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馮牧在《清碧溪速寫》這篇散文中寫道:“我最早知道清碧溪的名字,是從徐霞客的游記中讀到的。他對于清碧溪的逼真如畫和引人入勝的描寫,使我不勝向往。當(dāng)我坐在潭邊,重新翻閱徐霞客在他游記中對清碧溪的記載時,我不能不對于這位偉大的旅行家和散文家發(fā)出由衷的感佩之情?!?/p>
確實,徐霞客對大理有著一腔熱忱,在游記中把大理寫得“逼真如畫”。
那么,徐霞客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筆者有必要花些筆墨先介紹一下其人“奇書”。
明朝萬歷十四年(公元1587年)十一月,徐霞客出生在現(xiàn)在的江蘇省江陰縣馬鎮(zhèn)鎮(zhèn)南旸岐村,離我們已經(jīng)整整419年了。
自古以來,徐霞客被人們稱作“千古奇人”,他寫的《徐霞客游記》被稱作“千古奇書”。
在當(dāng)時一般人的眼中,徐霞客這個人的言行確實怪誕離奇,不合時宜。當(dāng)時很多人說他不務(wù)正業(yè)。什么是正業(yè)?在那時候人的眼中,讀圣賢書、考八股文、步科舉路、謀一官半職,光宗耀祖,是做人的基本目標,也是一條眾人趨之若騖的正道,只有如此才算務(wù)正業(yè)。徐霞客不僅不想走這條“正道”,而且對熱衷于走這條路又有錢有勢的人,他不愿意巴結(jié),更不屑于追逐微利圖虛名,(“不屑謁豪貴,博高名”)。路上遇見當(dāng)官的,他總是遠遠地避開;對所崇敬的人,他不嫌路遠,腳蹬草鞋就去拜訪。因此,當(dāng)時的人說他有“嗜痂之癖”,意思是有愛吃瘡疤的怪癖。
然而,徐霞客絕不是那種不學(xué)無術(shù)的紈绔子弟。他從小聰慧敏捷,讀書“目空萬卷”,在師塾里,“矢口即成誦,搦管即成章”,也就是說他從小就讀書破萬卷,隨口吟詩,下筆如神。他的一位朋友說他“嗜書如命,特好奇書”。藏書汗牛充棟,仿佛將《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全搬到書房里了。他讀遍能夠找得到的書,也不過癮,還要到處尋覓收羅。有一年冬天下雪,他在書肆里見到一些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書,當(dāng)時囊中羞澀身無分文,他就毫不猶豫地脫下皮袍當(dāng)了錢去換書,扛著一摞書,到了家?guī)缀鮾龀闪吮鳌?/p>
徐霞客讀書的癡迷程度,以及對前人見解的大膽懷疑也是人們說他怪異的理由之一。他讀旅行家陶水監(jiān)的傳記后說:“他這種所謂的旅游只不過是在無名的小山中打打轉(zhuǎn)、聽聽松濤的聲音就心滿意足的行為而已,哪能與登青天、探白日那樣壯游相比擬呢?”當(dāng)讀到東漢嚴子陵“天下有九州,我已經(jīng)跑過了其中的八個州;神州大地上有五座高山,我登上了其中的四座”一句話時,他如逢知音,興奮地說:“大丈夫就要有如此宏偉志向,豈有游了一個角落就心滿意足,沾沾自喜呢?”
