?!钡脩螅蛴袆裢德收?,此僧嗟疑良久,至三更方?jīng)Q云:“定向兜率?!毖砸丫团P,同學起看,命已逝矣。
僧印的事跡表明向往彌勒凈土也成為現(xiàn)實僧人的理想。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卷1:
彌勒菩薩觀世五欲,致患甚多,眾生沉沒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故,不樂在家。時壤怯王共諸大臣,持此寶臺,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坐于龍華菩提樹下。樹莖枝葉高五十里。即以出家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在下生時,由于見到眾生之苦,并知佛法將滅,于是“修無常想”,表現(xiàn)其思惟,于是就有了思惟彌勒菩薩的造像。敦煌早期洞窟中的第275等窟壁面上部的雙樹形龕內(nèi)的半跏思惟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修無常想的姿態(tài)。麥積山早期洞窟高處的半跏思惟菩薩雖然沒有做出樹,但表現(xiàn)的也是思惟形的彌勒菩薩。
早期彌勒信仰與十六國北朝禪觀流行關系密切。僧人通過坐禪修行,“往兜率咨彌勒”,求彌勒菩薩決疑。沮渠京聲所譯的《佛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為一部禪觀經(jīng)典,敦煌彌勒信仰和禪修必定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北涼石塔彌勒菩薩和七佛并出,彌勒信仰和三世佛信仰息息相關。同樣,麥積山眾多彌勒菩薩造像也與禪修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