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章概述臺灣文藝期刊的流脈和譜系,介紹《文訊》發(fā)展歷程和歷任編輯;分述自1980年代以來,《文訊》在臺灣文學史及出版史、傳播史、地方文史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指標意義;它見證和建樹臺灣當代文學的版圖構成,通過服務性、學術性及館藏性工作,始終擔任臺灣文壇的號角。有人將《文訊》定位為“文壇輕騎兵”、“作家之家”、“學術探討者”或“文學發(fā)展的推手”、“文學檔案庫”。本章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論證。
1、當代臺灣文學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文訊》把精力投注在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專題策劃、人物采訪、文學活動甚至直接透過大事紀、年表、作品(評論)目錄等作業(yè)方式開展,贏得文壇學界好評。它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是一部活的文學史,是臺灣文學的標本。臺灣作家沙永玲說:“《文訊》可說集臺灣文學諸訊息的大成,分量厚而重,內容廣而多,《文訊》有如一批構筑臺灣當代文學史的半成品?!薄段挠崱贰白觥迸_灣當代文學史,靠的是文學研究的學理表達和全景覆蓋式的記錄,為臺灣當代文學繪就一幅版圖。
2、文學出版史的親歷者
《文訊》對于臺灣文學出版的貢獻之一在于“每月文學新書”欄目。從第一期迄今運行,提供新鮮的文學新書資訊,“許多年度文學選、類型文選的編者、學者、研究生受惠于《文訊》的典藏,各年度文學年鑒的編纂更受益于《文訊》的‘每月文學新書’,日后從事書目研究、編目、出版研究的學者都要依賴《文訊》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而許多文學愛好者,常從《文訊#8226;書目提要》中尋覓欲購書目?!逼湄暙I之二在于為出版家和出版社立傳建史,對于研究文學史、出版史,是難得的材料;貢獻之三在于策劃專題來反思、推動臺灣出版產業(yè)的發(fā)展。
3、當代臺灣文學傳媒變遷史的推動者
《文訊》曾是黨營刊物,又是民營傳統(tǒng)平面媒體,從具有執(zhí)政黨文化工作任務到褪盡政黨色彩服務文壇,歷經報禁、戒嚴前后由權威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轉軌。25年間,傳播介質、手段、作業(yè)范式、辦刊策略、立刊宗旨、市場風潮、經營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些改變鐫刻在《文訊》的發(fā)展歷程和歷史光譜中。它是臺灣文學傳媒變革的引領者,“見證臺灣文學與文化傳播的變遷”。
4、學術研究的弄潮兒、文化議題的設置者
文學評論是辦刊的基本任務。創(chuàng)刊號宣稱:“評論部分,將謀劃從整個文化層面來著眼,透過實際問題的探討、作品的評介,來建立屬于我們中國現(xiàn)代的文學理論。”李瑞騰接任總編輯后宣稱:“對《文訊》而言,我們愿意試探一種新的可能:強化評論”,25年來,“獨自為臺灣的文學評論撐起了半邊天”,確立了作為臺灣文學研究的設計院、規(guī)劃部的地位。顧敏耀說:“《文訊》儼然是一個活潑潑的‘臺灣文學研究出版中心’ ……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風潮十分具有敏感度的總編輯封德屏以及雜志顧問李瑞騰,每個月總能策劃出扣人心弦的專題。每次都能邀得恰當?shù)娜诉x來撰寫相關稿件,每次翻開雜志都這般令人驚艷不已,讀之不忍釋手?!?/p>
5、地方文史工作的先行者、掘進者
地方文史工作是《文訊》構筑臺灣文學史,提煉臺灣文學特質、傳統(tǒng)的工作。它通過對“區(qū)域文學”(文史工作)計劃的推行,凸顯在地方文學、文化和人民、鄉(xiāng)土的存在,具有振聾發(fā)聵的“首發(fā)”性質,開了問津鄉(xiāng)土、地方之先河?!耙粫r間,引領了關注區(qū)域文學史料與地方文學表現(xiàn)的風氣?!?/p>
