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建設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建設公共文化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映了二十一世紀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文化設施,是政府實現面向廣大群眾的文化關懷、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創(chuàng)造的重要方式,普遍平等”“惠及全民”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原則與目標追求。公共圖書館只有構建“普遍平等、惠及全民”的服務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其“公共、公開、公平、共享”的社會價值與目標。
一、閱讀的重要性日益明顯
閱讀已發(fā)展為現代社會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使人類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的重要途徑,正是通過人類一代代對文獻的解讀和創(chuàng)造,才使得人類文化世代相傳,輝煌燦爛。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從閱讀開始。我國南宋著名的文學家、目錄學家和藏書家尤袤在《遂初堂書目》序中,把閱讀的作用歸納為“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庇纱丝梢婇喿x對于一個人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社會體驗。公共圖書館是以服務大眾化讀者為主的知識、信息的集散地,是保障讀者長期、終身閱讀的學校,是讀者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是引領讀者閱讀的最佳媒介。顯然,公共圖書館的優(yōu)質服務對引領公眾閱讀、提高讀者服務質量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圖書館管理現狀不容樂觀
(一)數量不足,水平較低。尤其是在基層的公共圖書館,這種現象更加的突出。多數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辦館條件很差,藏書破舊過時,知識容量、信息聚散能力和服務水平,都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廣大西部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而且并未引起當地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許多文化設施館所處于關閉歇業(yè)或改行經營狀態(tài),文化服務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消費需求。
(二)我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部均衡。推進公共圖書館的均衡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之一。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群體之間的公共圖書館水平差異較大,在西部.有相當一部分縣級圖書館辦館條件較差,事業(yè)經費嚴重不足,給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困難,也給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設置了障礙。如何有效解決公共圖書館的均衡發(fā)展,是建設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公共圖書館讀者教育導向功能缺失。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服務機構之一,某些公共圖書館過分注重資源,導致了部分圖書館存在工作上盲目追求館藏資源建設、應付評估、忙于日常開放,滿足傳統(tǒng)型低層次的工作方式,而忽略圖書館是服務性機構也是教育性機構,圖書館教育的內涵之一是它使圖書館不僅要完成自身的塑造,而且要完成對讀者精神狀態(tài)的塑造,因此不能只滿足日常開放,只提供簡單的服務支持。圖書館更為重要的是服務讀者,公共圖書館偏離了這個核心是導致目前讀者閱讀現狀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公共圖書館盲目擴大規(guī)模。建設部提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規(guī)模要把握“中等適度”的原則,但一些地區(qū)在公共圖書館新館建設上存在著盲目攀比之風,而整個城市區(qū)級圖書館數量不足,規(guī)模普遍較小,遠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各級公共圖書館規(guī)模的大或?。詽M足本地區(qū)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為前提,既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又需考慮到今后的發(fā)展。
三、新閱讀形勢呈現的特點
(一)從紙質到電子與紙質并存的混合型閱讀。伴隨著新媒體的涌現,盡管網絡和媒體的多元化改變了人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紙介質的傳統(tǒng)閱讀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仍在發(fā)揮重要作用。出版物市場上,書、報和刊仍然有很大的閱讀人群。增加知識、開闊眼界和提高修養(yǎng)等依然不失為閱讀主題,其作用和影響仍然是其它媒介不可完全替代的。讀者對傳統(tǒng)印刷品為主體的閱讀已從規(guī)律性閱讀,轉變?yōu)榕及l(fā)性的閱讀。
(二)從學習性閱讀到休閑性閱讀。休閑性閱讀是區(qū)別于學習性閱讀的一種閱讀方式,是時代進步的標志,是人們放松情緒、緩解緊張、享受快樂的一種消遣,同時也是增加情趣、增長知識的一種方法,在快節(jié)奏的環(huán)境中,休閑性的閱讀需要,成了主導性的動機,甚至包括許多求知型的閱讀,也越來越帶上了消遺和休閑色彩。但是長時期
的休閑性閱讀,會使人們的閱讀習慣趨于淺嘗輒止,思維趨于簡單。
(三)從被動接受到互動閱讀。閱讀的主動性是人們主動地尋找知識的一種行為。閱讀越主動,獲取知識的效果越好。它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領悟知識真諦、實現自我思想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把握知識、磨礪思維,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和推動知識的創(chuàng)新。
四、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圖書館界要努力探索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新模式。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關鍵是要培養(yǎng)和教育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思想新、觀念新的公民,要靠他們來帶頭徹底改變社會的面貌,而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應該是培養(yǎng)和教育新公民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因此圖書館界只有對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探索,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才有可能取得進展和突破。
(二)以總分館模式為基礎。創(chuàng)新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國內外的經驗已經表明,它是以體制創(chuàng)新為基礎的區(qū)域性圖書館融合,能有效地發(fā)揮區(qū)域內的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優(yōu)勢,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建立總分館制,使圖書館建設布局合理、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逐步形成與城市發(fā)展、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最終效果就是管理主體上移、網點布局下延、資源共享提高、服務規(guī)范統(tǒng)一、服務效益改善。
(三)構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圖書館之間的服務協作機制。
單一類型的圖書館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而一個集成眾多圖書館個體與類型、協作廣泛的圖書館信息網絡,就可能滿足大部分讀者的需求。首先,在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內建立協作關系,形成核心聯盟,這是與其他類型的圖書館協作的基礎;首先在各地區(qū)范圍內,建立以公共圖書館為核心主體,聯合其他各種類型圖書館,組成地區(qū)圖書館協作機制;其次以地區(qū)圖書館協作網絡為基礎,建立與其他行業(yè)的協調機制。
(四)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聯網資源,延伸公共圖書建設。當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xiāng)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隨著工程的快速推進,每個縣級公共圖書館都要盡快建立支中心、閱覽室,鄉(xiāng)、村建立基層服務室。同時,各級圖書館要積極整合數字資源,依托共享工程大力開展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廣大群眾的服務,使公共文化服務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五)建立公共圖書館公眾評估機制。公益事業(yè)的公眾參與程度是比較高的。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性質決定了公共圖書館必須為公眾負貴,否則公共圖書館將受到公眾的責難,甚至取消對公共圖書館的各種支持。國內公共圖書館雖不可能像國外那樣,但至少可以逐漸增加公共圖書館的公眾參與性。首先,公眾時刻參與對公共圖書館當年服務工作評價,以幫助政府做出正確決策;其次,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經贊支持透明化,監(jiān)督公共圖書館更好的為讀者服務。
結語
圖書館是全民閱讀可信賴的導航,圖書館的豐富館藏以其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多元性,形式的多樣性和文獻信息的可檢索性等諸多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成為全民閱讀的活動的首選場所。因此公共圖書館只有構建“普遍平等、惠及全民”的服務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其“公共、公開、公平、共享”的社會價值與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明雄,陳曉鳳.淺析網絡閱讀及圖書館的網絡閱讀指導工作[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1).
[2]賴曉云.試論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J].圖書館論壇,2004(4).
[3] 陳力.公共服務中的圖書館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1).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