就因為從小就有這樣非同一般的言行舉止,徐霞客被周圍一些人稱作是一個“怪而且誕”之人(即荒誕離奇的人)。對此,他不置可否,依然我行我素,更生方設(shè)法搜集古人的游行事跡。
不過,徐霞客畢竟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開明的地域,慧眼識珠,能夠充分理解他的人不是沒有,而且理解他的大都是當(dāng)時最明智的人士。比如江南名人董其昌、錢謙益、陳繼儒等,尤其是他的父親和母親,不光理解他,而且是精心培養(yǎng)他,深刻地影響他。
徐霞客生長在一個思想超前的家庭,他父親和母親的觀念很新潮。與徐霞客同時代的江陰人叫王思任的進士,曾寫過一篇《徐氏三可傳》,極為稱頌徐家父母子三人的德行,“三可”就是“三個可人”,三個值得稱道的人。在明代江蘇江陰,徐霞客祖上曾經(jīng)是“江南巨富”,也是“文獻巨室”。徐家世代“辟田千頃”,“積書數(shù)千卷”,每代都不乏達官貴人。然而,到了徐霞客的祖父這一代,徐家開始出現(xiàn)衰微跡象。太祖父徐元獻直至祖父徐衍芳,個個都是很有才學(xué)的能人,但赴京會試都莫名其妙地名落孫山,最終都因科舉耗盡心力,英年早逝。到了父親徐有勉這一代,徐家家道終于一蹶不振。徐有勉在父親和先祖?zhèn)儫o緣白故落第的刺激下,折磨成當(dāng)時人們心目中一個性格怪誕的人。他雖然酷愛讀書,卻對科舉功名極為淡漠。有一次,好心人關(guān)心他,勸他籌集點路費,趁年輕時賭他一把,進京趕考,圖個功名,謀個差事,像祖上一樣嶄露頭角,混個人模人樣。對于好心的忠告,他很不耐煩,掉頭就走。他尤其不愿與官場結(jié)交。有一次,有位姓秦的中丞和姓侯的給諫到無錫出差。他倆都是御使,因為與徐家是世交,想起徐家生計困難,打算提拔提拔徐有勉在官場端個鐵飯碗。他聽見后,立馬躲進屋邊的竹林子里,待風(fēng)聲一過,就帶上一本書,劃了一葉小船駛?cè)虢?,悠哉游哉逍遙去了。照世俗的眼光,這個人“狗戴帽子不受敬”,好不識相啊!試想想,如今哪個不向往吃皇糧端鐵飯碗的公務(wù)員。君不見招考公務(wù)員的盛況,數(shù)百對一的比例,不就是要爭那個鐵飯碗,過個安穩(wěn)日子啊!對此,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卻說:“世間的事,人各有志,不可勉為其難?!彼3=陶d孩子干點實事,說:“讀書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貴也”。因此,王思任說:“有這樣的父親,怎能不讓人稱道呢?(‘有如此之父,而稱可者?!?”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也是一個值得稱道的人。王孺人雖是婦道人家,卻是“巾幗不讓須眉”的江南女子,相夫有道,教子有方。她常對徐霞客說:“志在四方,這是男子漢的正經(jīng)事?!墩撜Z》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過是叫你計劃好路程的遠近和行期的長短,按時回來而已,但絕不是叫你像小雞跟著母雞,一刻離不開半步。一個人若成了籬笆中的小雞,車轅下的馬駒,還有什么志氣呢?”(“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語》稱‘游必有方’,不過稽遠近,計歲月,往返如期,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因此,她還特地替兒子縫制了遠行的帽子,以壯其行色。更值得驚嘆的是,為了消除兒子的顧慮,這位母親在年過古稀的時候還興致勃勃地跟著兒子一起游了離江陰100多里的荊溪和勾曲,顯示年老不衰。在當(dāng)時,這也算得上是壯舉。因此,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為王孺人寫的墓志銘說:“人們說,中國有九州,徐霞客的足跡占其八,這應(yīng)當(dāng)歸功于他的母親?!?“故仲子足跡,幾所謂州有九,游其八者,孺人成之也。”)確實像王思任所說:“有如此之母,而稱可也!”(“有這樣的一位母親,是很值得贊嘆啊!”)