6、文化建設的鼓吹者、踐行者
它的“文化建設”,從社會公共事務和人文關懷出發(fā),涵括教育、法律、兩岸交流、文化行政體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及傳媒、藝文環(huán)境、藝術教育、族群生活與文化、原住民、女性處境、人文傳統(tǒng)等。無論聚焦兩岸文化交流,還是對“政府”行政體系的建言,微觀到對具體社會現(xiàn)象的批評,都呈現(xiàn)耕作的力度和深度,表現(xiàn)出“干預政事”和“社會批評、文明批判”的特點,扮演了穿梭“政府”與民間、學院與社會的積極鼓吹的角色,意義不可小覷。
二
第二章從“文學史撰述”和“文學史料”兩個角度,聚焦《文訊》對臺灣學界的貢獻。《文訊》創(chuàng)刊以來,形成自身鮮明的辦刊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以文學史料發(fā)掘、整理為主而呈現(xiàn)的深厚的歷史意識;以專題企劃為統(tǒng)攝而呈現(xiàn)的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前瞻意識;從文學到文化,辦刊方向由文學“專志化”向文化“綜合化”位移而呈現(xiàn)的切近現(xiàn)實、關懷民生的人文意識;宏視性的視野,試圖建構中國文學,包含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海外華文文學的整體意識、開放意識、自覺意識,這些印記鮮明的辦刊風格,使它成為臺灣文學期刊中獨樹一幟的榜樣。
它的臺灣文學史書寫有三種形態(tài)。其一,辦刊的歷史,再現(xiàn)和濃縮臺灣當代文學史:由威權時代的文宣色彩,進入解嚴前后柔性的“文化領導權”路線,最終褪卻政黨色彩進入文學多元發(fā)展時代,它是臺灣文學的“鏡像”;其二,透過史料整理,保存文學史。它的文學人物報道、藝文動態(tài)記錄、文學研究,體現(xiàn)“寫史”的企圖,它是“遺留態(tài)”歷史;其三,透過規(guī)劃周詳、設計縝密的專題企劃,從文類、斷代、區(qū)域、作家、題材等各方面呈現(xiàn)臺灣文學眾聲喧嘩、合力書寫的評價態(tài)、原生態(tài)歷史。
《文訊》是“媒介型”文學史的典范,被譽為“臺灣文學史的半成品”。文藝期刊是最具原生態(tài)和現(xiàn)場性質的文學次場,保留了客觀原貌,是更加紛繁復雜的嘉年華會,它和文學發(fā)展并軌而馳,二者具有某種本質的“同源性”,或是“異構同質”?!段挠崱冯m不是創(chuàng)作園地,從中無法完全窺探文學思潮與寫作風尚的更替,但它的文學斷代回顧、世紀總結與前瞻、文類研討等,均以原生態(tài)的文學圖景呈現(xiàn)了彼時彼地的文學的“道路時空結構”和“歷史現(xiàn)場”,勘察這樣的雜志,從中辨識極具現(xiàn)場感的原生態(tài)文學,無疑重返了“歷史原點”?!段挠崱吠瞥龅膶n}、筆談、座談、研討、人物專訪等實錄、側寫,就是在一個復調、對話的文化氛圍中呈現(xiàn)的,在一個密集的文化陣營里與讀者見面,顯示了媒介性、新聞性、商業(yè)性、俗世性、趣味性、日常性、當下性的文化氛圍。向陽從文學傳播的角度對《文訊》的文學史意義給予高度評價:“《文訊》的公共論域化相當鮮明。公共論域,意味著《文訊》作為臺灣文壇唯一資訊提供與服務領域,不為政黨文學流派或單一的意識形態(tài)機構所掌控。這是從李瑞騰主編時代就開始形成的模式,在封德屏主編后更加確定……它提供論壇,容得下臺灣文壇的各個力量、意見領袖和個別作家發(fā)聲,闡述各自不同的文學觀,并表現(xiàn)各文學流派或主張的差異。在這個層次上,《文訊》也和文壇已有的以創(chuàng)作為主的文學刊物不同,臺灣文壇多數(shù)的文學刊物多具有一定的文學主張,并因而形成特色,帶動文學思潮或創(chuàng)作方向;《文訊》則是反映并表現(xiàn)諸多的文學主張、文學觀與文壇勢力的鏡子,它匯聚臺灣文壇的多樣公共意見,表現(xiàn)不同主張和不同派別作家的資訊,連同他們的生活樣貌、著述與活動。