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的要:由于制約個體知識共享傾向的主要影響因素逐漸從技術層面向人為層面轉變,故本文基于社會資本理論構建企業(yè)員工的知識共享傾向模型,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社會資本對個體的知識共享傾向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社會資本 知識共享傾向
.引言
知識是企業(yè)獲取持續(xù)竟爭優(yōu)勢的源泉,現(xiàn)代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就是知識的競爭[1]。Nonaka和Argote et al.認為知識資源的價值最終體現(xiàn)在組織對知識的擁有,而不是個別員工對它的所有,因此,新知識能否在不同部門間及時流動、在員工間充分共享就成了企業(yè)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關鍵。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學者對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3個方面:個人因素,知組織因素和技術因素。然而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神速,技術也不再是知識共享的根本障礙,關鍵障礙在于“人”[2]。個體對共享信息、資源與知識的主觀意愿直接影響個體知識共享行為的發(fā)生。每個個體都處于千變?nèi)f化的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結構中,其思想意識就會受社會網(wǎng)絡的影響而有所改變。社會資本這個概念體現(xiàn)了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重要性,社會資本促進組織內(nèi)部資源的交換和產(chǎn)品創(chuàng)新[3]。因此本研究考察社會資本對個體知識共享傾向的影響作用。
2.研究假設與模型
社會資本[4]是指社區(qū)中的人際連帶網(wǎng)絡發(fā)展出來的信任合作與集體行為。社會資本分為了三個維度: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
結構維度探討的是網(wǎng)絡成員之間的聯(lián)結以及網(wǎng)絡成員能否在網(wǎng)絡結構中占據(jù)一個有利位置[4]。人們都處于一定的網(wǎng)絡結構中,并且社會網(wǎng)絡結構為其提供接觸分享資源的機會。處于社會網(wǎng)絡結構中的個體更愿意與那些聯(lián)系密切的個體分享資源與信息。本文將網(wǎng)絡成員之間的聯(lián)結及網(wǎng)絡成員所處位置用社會交互節(jié)點表示。社會交互節(jié)點越密集說明社會網(wǎng)絡結構越復雜,個體與個體之間聯(lián)系越密切。提出假設:
H1社會交互點的密集程度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Nahapiet等認為關系維是指成員經(jīng)過長期的互動,所發(fā)展出來的個人關系,主要概念包含信任與值得信任、互惠、認同、規(guī)范、義務等。本研究主要關注信任、互惠和認同。信任被看作是“主體基于對方將完成己方重要的特定行動的期望,愿意接受對方行動可能導致的傷害,而不去考慮監(jiān)控另一方的能力”[5]。Wing S.Chow等人認為信任可以促進同事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個體從同事那里獲取知識而且可以促進個體向同事分享自己的知識?;セ葜溉藗兛梢酝ㄟ^某些行為而獲取利益。實踐發(fā)現(xiàn)人們總是愿意參與那些有利可獲及獲利較多的活動而不稀罕去參與無利可圖的活動。認同是指屬于某個社會群體的知覺,通過認同,個體感知到他(她)是這個群體的成員、感知到在心理上與群體的命運緊密相連,與群體共享和體驗成功與失敗。個體對自我群體認同感越強烈,他就越有可能采用群體觀點以及根據(jù)群體利益行動[6]。于此同時個體就越有可能真誠地、毫無保留地共享自己的知識和信息?;谝陨戏治鎏岢黾僭O:
H2信任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H3互惠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H4認同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Nahapiet等認為認知維包括了共享語言和共享愿景。Nahapiet和Ghoshal 認為,共享語言在各方面影響著智力資本交換的條件。首先,共享語言使人們有能力獲得人緣和來自這些人的信息;第二,共享語言提供了一個評估方法,用來衡量交換的可能利益;最后,共享語言也代表了語言本身的交疊。因此,共享語言可以促進知識共享傾向。共享愿景是組織中成員的集體目標和渴望。當今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運使組織的經(jīng)營者與員工逐步結成利益共同體,他們同舟共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7]。因此具共同目標的員工,知道實現(xiàn)組織利益中也有自己的一分子,進而促使其在組織運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增值和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提出假設:
H5共享語言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H6共享愿景與知識共享傾向正相關。
基于以上假設構建模型:
3.研究設計
3.1樣本情況
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研究方法驗證理論模型,主要在上海和江蘇地區(qū)的船舶企業(yè)員工中開展抽樣問卷調(diào)研,共發(fā)出500份問卷,有效回收331份(占66.2%)。
3.2問卷與變量測量
在問卷中,要求被試對每個變量的測量題項進行七級量表的打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評價越好或同意程度越高。這些題項多數(shù)來自于前人研究證明有效的量表,其中社會交互節(jié)點和共享愿景的測量主要借鑒wing s.chow[8]的測量量表;信任、互惠、認同和知識共享在wing s.chow[8]和Chao-Min Chiu[9]的量表基礎上經(jīng)專家訪談開發(fā)的。
4.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果
本文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Anderson和Gerbing[10]推薦的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的兩步法:首先評估模型中各變量的測量,然后評估整體結構方程模型并計算各路徑系數(shù)。使用amos7.0和spss16. 0軟件相結合對數(shù)據(jù)展開處理分析。分析發(fā)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一致性信度分析、確定性因子分析和結構化方程模型分析。
4.1變量測量評價
