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通過對莫高窟第454窟天請問經變榜題的考查,筆者認為這鋪經變是依據文軌《天請問經疏》所畫,這一方面反映了《天請問經疏》在敦煌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表明,對于敦煌壁畫與榜題來說,佛經注疏也是取材的重要部分,益顯佛教的中國化、世俗化。
關鍵詞:莫高窟第454窟;天請問經變;天請問經疏;北5408號背面榜題寫本
中圖分類號:K879.41;B9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3—0019—08
敦煌現存天請問經變共38鋪,分別是莫高窟盛唐第148窟:莫高窟中唐第44、135、154、159、231、237、240、358、360、386窟;莫高窟晚唐第12、107、128、138、139、141、143、156、192窟;莫高窟五代第4、5、53、61、98、100、146、205窟;榆林窟五代第16、19、3l、34、38窟;莫高窟宋代第7、55、170、449、454窟。
《天請問經》,大唐三藏法師玄奘于貞觀二十二年(648)譯于弘福寺,此經篇幅較短,全文僅600多字(計標點),主要內容是天與佛之間的九組問答。其后有窺基、靖邁、素法師、文軌分別作疏。對于這四家疏,經錄有所著錄,其中窺基、靖邁、素法師疏,在日本《東域傳燈目錄》有載:“天請問經疏一卷(基撰,經玄奘譯,人小乘部一紙,靖邁師序云大乘可勘之)。同疏一卷(靖邁),同疏一卷(素法師)?!绷砣毡静乜∽蹲⑦M法相宗章疏》也提到窺基所撰疏:“《天請問經疏》一卷,基撰?!贝嫖ㄎ能壦琛8啕惲x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云:“天請問經疏一卷,文軌述?!钡耸璨⑽幢粴v代大藏所收,說明早已亡佚。有幸敦煌文獻中發(fā)現《天請問經疏》文軌本疏三號:北圖新316號(首尾完整)、北6662(黃19)號(首殘尾存)、P.2135(首殘尾缺)。李際寧先生根據以上文獻進行參校,整理出完整的《天請問經疏》一卷。
天請問經變首先出現于吐蕃占領敦煌前夜的莫高窟盛唐第148窟,據研究,《天請問經》、《天請問經疏》、天請問經變在敦煌的出現,與安史之亂后中原大批退居河西的唯識宗僧人有關。
關于敦煌天請問經變,最早有伯希和抄錄了莫高窟第148窟的天請問經變榜題。后有李刈《敦煌壁畫中的(天請問經變相)》一文,該文總結了天請問經變在敦煌的幾種構圖方式,并就此經大小乘及“天”的問題作了一些探討。王惠民先生的《關于(天請問經)和天請問經變的幾個問題》一文,對于《天請問經》“頗涉小宗”問題給予解答,認為其屬于阿含部類小乘佛典,同時校錄了2份新發(fā)現的天請問經變榜題底稿以及莫高窟第146、61窟的榜題,認為北圖5408號背面有莫高窟第454窟的經變榜題底稿。公維章博士在其論文《涅槃、凈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中,對莫高窟第148窟的天請問經變做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就莫高窟宋代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淺陳拙見,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一 莫高窟第454窟經變榜題與畫面
莫高窟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位于主室南壁西起第一鋪,為中堂加兩側條幅式構圖。中堂上部為天宮,天宮正中殿內繪一化佛,左右側上方繪赴會佛;上中部為主說法圖三鋪,主尊為佛,坐于亭臺之上,有寶樹,華蓋,眾菩薩圍繞。三鋪說法圖成“品”字形布局。中堂下部及左右條幅俱畫小說法圖,共4幅,兩側條幅各畫6幅小說法圖。小說法圖全為一佛二菩薩,有供桌,桌上供器,前面一天與二眷屬跪問佛法。小說法圖之間以遠山樹木點綴。