這對同樣也有藍綠之分和認同分歧的臺灣文壇來說,堪稱為異數(shù),卻是相當彌足珍貴之處。”這表明《文訊》之于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特質:無“主流”、超黨派、公共型、包容性;合力型、原生態(tài)、對話型與“眾聲喧嘩”的現(xiàn)場感,因此,《文訊》的“媒介型文學史”正是黃修已提出的客觀態(tài)、遺留態(tài)、評價態(tài)三合一的范本。
《文訊》對文學史料整理一是辦刊匯集、整理文學史料。對臺灣作家、作品、社團、評論編目、年表、著作提要、出版資訊、博碩士論文、文學年鑒、人物專訪等進行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整理保存,呈現(xiàn)專業(yè)、歷史、厚重、精致、完整、深沉和懷舊的風格;二是承接與推動文學年鑒編撰出版;三是帶動編纂出版區(qū)域作家作品集和文學史,引起臺灣文壇學界的重視,形成文學史料搜集整理的熱潮。
三
第三章從《文訊》對當代臺灣文學的研究入手,闡釋其對臺灣文學的規(guī)劃、設計和文學專題策劃的特點;它深刻影響了臺灣文學研究的路徑、方向、重點、熱點,具有跨越、前瞻、敏銳的特點。
1、文學史料研究
這是《文訊》辦刊的第一大任務,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編目、選集提要、社團整理、期刊介紹、人物報道、論文匯編、大事紀要、思潮分析、事件掃描、斷代總結、發(fā)展探討、出版記錄、書籍評論,到晚近更旁及資深人文出版社的挖掘;還嘗試在理論上、方法論對文學史料的探索有所深化。痖弦認為《文訊》收集整理的文學資料,是公認最完整、最有系統(tǒng),也符合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的體例與標準。
2、文學史研究
文學史的建構是《文訊》的終極目標。它對文學發(fā)展的觀照、記錄類同于傳統(tǒng)史學的編年體例。傳統(tǒng)史學體例有紀傳體與編年體兩種。紀傳體以人紀事,善能勾勒時代風云,但其“言說”能力得之于文學史觀提供的話語體系;編年體以年紀事,可以規(guī)避文學史觀的“宰制”?!段挠崱芬滥暝聦ξ膶W史實展開記錄、敘述,摒棄理論預設,使文學事實成為文學史的主角;它廣開言路,包容百家,將各種觀點置于同一個歷史現(xiàn)場發(fā)聲,呈現(xiàn)出多元、復雜的文學樣態(tài)與言說,構成一部“編年體”的媒介文學史。但是,單一編年體紀事在“揭示”規(guī)律,梳理內在流脈方面有先天缺陷。編年體的敘述和“依史實錄”,自身并不能對文學發(fā)展史做出高屋建瓴的概括,也不會呈現(xiàn)出有章可循的脈絡,甚至無力提供基本的價值判斷?!段挠崱愤m當汲取紀事本末體的敘述方法,在重要節(jié)點,如十年斷代、世紀回眸、文類探討等,通過專題、活動側寫對重要史實詳述其起訖,作歷時敘述或闡揚個人見解。遠的如青年學者林燿德驟逝,近的如作家柏楊往生,它都及時在最短的時間內制作專輯加以紀念,除刊發(fā)學者們的評論性、紀念性文章,還配發(fā)作家年表、生平介紹、評論目錄索引等,具有“史料”與“史識”相結合的特點。這種內置在編年體中的紀傳體敘述,局部引進編者、評論家對作家作品、事件的重要程度和性質的價值評判,編者的文學史觀也時時通過專題前言、論文集序言或活動引言等直接體現(xiàn)。另一方面,作為“對話型”文學史,《文訊》摒棄先驗的文學史觀,也不抽象梳理出某一內在線索,用諸如現(xiàn)代性、啟蒙性等關鍵詞罷黜文學史中其他的文學枝梗,遮蔽紛繁復雜的文學史實。它對于某一議題的不同識見,同一文學現(xiàn)象的不同評論,都加以征用,做到互為參證,并置比較。如關于“區(qū)域文學史撰述”專題,既有陳萬益教授的意見,也有學者龔鵬程的質疑。這樣,可以將持不同史觀或文學觀點的材料匯集、參照,既可更加全面呈現(xiàn)事實,亦可在對比中削弱所謂“權威的”、“公認的”話語權,使之更接近文學本相;它尊重多元共生、平等共存的文學事實,允許不同的文學觀點激蕩和發(fā)聲,構成五方雜處的原初“現(xiàn)場”,形成一部“眾聲喧嘩”的文學史,比較符合文學發(fā)展本真樣態(tài)的文學史。
