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這個人說了一個“鳥”字,發(fā)出聲音/niǎo/,于是在聽話人的頭腦里產生了/niǎo/的形象,同時他聯(lián)系到一個/niǎo/的概念。這個概念不是實物,不是某一只特定的鳥,而是鳥這類東西的概念。有人畫了一只鳥,大家看見了在頭腦里產生了/niǎo/的形象,聯(lián)系到/niǎo/這個概念,久而久之就會直接叫它為“鳥”;畫了一匹馬,大家見了產生了/mǎ/的形象,所以叫它為“馬”。時間長了,類似“鳥”和“馬”這樣的圖畫,人們約定俗成,就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畫得不那么逼真,象形性逐漸減少,抽象性日益增強,表示的概念固定化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這些符號具有象形和指示的特征,帶有表意性,用來表示一定的事物和概念,并和語言發(fā)生了關系,于是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文字——漢字。
從漢字誕生之日起,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就不斷創(chuàng)造著漢字的美,人們把這種經(jīng)過美化了的漢字稱為書法,書法也就成為一門表現(xiàn)漢字美的藝術。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發(fā)展和使用走過了漫漫的3000余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聯(lián)系,不僅是一門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品格的藝術之一,更是以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標志性符號之一。
中國書法所講究的道、氣、線,所追求的“生命”、“自然”、“中和”,無不是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最重要的范疇。從克羅齊的“藝術語言符號論”出發(fā),不限于視覺的美學立場,使我們的思路可以獲得極大自由。書法既是藝術,而書法又比其他任何藝術都更接近“語言”(它的物質外化是文字——漢字),于是,對書法哲學家而言,“藝術”與“語言”這兩個本來差距甚大的對應,卻在書法中獲得很妥帖的協(xié)調。相對而言,書法既是藝術的又是語言的。
在視覺符號作為社會生活內容的范圍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含義”,而落實到視覺藝術形式自身來時,一個可視的形象本身通常只指代一個具體的含義,而要刻意去追求大于實際所指代的新的含義,有如進行密碼解讀一般,需要相當復雜的探檢過程,而不落實到某一系統(tǒng)符號的特定文化背景,則也許我們無法去解讀某一符號的真實含義所在。在中國書法中這樣的例子甚多,比如很多中國人家里喜歡粘貼一些書法作品,最常見的可能就是福祿壽禧象征幸福、吉利、長壽的祝愿。在民間人們用蝙蝠指代“?!保?代表五福臨門;用鹿指代“祿”, 代表高官厚祿;用壽星代表“壽”, 代表長命百歲;用喜鵲代表“禧”, 代表喜事臨門。代表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象征的過程,于是指代的簡單形象即可能與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并存。
中國書法藝術符號已成為數(shù)千年來書法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心理定式;書法象征自然美、生命美,這也是書法在今天魅力依然不減的根本原因。今天對書法藝術符號現(xiàn)代化轉型的諸多探索,實際上,中國書法這種藝術符號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設計當中。中國書法藝術符號與標志設計有著諸多的聯(lián)系,標志設計不同于繪畫創(chuàng)作,它必須緊密結合對象,以高度提煉、概括的形象表明事物的特征,并以圖形符號的形式向人們傳情達意,使人們在瞬間能對它作出識別判斷。而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它既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又具有信息傳遞的視覺化功能。標志的一個顯著特性就是識別性,標志作為一種特殊的圖形符號有著傳達信息的功能。人們可以通過標志對事物產生一種印象,一種認同。在文化交流、人際交往、貿易往來等方面,標志超越了語言,起到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用。
例如,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會徽圖案形似漢字書法“世”,與數(shù)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會徽設計中運用漢字書法藝術,將“世”字圖形化,三人合臂相擁的圖形,形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為“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洋溢著崇尚和諧、聚合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這一運用漢字書法設計的“世”字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愿望,抒發(fā)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激情。
當今,中國的漢字書法為設計造型元素已被眾多的設計師采用,它是設計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因此,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漢字書法藝術表現(xiàn)元素及其形式,同時吸收歐美文化藝術設計精華,讓中國漢字書法藝術,這一民族瑰寶在世界標志設計藝術領域中,閃耀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法]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龍紅著.中國書法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3]于樂著.中國書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孫爽,女,漢,河南人,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0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平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