本文測量條款的偏度絕對值均小于2,而峰度絕對值也均小于2說明樣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是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可以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一致信度分析結果顯示測量條款的CITC均在0.5到0.85之間,a系數(shù)均在0.8左右,說明具有較好的信度。確定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AVE的值都高于0.5且AVE的均方都大于各潛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說明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和區(qū)分效度。這就確保了模型擬合度評價和假設檢驗的有效性。
4.2結構方程模型評價
使用amos7.0對假設模型進行擬合分析,結果見表1。分析結果顯示結構方程模型的主要擬合指標:卡方與自由度的比值為1.567,小于3;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為0.028,小于0.05;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GFI為0.890,AGFI為0.889,接近0.9的標準;規(guī)范擬合指標NFI為0.922,高于0.9的標準;修正規(guī)范擬合指標為0.954,高于0.9的標準;相對擬合指數(shù)CFI為0.954,高于0.9的標準。從上述分析結果看,該模型的擬合度是比較理想的,表明該模型的設定是可以接受的。
從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中的5條路徑是顯著的,1條路徑不顯著,即除假設5沒有得到驗證外,其余5個假設都得到了驗證。社會交互節(jié)點、信任和互惠都在0.001水平上顯著影響知識共享。社會交互節(jié)點對知識共享的影響效應最大為0.412,信任對知識共享的影響(0.367)高于互惠對知識共享的影響(0.311)。認同和共享愿景在0.01水平上顯著影響知識共享,其影響效果分別為0.198和0.342。共享語言對知識共享傾向無直接影響作用。
5.研究結論與局限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社會資本(包括社會交互節(jié)點、信任、互惠、認同和共享愿景)能夠顯著的決定個體知識共享的傾向。從結構維度的社會交互節(jié)點描述社會資本最能反映個體知識共享傾向。首先社會交互節(jié)點越密集,個體所處的網(wǎng)絡結構越復雜,個體所擁有知識的異質性越強,那么個體之間有分享交流知識的需要,這就提高了知識共享傾向。其次社會交互節(jié)點越密集,個體之間的交流聯(lián)系越頻繁,這也就無形中促進了個體之間知識共享的發(fā)生。
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包括信任、互惠和認可)和信任和互惠的影響程度顯著高于認同的影響程度。反映個體對自己屬于某個群體的認同,意味著個體與群體有共同的命運,與群體共成敗,應該更能促使個體的知識共享傾向。本經(jīng)驗研究發(fā)現(xiàn)認同影響個體的知識共享傾向,但影響程度較低??赡苁侨后w的團隊合作的意識不高和群體合作的使命感不強,影響了個體對群體的認同程度從而降低了個體的知識共享傾向。
社會資本的認知維的共享愿景顯著影響知識共享傾向;但共享語言對知識共享傾向無直接影響作用。共享語言做為個體交流的媒介,它影響著個體之間的交流。首先本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為上海和江蘇的船舶企業(yè)的員工,員工來源相對比較集中,語種和方言上的差異較小;其次大多數(shù)船舶企業(yè)員工本身的知識為技術層面,這降低了其對知識共享傾向的影響作用。
本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個體自身的屬性特征會影響個體的意識行為,是否會影響個體知識共享傾向并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其次,本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是船舶企業(yè)員工,反映了船舶企業(yè)員工的知識共享傾向。研究結果是否符合其余行業(y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寶貢敏.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戰(zhàn)略——論我國高技術企業(yè)的戰(zhàn)略管理基本模式[J].南開管理評論,2001, 2001.2:40-43
[2] Pantelia,N., Sockalingam,S.Trust and conflict within virtual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 framework for facilitating knowledge sharing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 39:599-617
[3] Adler,P.S.and Kwon,S.W.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1):17-40
[4] Nahapiet, J. Ghoshal,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5] Mayer,R.C.,Davis,J.H.Schoorman,F(xiàn).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 史江濤.員工關系、溝通對其知識共享與知識整合作用的機制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07
[7] 徐發(fā)生.構建企業(yè)利益共同體[J].企業(yè)文明,2004(6):39-40
[8] Wing S.Chow*,Lai Sheung Chan.Social network, 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45:458-465
[9] Chao-Min Chiu,Meng-Hsiang Hsu, Eric T.G.Wang.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ngnitive theories[J]. ScienceDirect,2006,42:1872-1888.
[10] Anderson J C,Gerbing D G.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03):411-423
Research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of Workers
of Enterprise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XU Hai-l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Zhenjiang 212003)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reasons effect knowledge sharing turn from technology to person's, the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of workers of enterprise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and u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capital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inten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