3、臺灣文學研究
首先,是對在地文學、文藝的推動,深挖臺灣文學內涵,擴大臺灣文學版圖。如各縣市藝文環(huán)境調查摸清了“家底”,推動各地對在地作家作品的出版。文學史料的整理與出版,引發(fā)了熱潮并引起官方(“文建會”、文化中心、文化局等)重視,使臺灣文學研究由粗放趨向精細經營。其次,以專題策劃、研討會的方式強化“臺灣文學”的學科價值。對“臺灣區(qū)域文學史書寫”、“各縣市作家作品集出版”、“臺灣文學研究新領域開發(fā)”、“青年碩博士對臺灣文學的研究”、“國家文學館”等議題深度探討,從臺灣文學的內部到外緣,創(chuàng)作到理論,機構到文學教育推廣,文學史到文學研究,領域拓殖到世代傳承,豐富和確立“臺灣文學”的性質、定義、方向、內涵、理論和在地特質。
4、華文文學研究
《文訊》企圖整合華文文學資源,擴大華文文學新版圖,確立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地位。在李、封的策劃下,迄今共制作了10個專題,109篇文章,海內外作者近百人。學科(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建也是重要方向。它的學科理論建構和嘗試,集中在華文文學、文藝雜志學、副刊學、文學資料學、文學行政學、文藝倫理學等畛域,這些建構融入《文訊》的長期思考。林淇瀁在專著《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xiàn)象研究》中指出:“關于‘副刊學’,《文訊》早于21期(1985年12月)、22期(1986年2月)推出‘報紙副刊特輯’正續(xù)篇。主編李瑞騰時已提出‘副刊學’的名目,這是臺灣學界注意文學傳播課題的先聲。”
《文訊》的文學研究,時間上有短期、中期、長期規(guī)劃,講究“長線投資”和“短期收益”;空間上,有立足本島,“開發(fā)臺灣文學新領域”的愿景;又放眼世界,有整合收編世界華文文學各支流的企圖,以確立“臺北與世界的對話”的格局。這些步驟明確,互為因果,上下援手的規(guī)劃,呈現(xiàn)縝密、系統(tǒng)的學術思想。
專題策劃是《文訊》的名牌工程。向陽說:“‘專題化’形成《文訊》的特色,部分專題,對于臺灣文學傳播的學術化貢獻甚大?!蓖ㄟ^專題策劃,《文訊》開發(fā)幾乎所有與文學有關的“話題”,形成“大文學”概念,有如下特點:“不薄古人愛今人”;開掘專題的“后新聞效應”;把握文學、文化的熱點;注重學科的科際整合和交叉,走文學—文化的研究路徑;開發(fā)文化的、地域的專題資源。這些專題鑄就招徠讀者的招牌。資深編輯痖弦用“可親、可讀、可藏”來評價:“只要是上了《文訊》的文章,都有一定水準,且有充分的可讀性,值得讀者信賴與年輕人學習。……可藏就是值得收藏、珍藏、典藏。我花了這么大的功夫保存《文訊》的原因,就是她具有可藏的價值。”《文訊》的專題形成精良化、學院化、專業(yè)化、人文化的風格,在價值體現(xiàn)、適用(精英、專業(yè))、趣味、持久性等“耐讀性”方面,做到較高的水平。
四
第四章論述《文訊》書評和文學資訊報道。書評是《文訊》辦刊的重點,創(chuàng)刊至今,以作家學者自由選書論書的方式,刊登近1800篇書評,“亦為臺灣文學評論擎起半壁江山”。它倡導讀者取向的大眾文藝批評,遴選短小精悍的書評體;從事淺近平易的藝術直覺評論,不談理論,不談方法;既調節(jié)出版、閱讀、傳播,又做“書海領航者”,它全程介入出版?zhèn)鞑サ臋C制和環(huán)節(jié)中,對記錄臺灣出版生態(tài)、文學傳播、經典塑造等都有重大的意義。有學者指出:“《書評書目》休刊后,最能夠與其薪火相傳的就是《文訊》。”
讀者取向的大眾文藝批評是《文訊》的自覺選擇,它降低學術成分,但依然保持嚴肅性、公正性?!段挠崱返奈乃嚺u就是書評,包括“文藝論衡”、“書評”、“短論”、“文藝評論”等欄目,它基于市場化導向的大眾文藝批評是較為成功的,并由此彰顯其意義,一是勾勒文學創(chuàng)作風貌,記錄文學研究歷程;二是創(chuàng)設文藝批評標準和批評模式;三是發(fā)揮導讀功能,培育“書評”式批評;四是建立自由寬容的書評體制,倡導“嚴正” 的批評空氣。