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榜題。通過筆者一一抄錄,認為并非依據《天請問經》,而是《天請問經疏》?,F將榜題、畫面與經疏釋對如下(圖1):
經變中堂部分榜題有9則(本文榜題與寫本
注:根據經變構圖各自編號,中堂用1、2等,左側條幅用A1、A2等,右側條幅用B1、B2等。部分遵從原字,引用經文用簡體字)。
1.佛所化天
畫面:此榜題題于說法會的左上部,畫一天與二眷屬從上部天宮乘云而降。天宮正中殿內繪一化佛,與此“佛所化天”相對應。
文軌疏:
《經》曰:時有一天,顏容殊妙。述曰:此下別序。以天來下,發(fā)請如來,方始起說,故是發(fā)起序也。有五:一請者,二請時,三請?zhí)帲恼垉x,五請德。此即請者?!皶r有一天”者,或是六欲諸天,或是四靜慮諸天?;蚴俏鍍艟又T天,或是十王果報菩薩諸天,或是佛所化天,為物請疑,發(fā)起深法也。
2.卻天所
畫面:榜題位于說法會右上部,畫一天帶兩眷屬從說法會冉冉升空。
此榜題疏中未有,但用意相同。原疏曰:“《經》曰:即于佛前,炊然不現。述曰:此隱還也。來為諮疑,已蒙析滯,所懷既遂,故隱還宮也。”
3.有一天子拎初夜分指佛所
畫面中有一天攜二眷屬從天而降,跪對左側之佛,與相對右側一天二眷屬問法形成對稱格局。
此榜題由經文“時有一天,顏容殊妙,過于夜分,來詣佛所”演繹而來,其中初夜分來自文軌疏。
文軌疏:
《經》曰:過于夜分,述曰:此請時也。西國法,晝三時,夜三時,合有六時。天避人喧,又惡人穢,故于靜夜詣佛諮疑。言“過于夜分”者,謂過初夜之分,即中夜分,人正寢時。又釋:過中夜分時,故言“過于夜分”。初分,如來教授門徒;中分,如來入諸禪定;后分,如來出己說法。
4.氽彼天固佛說已欺喜躊躇
這則榜題題于主說法會右側。畫面是一天與二眷屬跪于右側主說法圖佛前聽法。
榜題由經文“爾時彼天,聞佛世尊說是經已,歡喜踴躍”而來,少了“世尊”二字。
5.……
赫□□……(中間大榜題)
這則榜題題于中間樓臺階梯之下,是詮釋整個說法會的主榜題,但大部已無法識讀。說法會設于一樓臺上,樓臺曲折環(huán)繞,佛菩薩眾在其間講法、聽法,樓臺后寶樹重重,華蓋,幢幡嚴飾于上,莊嚴肅穆。整個說法會呈品字形,畫三佛,中間一尊,兩邊各一。主尊佛結跏趺坐于寶座之上,手作說法印,前面跪一天帶兩眷屬聽法。
估計榜題是表現序分的這部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顏容殊妙。過于夜分,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曜誓多園林。
6.(泯失)
畫面:一佛二菩薩,前有供桌,桌上供器。佛前一天與二眷屬跪聽佛法。以下小說法圖全是如此,故不再描述。
7,氽時彼……加□而請同日云何利刀劊氽時世尊困以伽他告彼天曰口言利刀劍
8.天後請曰 霎何□火世尊告曰 □□□□火榜題7、8的經文如下:
爾時彼天,以妙伽他,而請佛曰:“云何利刀劍?云何磣毒藥?云何熾盛火?云何極重暗?”
爾時世尊,亦以伽他,告彼天曰:“粗言利刀劍,貪欲磣毒藥,嗔恚熾盛火,無明極重暗?!?/p>
9.(泯失)左側條幅榜題:(從上至下,共6則榜題)
A1.殃崛摩屣緣文軌疏:
又如“無明極重罔”者,答第四問也……所以佛答:無明之障,極過重罔。且如鴦崛魔羅,以無明故,煞害千人,取指為矍,貫其身首,求望生天,并欲害母煞佛。
A2.天,傻葫日何者利刀仗世尊告曰 慧穩(wěn)利刀仗
A3.天,愎葫日何者墼甲胄世尊告日口韻壁甲胄
A4.天後請曰 何者(原經作“人”)名失利世尊告日 受者(原經作“人”)名失利
A5,天後請曰何者名得利世尊告曰施者名得利
A6,天傻莆曰 霎何□重暗世尊告曰 燕明□重暗以上榜題A2—A5的經文:
天復請曰:“何人名得利?何人名失利?何者堅鉀胄?何者利刀杖?”
世尊告日:“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忍為堅鉀胄,慧為利刀杖?!?/p>
天復請曰:“云何為盜賊?云何智者財?誰于天世間,說名能劫盜?”