能夠理解徐霞客宏偉志向的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士,這就是陳繼儒。他是當(dāng)時江南與大畫家董其昌齊名的學(xué)者,因不滿科舉制度,焚燒掉儒者衣冠隱居深山。他雖年長30歲,但從與徐霞客的接觸中,他感到這個后生在很多方面與自己很相通,因此對徐霞客十分贊賞,說徐霞客就像一個老成道士(枯道人),能拋棄人間煩瑣,癡情于名山大川,足跡走遍半個天下。于是他就給這位后生取了“霞客”這個名字。徐霞客原名叫宏祖,字振之,這寄托著徐有勉對孩子的期待,希望他能重振家風(fēng),這種家風(fēng)不是別的,而是像父親一樣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讓名利所羈絆。這一點從他給朋友說的話中得到證實,他說:“我的次子弘祖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讀書好客,看來可以繼承我的志趣,我并不愿意他富與貴?!?“是兒眉庭霞起,讀書好客,可以竟吾志,不愿而富貴也。”)陳繼儒因此給他取名“霞客”。在漢字里“霞”這個字很優(yōu)美,有五彩繽紛、高遠圣潔、風(fēng)姿瀟灑等等美好的含義。而“霞客”指的就是一個氣宇軒昂、飄逸灑脫、超凡脫俗的超人,是一個閑云野鶴似的人物,頗有點道家的氣度。
徐霞客是個說一不二的大孝子。雖然,從22歲開始,他就有“窮九州內(nèi)外,探奇測幽”的志向,但在母親和遠游之間,他寧可割愛遠游而選擇了遵孝道。直至母親在80歲上離世,他終于能夠開始了他游歷考察的生涯,實現(xiàn)了“生平無他嗜,日遑遑游天下名山”的理想。“馳騖數(shù)萬里,躑躅三十年”,他先后進行了4次長途跋涉,足跡遍及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qū)。要知道,在三四百年前,世界上還沒有出現(xiàn)如今的“鐵、公、機”這樣便捷的交通工具,外出全靠兩只腳長途跋涉。單憑這一點精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的險灘。不難想象,他要經(jīng)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從這里,也可以理解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此之大,意志是如此之堅強。
徐霞客的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探索、求知、求實精神,在公元十六七世紀那個時代,中國的文明正在居于頂峰。林語堂在論及中國這個古老而龐大帝國的神秘時說:“當(dāng)年,中國已經(jīng)在藝術(shù)領(lǐng)域展翅飛翔之時,其他國家還剛剛在學(xué)著拍打自己的翅膀。”而像徐霞客這樣的人物正是中國欲振興高翔的翅膀。他對自然現(xiàn)象進行精辟系統(tǒng)的研究,要比歐洲著名地理學(xué)者羅蒙諾索夫和洪堡早一二百年。因此可以說,徐霞客不僅是一位苦行者,而且是世界地理科學(xué)史上的先行者。
徐霞客游蹤所至,每日必記。一日行程終了,他總是要把當(dāng)天的經(jīng)歷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有時日行百余里,晚上就在危垣破壁之下,點起豆大的油燈,進行寫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時候,燃著木片照明,堅持記錄。因此,他的日記寫景狀物詳細而逼真。他經(jīng)過30年考察撰寫而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xué)上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zhì)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fēng)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yōu)美的文學(xué)佳作,在國內(nèi)外具有深遠的影響。5卷本《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作者英國著名的科學(xué)家李約瑟曾經(jīng)這樣評價徐霞客:“他的游記讀起來并不像是17世紀學(xué)者的,倒像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有系統(tǒng)地使用各種專門術(shù)語?!?/p>