本章還論及《文訊》的資訊報道,主要有:“文訊增刊”、“藝文月報”、“各地藝文采風”、“藝文史記”、“文學出版”、“文學新書”、“文宿專訪”、“文學新人”等欄目,全景式覆蓋了文學人、事、物三類。就內容而言,以文學資訊為主兼及各藝術門類。報道數(shù)量在初期呈現(xiàn)逐步增長,40期后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樣態(tài);報道形式發(fā)生過數(shù)度變更,即從“本土經營”到“借腹生子”;由“自掏腰包”到“贊助刊登”;由“編輯采編”到“特約通訊”;由“籠統(tǒng)報道”到“地域劃分”;由“事后報道”到“提前預告”;由“每月一報”到“年鑒作業(yè)”;由“版面印發(fā)”到“體外流播”的多樣化轉型。資訊報道呈現(xiàn)如下特色:1、持續(xù)經營匯集,描繪臺灣文學版圖;2、圍繞藝文,重心突出,全面細致;3、保持速度熱度,時效性強;4、內容短小精悍,兼具史料性質。
臺灣資深出版人陳憲仁說:“值得記載公布的,每月都有。然而每期交稿前,我總會陷入猶豫彷徨中,下筆時躊躇再三,割舍再割舍,原因乃在于‘藝文采風’猶如在為歷史做記錄,那份謹慎戒懼,令人凜然,不敢率爾操瓢?!边@正為《文訊》資訊報道的文學史意義作最佳的佐證。
五
第五章側重《文訊》的辦刊作業(yè)方式和文化個性的研究。它作為臺灣最富動能的文學雜志,表現(xiàn)了少有的運動性格,并在此基礎上品牌化運作,確立三大彰顯活力、包容性與聯(lián)動能量的品牌活動:青年文學會議、重陽節(jié)文藝界敬老聯(lián)誼活動、五四文學獎;它隱然發(fā)展出另外的角色擔當:文學研究的設計院、規(guī)劃部;文學史料中心;文藝界聯(lián)誼俱樂部、聯(lián)絡處。
1、青年文學會議
自1998年創(chuàng)辦至今,參與面擴及兩岸三地及華人世界;競爭趨于激烈;影響日益深遠,已被臺灣學界和青年學子認同;會議主題表現(xiàn)出“三新”的特點,即新方法、新領域、新境界?!段挠崱吠貙捨膶W研究畛域,與當代文學發(fā)展方向與研究風潮高度呼應;方法論的引介與新領域的開發(fā),提升會議的學術水平與價值,跨入新的境界,這種境界反過來孕育青年學子對學術研究的新管道、新視野、新規(guī)范、新意義。新管道指的是提供了啼聲初試的機會,讓青年學子避開學術體制內身份秩序、審美霸權的“壓制”,找到相對容易“出鏡”的平臺、發(fā)表的載體;新視野則表明處于成長階段的文壇新進,懵懂中第一次初窺學術堂奧,無論是學術體制、研究范式,還是會議本身帶有“表演性質”的程式,文壇大佬、知名作家的眩目豐采,都“是一種沖擊,也是一種成長。”對青年學子具有很強的詢喚作用。新的意義表明“青年文學會議的規(guī)模漸漸擴大……已經成為國內年輕研究者投稿的焦點?!碑斎?,《文訊》客觀上收獲了“象征資本”,擴大刊物的影響,加強了對文學新世代的征召。
2、重陽節(jié)文藝界敬老聯(lián)誼活動
1988年起辦,秉持“薪傳文藝智慧重建文藝倫理”的理想,每年邀請四百位年滿六十五歲的文學、藝術等藝文界前輩聚會。20年來,普受社會好評,樹立清新的正面形象。
《文訊》窮其所有,做的是“立”的工作:立人、立志、立信、立情。從“重構”的角度著眼于文學場域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相互提攜,團結協(xié)作,為臺灣文學的財富薪傳費心盡力。意義重大:從現(xiàn)實層面看,著眼于臺灣文藝界的人倫秩序確定和友誼締結;從情感層面看,將處于“單兵作戰(zhàn)”狀態(tài)的文學人凝聚在一起,強化文壇陣容,在互相汲取文學智慧的同時重建文學信念;從價值層面看,在文學處于邊緣化的社會,能對文學主體性的確立有所助益?!段挠崱忿k敬老活動,體現(xiàn)出巨大的動員臺灣文學場域各種力量的能量:輻射力、感召力、聯(lián)動力、組織策劃力;活動辦到最后,一是形成一年一屆的品牌活動;二是敬老聯(lián)誼又化為內容報道加以刊登,或變成編輯部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轉達問候、聯(lián)絡查找、穿梭斡旋、看望文友、出紀念專輯甚至接濟作家,這些都是它運動性格的延續(xù)。