世尊告日:“邪思為盜賊。尸羅智者財。于諸天世間,犯戒能劫盜。”
榜題A6的經文是左側條幅榜題7、8拆分的后半部分,參見上引文。 右側條幅榜題:(從上至下,共6則榜題) B1,疏□琉璃……文軌疏:
“粗言利刀劍”者,答第一問也……且如釋種,以一句粗言詈琉璃王以為婢子,琉璃王發(fā)怒,誅煞釋種得須陀洹者九十六德,后墮阿鼻地獄。故知粗言不但能害肉身,亦害法身也。又俗語云:“一語傷人,痛于劍忍。”故知粗言利于刀劍也。
B2.(泯失)
B3.□劇天世同就名能劫賊(原經作“盜”)
B4.疏解金剛醌女緣 文軌疏:
“誰為常丑陋”者,此第四問也?!俺蟆?謂丑拙,“陋”謂鄙陋。且如膜母,丑陋但 在一身,未知法中,誰是多身丑陋?又如 勝軍王女,名曰金剛,容貌丑陋,見佛懺 悔,遂得端嚴。此女丑陋,即不恒也。未 知法中,誰是常丑陋入?
B5,雛南(原經作“於”)天世同靛名能劫賊(原經作“盜”)
B6.天……□安……
世尊告……
對應經文:
天復請曰:“誰為最安樂?誰為大富貴?誰為恒端嚴?誰為常丑陋?”
世尊告日:“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持戒恒端嚴,破戒常丑陋?!?/p>
左側條幅小說法圖榜題順序是:A6—A1—A5—A4—A3—A2,A1“殃崛摩羅緣”是對A6“天復請曰:云何重暗?世尊告曰:無明網重暗”的疏解,其余自下而上依序排列。右側條幅榜題有兩個疏解內容,一是榜題B1:“疏解琉璃王緣”,另一是榜題B4:“疏解金剛丑女緣”,分別是對“粗言利刀劍”與“誰為常丑陋”的疏解,而“粗言利刀劍”書于中堂下部,為中堂部分榜題7。中堂部分主要表現序分、隱還及部分偈問。
南此可知,小說法圖的榜題是《天請問經》前半部分偈問的拆分及其疏解,這種刻意的拆分也許就是為了更好地疏解,符合經疏的格式;《天請問經》、《天請問經疏》經文部分都有,經疏卻獨有疏解內容,因而這鋪天請問經變總體來看榜題依據是《天請問經疏》。
以上榜題從“如是我聞”開始至“破戒常丑陋”結束,偈問部分分別拆分開作為一個榜題,還有一些疏解部分以及由疏解演繹而來的榜題,榜題組成基本如此。那些泯失的榜題,根據此鋪榜題的拆分原則不會超過“破戒常丑陋”以下內容,采用的是天請問經疏的前半部分,所以此鋪經變榜題表現的主要思想是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言、持戒等。
二 敦煌天請問經變
與經疏的關系探討
第454窟的榜題組合與原經文不同,是一問一答,而經文一組多作四問四答,也有三問三答式,《天請問經疏》與經文一樣,只是每一組問答后都有疏解部分。從第454窟的榜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鋪經變是遵從《天請問經疏》來畫的,因為除一問一答的經文外,還有“殃崛摩羅緣”、“疏解金剛丑女緣”、“疏口瑁璃……”(疏解琉璃王緣)這些在《天請問經疏》中用作疏解的佛經故事。此外,尚有直接引用疏中之“述”部分的文字,如“佛所化天”、“初夜分”。以上足以說明莫高窟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榜題的來源是文軌《天請問經疏》,這鋪經變也是依據《天請問經疏》來畫。公維章博士把西側條幅畫的最上一則榜題抄為“疏解口口女緣”,因而有兩則“疏解金剛丑女緣”榜題,并認為原因是補書時所致,但經筆者辨識其榜題實為“疏口瑁璃……”,所以這里的補書說難以成立:他認為“疏解金剛丑女緣”來自文軌疏,是,但是認為東側條幅榜題完全來自《天請問經》,未注意到東側條幅中最上一則為“殃崛摩羅緣”,榜題抄錄有誤。
縱觀莫高窟天請問經變畫,內容變化很小,都是天宮、中間大說法圖,配合些許小說法圖的形式,唯結構存在變化。第454窟的這鋪也不例外,如果不識讀榜題,很容易認為與其他天請問經變相同。此鋪經變,繪畫者遵照此前同經變的模式作畫,但榜書手在榜書時卻采用了注疏內容。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的榜題來源是文軌的《天請問經疏》,從另一角度來講,是依據《天請問經疏》來作畫。那么,敦煌莫高窟其他的天請問經變又是如何?