2007年,在紀念徐霞客誕辰420周年時,溫家寶總理專門寫了賀信,他說:“《徐霞客游記》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在于運用他人文精神的大文字與科學(xué)精神的真文字,將華夏民族賴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畫;無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自我意識方面,完成了他開拓性的全方位生態(tài)探討與審美觀照?!?/p>
確實,在中國歷史上,徐霞客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去世后不久,讀過他這本奇書的人驚嘆道,這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并進而說:“宇宙間不可無此奇人,竹素間不可無此奇書?!币馑际钦f,人世間不能缺少這位奇人,圖籍里不能沒有這本奇書。如果,世間缺了這位奇人和他的奇書,那將是最大最大的遺憾。
認識了徐霞客的其人和“奇書”,我們再回到本文的標題,解讀關(guān)于徐霞客為何特別鐘情于大理。
少年時代的魯迅對《徐霞客游記》一書愛不釋手,在認真閱讀了這本奇書好多遍之后,他在書上寫下了4個字:“獨鶴與飛?!濒斞敢运囆g(shù)的敏銳,精辟地把徐霞客比作一只孤飛的仙鶴。那么,這只孤單的仙鶴,究竟要飛向何方,哪里是它的歸宿呢?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天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qū),并耗時30多年。在這30多年的旅行生涯中,云南之行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曲折、時間最長,也是豐富多彩的一頁。這一年徐霞客已經(jīng)51歲了,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這樣的年齡,已經(jīng)算得上是垂垂老者。因此,在即將起程西游時,他不無感慨地說:“老病將至,必難再遲?!?/p>
那么,徐霞客西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歷來有探江源、慕名山、為友情、和避亂世諸說。
“探江源”說認為:徐霞客把西南遐游的方向定在滇西是為了弄清楚長江的源頭。這種說法有道理。徐霞客從小讀古代地理書,總覺得這些書常常將地理的真面目弄得含糊不清,甚至錯誤百出,因此他要親自考察找個明白。他的家鄉(xiāng)江陰地處江尾海頭,即長江入海之處。中國古代有一本《禹貢》說“岷山導(dǎo)江”,即長江的源頭是岷江。徐霞客不相信這種觀點,一到云南終于得出長江的真正源頭是金沙江。這種求實精神,曾經(jīng)受到毛澤東的贊揚,他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到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fā)源?!边@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然而,我們要進一步問:徐霞客在云南的行程中在大理逗留的時間最久,內(nèi)容也最豐富。這已經(jīng)遠遠超過探尋江源的目的,那么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他在云南境內(nèi)躑躅了三個年頭,22個月,將近700天。從現(xiàn)存的《徐霞客游記》看,自戊寅(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五日,徐霞客從姚安進入大理的祥云,一直到庚辰(公元1640年)三月病篤離大理東歸,他在大理停留的時間就有500多天,而在雞足山大致有半年。他走遍了除云龍縣以外的大理州所轄各縣,不久他因病東歸,到家后去世。就日記而言,《徐霞客游記》全書60萬字中,“滇游日記”的文字大約占五分之二,而大理日記占滇游日記的二分之一還多。更為珍貴的是,他為后人還留下了一份完整的《雞足山志》綱目,這可以稱作是徐霞客人生的絕唱,臨終時的“天鵝之歌”。
除此之外,他在一首詩中明白地寫道:“矢志名山,來游雞足?!币簿褪钦f,游雞足山是他矢志不移的目的。因此可以說:大理的雞足山是徐霞客旅行人生的歸宿。
