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是彝族自治縣,彝族自然占了全縣總?cè)丝诘闹黧w,縣境內(nèi)的彝族有臘羅(又稱臘羅巴)、聶蘇(羅武)、諾蘇潑三種支系。漾濞彝族有著悠遠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但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飾文化的美。彝族服飾色彩艷麗、款式多樣、注重細節(jié),豐富細膩,質(zhì)樸大方。
彝族服飾最具特色的是青少年女性的服飾,頭戴鑲有鼓釘桂花銀飾的“勒箍帽”,身穿縫工精細、裝飾艷麗的服飾,顏色大都大紅大綠,顯示出山地民族青春少女的生命活力。已婚婦女頭纏黑布或青布包頭,內(nèi)插銀發(fā)簪,戴著玉片或珊瑚片墜子的銀耳環(huán);胸掛多條銀鏈、銀針筒、須鏈等物,身著布料大襟衣,前襟略短,后襟稍長,腰間系黑布或青布長至膝的圍裙,圍裙邊緣有的鑲有色彩各異、精心挑繡的貼邊,有的則鑲有各種機繡花邊;足蹬縫工結(jié)實、鞋頭鞋幫繡有各種花卉圖案的繡花鞋;所著褲料色彩明快,與上裝形成反差,十分賞心悅目。
彝族服飾因支系的不同而略有差別。臘羅支系女套裝有涼帽、上衣(配以領(lǐng)褂)、圍裙、褲腳鑲繡花邊的寬筒褲、繡花鞋。涼帽用布料縫制而成,鑲有鼓釘桂花,繡有精美的花卉圖案;衣裳為斜襟式樣,邊角鑲有彩條,圍裙繡有精美的花卉圖案;布鞋的圖案也多為花卉,各式各樣,色彩鮮艷。已婚婦女頭纏青布、白布(多為綢質(zhì))或黑布包頭,穿斜襟衣裳,外罩領(lǐng)褂(馬甲),系圍裙,上下裝和內(nèi)外裝多以黑白、紅白、藍白、藍黑相搭配,色彩反差較為明顯。男子上裝多為白布、藍布對襟衣裳,外加黑布或麂(羊)皮領(lǐng)褂,下身多穿藍、黑色布料大襠褲。
聶蘇支系婦女的服飾與臘羅支系婦女的服飾大同小異。唯頭飾明顯不同,頭上多纏黑綢子或緞子縫制的包頭,外繞三至五圈銀鏈或珍珠鏈,內(nèi)插一字形銀簪,胸掛四至十二條銀鏈、針筒、三須五須等銀制裝飾品。男子的服飾與臘羅支系男子的服飾相同。
諾蘇潑支系的服飾民族特點突出,縫工精細,色彩艷麗鮮明,配飾各種銀制物品。外衣除各種色彩的長衣、圍裙外,還有藍、黑色繡花筒裙。頭飾包頭多用藍、黑布,比其他支系的包頭要長。成年男子纏黑布包頭,服飾除縫制精致的藍、黑白對襟衣裳外,每人都有一件披氈,穿著顯得粗獷豪放。
漾濞彝族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在服飾上刺繡美麗的花紋圖案借繡物喻意幸福吉祥的意蘊,彰顯彝族愛美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彝族刺繡工藝的水平,展示了彝族的民俗;婦女纏包頭和圍裙系腰,這樣的裝束在天寒時節(jié)具有較強的防寒保暖功能。在需要的時候,其包頭可作背帶使用,用頭頂背物方法搬運雜物時,包頭又是起到了墊襯之用。漾濞傳統(tǒng)彝族服飾多次參與各種民族服飾展演,博得了專家和觀眾的無數(shù)掌聲。
【作者簡介】 楊宇濤:1977年12月生,現(xiàn)在漾濞縣蒼山西鎮(zhèn)文化站工作。
責(zé)任編輯 楊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