天請問經變構圖最大的特點是在主說法圖的兩側有一天率兩眷屬從天而下。敦煌天請問經變自盛唐第148窟開始,歷中唐、晚唐、五代、宋均未脫離此模式。而我們從《天請問經》的內容“時有一天,顏容殊妙,過于夜分,來詣佛所”并不能直接看出這一畫面,但文軌疏中卻有“以天來下,發(fā)請如來,方始起說,故是發(fā)起序也”。另外還有還宮的場景,經文只說:“即于佛前,炊然不現?!蔽能壥柙唬骸按穗[還也,來為諮疑,已蒙析滯,所懷既遂,故隱還宮也?!笔柚杏羞@樣的描述,就可以直接與畫面中的一天從天還下。以及還宮的場面聯系起來?!短煺垎柦洝分械摹皶r有一天”,文軌疏中是這樣解釋的:“‘時有一天’者,或是六欲諸天,或是四靜慮諸天,或是五凈居諸天,或是十王果報菩薩諸天,或是佛所化天?!惫S章博士總結敦煌壁畫與文獻中出現的天的不同稱謂,認為:“天請問經變中的‘天’的身份就有‘大梵天王’、‘帝釋天(天帝釋)’、‘凈(居)天’、‘梵天’等幾種說法?!币陨蠋追N天,除梵天與《思益梵天所問經》中的天混淆外,其余均是對經文中“天”的不同理解。同時認為“敦煌石窟天請問經變中的一‘天’及侍從從天宮而下聽佛說法及聽法后返宮的畫面,非出自玄奘譯《天請問經》,而是出自文軌撰《天請問經疏》”。第454窟經變中的“天”,由上文可知,用的是疏中所言的天——“佛所化天”。綜上,筆者認為敦煌天請問經變的繪制自始至終受到《天請問經疏》的影響,到宋代第454窟則直接使用經疏中的內容作為榜題。
李際寧先生研究認為,文軌著《天請問經疏》的時間大約在貞觀二十二年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左右。文軌本隸屬長安大莊嚴寺,后改隸西明寺。吐蕃占領沙州前夕,西明寺僧人曇曠、乘恩來至沙州,同屬西明寺唯識學僧人。文軌疏對于他們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的,敦煌天請問經變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文軌疏的影響也很正常。敦煌天請問經變從創(chuàng)作以來就受到經疏的影響,至宋代第454窟則直接以疏作榜題,這一方面反映文軌疏在敦煌影響深遠,同時也說明宋代佛教更加世俗化。
敦煌壁畫受到經疏的影響,直接將疏中的故事內容繪入壁畫的尚有不少。根據孫修身、施萍婷先生的研究,“未生怨因緣”部分,經文并未提及,但在慧遠、善導等人的注疏中卻有,中唐時開始在觀無量壽經變畫面中表現這部分因緣,即壁畫中的“射殺仙人”、“射白免”、“折指”等情節(jié),是據疏來作畫。繪畫者受疏影響而作畫在敦煌壁畫中應有很多,在此不再列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壁畫創(chuàng)作者不僅對經文諳熟,對相關疏文也是頗為熟悉的,注疏是壁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與
“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
傳世本玄奘《天請問經》中有這樣一句:“天復請日:‘云何為盜賊?云何智者財?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筆者查閱敦煌文獻中《天請問經》,除有些殘缺無此句外,大多是“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與傳世本相同,但有一部分與此有異,即“誰於”為“誰為”、“劫盜”為“劫賊”。
S.5531號只有“誰為天世間”一句,后句缺寫,緊跟著寫下一句,但一個“為”字與傳世本“於”不同,說明此版本也可能作“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北5408號為“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
敦煌莫高窟經變畫榜題之中,有兩處是“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如前所述莫高窟第454窟天請問經變中出現一處,寫于經變右側條幅畫榜題中。還有一處,莫高窟第148窟有一則榜題日:“天復請曰力?何?……/財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世尊告日邪思為盜賊尸羅智/者財于諸天世間犯戒能劫盜”。
以上敦煌文獻與敦煌壁畫榜題共出現4處“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若不是有同一來源,同樣的句子不會出現這么多。筆者認為這不是偶然的書寫錯誤,也不是巧合,而是敦煌除傳世本“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外,還有“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的《天請問經》版本,有一定的校勘意義。
四 莫高窟第454窟榜題與北
5408號文書背面經變榜題寫本
有學者言北5408號背面為第454窟三鋪經變的榜題底稿,但這一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討論。我們先將北5408背面按寫本順序逐條校錄并標點如下(為方便說明問題,不同經變各自編號):北5408號背面思益梵天經變:
1.如是我聞,一時佛億畏(此字涂黑)住王舍城迦茼隗竹/林,輿大比丘僧六萬四千人。俱菩蘸摩訶睦七萬三千人,皆/歌所知馘,得缸罹尼無礙才。
2.思益梵天言:“佛說汝拎正問菩睦中旆最第一,何蔫并(菩薩)/所髑?”