《文訊》建構良性的文藝倫理主要通過人物介紹、專題企劃、編輯室報告、活動營造等方式進行,在人際倫理持續(xù)惡化的文學場,真誠營建溫馨關懷、和諧有序的倫理秩序,為文學生態(tài)改善樹立典范,為臺灣文藝雜志的辦刊創(chuàng)設新的作業(yè)范式。其目的有三:一是廣結人脈,強化生產、傳播等方面的組織、策劃功能;二是另辟蹊徑,突出辦刊特色;三是倡導與建構文學場和諧的人際倫理。這體現(xiàn)《文訊》成熟的編輯立場和營銷手段。從現(xiàn)實層面看,《文訊》必須廣結善緣,深挖人脈,在爭取名家、稿源上下功夫,為“資本”、“利潤”而斗爭;從意義層面看,建構文藝倫理,使文學場長幼有序,團結和諧,做到“動態(tài)平衡”,是利己利人的好事;從價值層面看,“薪傳文學智慧”是對人類文學經驗的繼承,有積極的作用。
《文訊》成長為25歲的“生命綜合體”,孕育了獨特的儒家思想譜系和濟世人格。它的匡扶時弊、尊老愛幼、重情信義、執(zhí)守理想、深深入世、仁愛和諧、精進勇猛等性格鮮明浮凸出來,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文學理想的堅定守望者。正所謂“為文學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它的思想、個性、處世方式、辦刊理念值得借鑒,并由此奠定了它在華文文學世界中、在臺灣文學期刊中應有的重要地位,它是“漢語文學史的光榮”,“儼然成為華文世界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
(指導老師:袁勇麟)
樊洛平:《文訊25周年》,《文訊》第273期。
沙永玲:《皆因這份心》,《文訊》第273期。
陳信元:《<文訊>與臺灣文學出版》,《文訊》第273期。
向陽:《一個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文訊》第273期。
孫起明:《編者的話》,《文訊》第1期。
顧敏耀:《引領我發(fā)現(xiàn)繁花錦簇》,《文訊》第273期。
黃美娥:《<文訊>與臺灣地方文史工作》,《文訊》第273期。
向陽:《小論〈文訊〉在臺灣傳播史的意義》,《文訊》第273期。
李瑞騰:散見于在“編輯室報告”文章中提出的各種“學科”概念。
痖弦:《擁抱我們的<文訊>》,《文訊》第273期。
馬森:《回顧與前瞻》,《文訊》第273期。
沈謙:《臺灣書評雜志的發(fā)展》,《50年來臺灣文學研討論文集一》,第117頁。
陳憲仁:《文化無所不在:藝文采風有感》,《文訊》第273期。
王浩翔:《與你相遇》,《文訊》第254期。
吳明益:《過度的野心 寬容的體制》,《文訊》第254期。
黎湘萍:《漢語文學史中的<文訊>》,《文訊》第273期。
導師點評:
廖斌的博士論文借助于文學社會學和文化傳播學的現(xiàn)代理論以及分析、統(tǒng)計、歸納、綜合的方法,致力于實證研究。首先,學理設定合理,把“文學與媒介的共生互動關系”作為認知的基礎,并為建構論文的框架設定合理的起點。全文具有完整的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性。其次,論文發(fā)揮實證研究的優(yōu)勢,圍繞《文訊》廣為搜索信息,運用翔實資料把《文訊》作為標本進行解剖,既強化了實證的毋庸置疑的說服力,又構建了嚴謹?shù)目v橫結構的論文框架。再次,在實證的基礎上展開恰切的分析,進行科學的綜合,論析與實證相得益彰,在理論闡釋和實證運用的結合上創(chuàng)造了成功的經驗。其中論文中關于《文訊》雜志與當代臺灣文學史是一種“同型對應”和“同源互文”關系的觀點,是較有價值的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