那么,我們接著要問:徐霞客為什么如此鐘情于大理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從遠的動因看,徐霞客“生平無他嗜,日遑遑游天下名山”,“夜話翻來只有山”。“夜話翻來只有山”這句詩出自晉寧才子唐泰之手,也就是后來祝發(fā)雞足山和感通寺的擔(dān)當(dāng)和尚給徐霞客的贈詩《與先生夜酌》。徐霞客就是如此癡迷于名山大川,跟人閑聊,三句話離不開“山”字。只要是名山他都向往,全力以赴去攀登。
從《徐霞客游記》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心馳神往雞足山由來已久。
徐霞客對雞足山格外地神往,這還得從雞足山在明代佛教中的地位說起。雞足山的興盛時代起于明代,大多寺宇是明代興建的。在明代,雞足山已經(jīng)名揚海內(nèi)。著名白族學(xué)者李元陽曾寫道:“雞足山在天下之西南,與蜀之峨眉、浙之補陀(普陀)、山西之五臺、楚之太和、兩河之王屋并峙宇內(nèi),為方士高衲、騷人墨客之所快睹。”
明代,大理與內(nèi)地交流頻繁,除了跟隨明朝軍商屯田進入大理的大批內(nèi)地漢族外,還有兩種人士經(jīng)常往返于大理和內(nèi)地之間,這類人中有江南人,也有云南人。他們中第一類是僧人,其中多數(shù)是雞足山的和尚,他們到江南一帶學(xué)法,最著名的如徹庸。徹庸又名周理,是祥云喬甸的杜家子弟,11歲時父親去世后入雞足山拜遍周和尚為師,出師后云游浙江,因?qū)懙靡皇趾迷?,與董其昌、陳繼儒等江南名流過從甚密,互相酬唱。還有云南昆明人讀徹,先是在雞足山出家,以后去了江南。對于這位讀徹,徐霞客在雞足山的游記中還特別提到他。這是他在觀賞瀑布途中遇見一位叫野和的和尚,這位僧人恰是讀徹的師侄。他寫道:“讀徹去山二十年,在余鄉(xiāng)中峰,詩翰俱清雅?!闭f明他與讀徹早有交往。像這樣孜孜不倦、不遠萬里來內(nèi)地求法的雞足山僧人為數(shù)不少,在《游廬山日記》中,在一處“重嶂幽寂,非復(fù)人世”的地方,徐霞客就遇見一位赤腳短發(fā)的雞足山僧人。就是這些人把雞足山的興盛情況傳播給內(nèi)地人,從而使這座西南佛教名山名揚江南。另一類人是官吏,明朝派遣很多官員到大理,其中有不少文人。這些人到了大理,總要到雞足山游一游。徐霞客那個時代,游過雞足山并留下詩文的江南官員知名的有嘉靖間任云南左布政使的周復(fù)俊,萬歷年間任云南右參議的馮時可,萬歷年間任云南瀾滄兵備副使的王士性等數(shù)10人。其中對徐霞客影響最大的是王士性,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旅游家。他素以詩文名天下,且性好游,徐霞客在游記里兩次提到他,還稱他為“王十岳”(意思是他游過五岳已經(jīng)兩次)。寫過《游雞足山記》的王士性對徐霞客西行不能不有影響。當(dāng)然還有云南人到江南辦事的,如明代的李元陽就在江陰任過縣令,明末晉寧的擔(dān)當(dāng),以及一直陪徐霞客游大理的洱源人何巢阿等等。
英國科學(xué)史家李約瑟說:“徐霞客不想做官,也不信宗教,但是對科學(xué)和藝術(shù)則特別感興趣。”雖然說徐霞客“不信宗教”,但他與宗教,尤其是佛教是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愛山成癖,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因此徐霞客與僧徒有了不解之緣。與靜聞和尚的生死情成了他一生揮之難去、刻骨銘心的情結(jié),也是他游雞足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靜聞是南京迎福寺的一位禪師,他用針刺指血寫成一部《法華經(jīng)》,立志要將這本血寫的經(jīng)書親自送到雞足山。于是,靜聞就成了徐霞客萬里西行志同道合的旅伴。不幸的是,他們在湘江上遭遇盜竊,靜聞遇刺,不幸在途中去世,死前托付徐霞客葬骨雞足山。
崇禎九年,即1636年9月19日,在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在51歲的時候,徐霞客和靜聞終于在子夜放舟,離開故鄉(xiāng)江陰,踏上征途,開始了他們的萬里西行的夙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前途未卜的苦行者來說,這頗具有一種蒼涼悲壯的色彩!
徐霞客和靜聞一路走來,從江陰到杭州、江西,直至第二年的二月初來到湖南衡陽,有時陸行,有時泛舟,逢山探幽,遇寺攬勝。在這5個多月里,一切都顯得十分順利。二月十一日夜晚,他們所乘的客船停泊在湘江上衡陽的新塘。