3.梵天王(“天”字涂黑。旁寫一“王”字)言:“諸法末自性雕欲傺是名正性?!本I名言:“少有/能解正性?!?/p>
4.思益梵天言:“何齏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5.擁明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拎如是如邪正性?!?/p>
6,梵天言:“拎□法性無心性一切法名島正?!?/p>
7.諸比丘尼等□來求□(此字涂黑)座。
8.思益梵天言:“若井(菩薩)以□我問名旖邪問,分別法問名局邪問?!币韵绿煺垎柦涀儯?/p>
1.如是我朋,一疇薄伽梵在室羅筏國住誓/多林給孤獨國。峙有一天,顏容殊妙。遇拎夜分,來鑿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是天威光,甚大赫弈(原經作“奕”),周遍照曜誓多園林。
2.爾疇彼天,以妙伽他,而請問(原經文作“佛”)曰:“云何利刀剜?云何除(原經作“磣”)毒檠?/云何娥盛火?云何桓重嗣(此字被涂掉)暗?”爾疇世尊,亦以伽他,告彼天/曰:“危言利刀劊。貪欲磣毒蘗。嗔恚娥盛火。黧明枉/重暗?!?/p>
3.天後莆曰:“何者名得利?何者名失利?何者堅甲胄?何者/利刀仗?”世尊告日:“施者多得利。受者多失利。忍南堅甲胄。慧扇利刀仗?!?/p>
4.天後請曰:“云何為盜賊?云何智者財?誰為天世間,說名/能劫賊(原經作“盜”)?”世尊告日:“邪思端盜賊。尸羅智者財。拎諸天,世間,犯戒能劫盜?!币韵妈缶W經變:
1.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遇失無量,若自身手遇/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欽,若故自欽教人欽者……
2.若佛子,兄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一切犯戒/罪,慮教慨悔共住同僧利饕,而共布旌□一艱/住說戒,而不皋其罪、不教悔遇者……
3.若佛子,一切虞有莆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挽法虞,是新學菩睦慮持經律卷,/悉至其所,穗受鉻問,若不至彼穗受者,犯輊垢罪。
4.若佛子,心背大眼,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聱朋外道,惡(此字涂黑)兄一切禁戒邪身經律者,犯輕垢罪。
5.若佛子,為利養(yǎng)惡心故,通固使命覃障合合,興/師於伐煞無量翠生,而菩廑不得入軍障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6.若佛子,故販責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慮自作,況教人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7.若佛子,以惡心故,兄持戒比丘手捉香煌行井(菩薩)/行,而圄搏兩頑耪欺賢人無惡不造,若故作者,犯輊垢(后缺“罪”字)。
8.若佛子,不得畜王刀杖弓箭、販寅輕秤小斗、因/官刑(此字被涂黑)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緊縛、破壤成功、畏藿貓/
貍豬狗,若故饕者,犯輊垢罪。
從以上校錄可以看出,北5408號背面,思益經變榜題作8條,而第454窟壁畫的榜題有20則n3’:天請問經變,北5408號背面僅有完整的原經文的3組問答,由上文可知,第454窟小說法圖合起來共用了4組問答的內容,更何況榜題中還有疏解內容,在內容上多于5408號背面:梵網經變,北5408號背面為8條,只占四十八輕戒的一小部分,第454窟的榜題除輕戒之外,尚有十重戒及其他一些內容,而且經統(tǒng)計輕戒部分榜題清楚者就有19條之多,有好多內容為北5408號背面所無。同時,北5408號背面寫本與鳩摩羅什澤《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之四十八輕戒比較,對原經文有所刪節(jié),但第454窟同經變榜題對原經文刪節(jié)更甚。
榜題寫本的性質,目前有以下幾種看法,一為榜題底稿,一為壁畫榜題的過錄本,另有人提出兼有以上兩種可能性,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樊錦詩先生認為P.3317號《佛本行集經第三卷已下緣起簡子目號》是莫高窟第61窟屏風式佛傳故事畫的情節(jié)設計稿。根據前賢的研究,主張為榜題底稿者是因為某些寫本與洞窟部分榜題文字全部相同。且錯誤者也相同。但有個問題,就是有些寫本比榜題內容少,因此,有學者認為敦煌文獻榜題寫本為壁畫榜題的抄錄本,并不一定抄全,而是選擇性的抄錄一些感興趣的。
由于行文所限,筆者在此不一一討論其他榜題寫本,僅就第454窟的榜題與北5408號背面榜題寫本作一論述。
第454窟的天請問經變榜題如前所述,內容上明顯多于北5408號,并且第454窟的榜題格式與原經文不同,每一組問答被拆分開來,一問對一答,形成分別問答的獨立榜題、獨立問答的形式。如此,若說是榜題底稿有不符之嫌,若說是榜題抄錄本卻又與榜題格式不符。
第454窟的思益梵天所問經變榜題根據王惠民先生的研究,多處錯誤與北5408號所出現的錯誤一致,如將“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人”錯寫成“菩薩摩訶薩七萬三千人”、“網明言”錯寫成“思益梵天言”等,認為北5408號是第454窟的榜題底稿。但是,寫本存在著內容上少于壁畫榜題的問題。筆者認為如果有較多內容缺少。應當不是底稿,但如果說是摘抄自壁畫榜題作為抄錄本是可以理解的。
第454窟的梵網經變榜題內容繁多。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及其他一些赴會人物榜題,而北5408號只是四十八輕戒的一小部分,比較而言內容少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榜題底稿的話無法成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北5408號與原經相比,只是稍作刪節(jié),但第454窟的榜題則是高度刪節(jié),如果北5408號是第454窟榜題的抄錄本的話似乎也是解釋不通,就會出現抄錄本多于壁畫榜題的現象,難以成立。為說明問題,將第454窟的梵網經變榜題與北5408號內容相同者列表如下,作一比較(表1)。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北5408號與第454窟榜題相比,對于思益經變來說,北5408號作為第454窟的抄錄本可以講得通。但對于天請問經變、梵網經變,如說是抄錄本則過于牽強。
但是如何理解北5408號的榜題寫本呢?
莫高窟第454窟,一窟之內共存有天請問、思益梵天所問、梵網經變,為現存其他洞窟所未見,北5408號背面也有此三幅經變的榜題寫本,這可能是第454窟與北5408號之間建立關系的最直接原因。經研究,思益梵天所問經變榜題與寫本之間確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其他兩類經變的榜題又作何解釋?梵網經變莫高窟現存兩鋪,一鋪為第454窟,另一鋪位于與第454窟毗鄰的第456窟,此窟較小且淺,梵網經變繪于此窟北壁。根據學者考證,此鋪梵網經變“未畫十重戒。只在四十八輕戒中選畫了授戒圖若干……這是一鋪只描述輕戒的梵網經變”。因為第456窟榜題蝕失嚴重,無法與寫本對應考證。聯系北5408號背面梵網經變寫本,內容也全為輕戒部分。如果作為榜題抄錄本,我們有理由推測北5408號梵網經變寫本部分極可能抄自第456窟的同題材壁畫榜題。北5408號天請問經變寫本也可能是除第454窟之外的其他洞窟同經變榜題的抄錄。作為抄錄本,不一定非要抄寫同一洞窟的內容不可,筆者認為北5408號文書是不同洞窟壁畫榜題的抄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