這是一個月白風(fēng)清的初春寂靜之夜。徐霞客躺在船艙里,欣賞美景,吟著詩句,忽然聽到岸上有孩兒的哭聲,一直不停。到了二更時,靜聞尿急起床。本來他可以站在船邊撒尿江中,但靜聞是一位戒律很嚴的僧侶,一吐一解(痰和小便)是決不污穢江水的。于是他跳下水涉江上岸,解完小便就以慈悲心,去問啼哭的小孩。小孩訴說遭到主人的毆打,不敢回家。靜聞給了他錢,還勸他上船避寒,小孩就是賴著不動。當(dāng)靜聞回到船上不久,一伙強盜就隨之上船。原來那個啼哭的孩子是一個誘引。面對火炬刀劍的交叢,徐霞客赤身跳入江中,爬上旁邊的船上,開船逃離現(xiàn)場,得以脫身。直到天亮后,他才好不容易與靜聞及他帶來的姓顧的仆人生死相會。原來在危急之中,大家紛紛赤身跳入水中,在盜賊的刀劍之下逃生。靜聞卻獨自留在船上,舍命向盜賊乞求,保住了佛經(jīng)和徐霞客的許多重要書籍、文稿。盜賊放火燒船,他為了救火,被刺兩刀。等盜賊離開之后,他又在烈焰和寒冷的河水之間往返穿梭,搶救物品,直至船只沉沒,然后就在沙岸邊等待物品的主人來認領(lǐng)。此時,他與只穿著單衣單褲、冷得發(fā)抖的徐霞客劫后重逢,于是趕緊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徐穿上。在這次劫難中,仆人顧行也受了刀傷。而船上一位同行的姓艾的朋友卻被殺害了,慘不忍睹。在極其狼狽的境況下,他們只好返回衡陽。這是一幕何等驚心動魄的場景,令徐霞客終身難忘。
在湘江遇盜半年后的九月間,也就是離出發(fā)整整一年之后,靜聞竟一病不起,在廣西南寧的崇善寺病故。徐霞客遵從靜聞生前的遺言,將骨灰?guī)显嵬u足山。遙遙雞足,尚在千里之外,身負遺骨跋山涉水,談何容易!但徐霞客卻做到了,在靜聞圓寂一年多之后,他終于帶著遺骨抵達雞足山,征得寺僧允許,隆重立塔將靜聞葬于佛塔寺旁,了卻了“別君已許攜君骨”的心愿。
這件事歷來被譽為徐霞客的崇高的道德品格、無窮的人格魅力。
儒家的經(jīng)典《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英國哲學(xué)家培根在《論友誼》一文中也說:“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因為他將能承擔(dān)你所未做完的事業(yè)。因此,一個好朋友實際上可以使你獲得又一次生命。”由此說來,靜聞禪師是幸運的,有了徐霞客這位摯友,他實現(xiàn)了人生的歸宿。而付出艱辛的徐霞客也是幸運的,他找到了人生的最后家園!一個佛教徒為了心中虔誠的信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獻出了生命;一個旅行家為了人間真摯的情誼,歷盡艱辛,將朋友的遺骨送達目的地,實現(xiàn)了死者的理想。這是一個關(guān)于理想、關(guān)于友情的真實故事,足以與日月共久長,與山水共芬芳。
本來,把靜聞的骨灰體面地送上雞足山,并且建塔立碑,這對癡于友情的徐霞客來說已經(jīng)是心滿意足了。然而,他沒有離開雞足山,不僅不離開,一住就是半年,這對于行色匆匆的苦行者來說,應(yīng)當(dāng)別有隱情。除了報答麗江木增土司禮遇之恩,受托撰寫《雞足山志》外,從精神層面上看,又有深層次的原因。英國學(xué)者朱利安·沃得認為:“對徐霞客和其他游訪者來說,在這個時候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社會中,雞足山無異于一個遁世避難之所?!笔茄?非焉?
徐霞客對雞足山的鐘情,進一步說明他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想境界,無怪乎魯迅把他比作一只獨飛的白鶴。這與徐霞客同時代人的筆下也有這種象征自由和高雅的比喻,說徐霞客的遠游仿佛是得道成仙后騎仙鶴上天的壯舉(“控鶴驂鸞沖天之舉”)。這已經(jīng)把徐霞客的境界提升到了極其崇高的精神層面上了。
【作者簡介】 施立卓:男,1938年8月生。曾任大理州文聯(lián)副主席、《大理文化》主編,副編審。長期從事民族文化研究,在1981年發(fā)表的《白族烤茶與下關(guān)沱茶》一文中,首次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介紹于世,引起強烈反響。專著有《白族叢談》、《萬花溪絮語》(散文集)、《航天元勛王希季》(傳記文學(xué)),編選《李元陽詩文選》,擔(dān)任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李元陽集》總編校(兼《散文卷》校注),撰寫《大理州旅游志》和《大理省級開發(fā)區(qū)志》等,與人合作主編《神笛》(白族民間童話集)和《楊黼論叢》、校注《二艾遺書》和《關(guān)中集》等。參加《白族學(xué)研究》、《白族文化研究》、《大理州年鑒》的編輯。
責(zé)任編輯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