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愿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F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加到教學全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享受到樂趣。本文就以數學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談談自己的體會,在此拋磚引玉。
一、從學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案例1:
七年級代數式的教學要從確切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引入代數式,學生由于接觸不多,較難理解和掌握。于是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一上課便出示梨子、蘋果、桃子等的圖片(或幻燈片投影),學生感覺很奇怪,都頓時安靜下來,接著我便說:“梨子是水果,蘋果是水果,桃子也是水果,……”。學生更加奇怪,注意力相當集中。接著說:“梨子、蘋果、桃子總稱為水果,水果是它們的合稱”。學生依然帶著疑惑不解的神情。我繼續(xù)提問:0是數,1是數,-1也是數,我們仍然可以用相同的辦法,把0、1、-1這些具體的數用一種符號的名稱來總括。學生恍然大悟,臉上露出了微笑說:“可以!”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掌握了知識。
案例2:
講到代數式的值時
老師:你想知道你將來能長多高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答到)想!
老師:那么請看身高測試的方式:
男孩:(x+y)÷2×1.08
女孩:(0.923x+y)÷2
( 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學生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興奮地進行著各自身高的計算。)
老師及時引導:剛才每位同學求出的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大家用自己父母的身高x、y代替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的問題。
案例3:
講到黃金分割點時,指出電視屏幕中,播音員往往不是處于屏幕的正中間,而是在整個屏幕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因為這樣視覺效果最佳,許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為他肚臍眼所在位置是整個身高的黃金分割點。通過這樣的事例,讓學生對黃金分割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這一知識點就深入到了學生的心中。
二、從故事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案例1:
在學概率初步時,可先講個小故事:以前,有位老爺爺叫他孫子去買火柴,并再三叮囑一定要好用、易燃的。過了一會兒,孫子高興地回來說:“爺爺,我買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經試過了,每一根都很快點著?!比嗤瑢W聽過后大笑。這時,教師提出總體與樣本的概念,并說明抽樣調查的必要性。
案例2:
在講反證法時,先講道旁李苦的歷史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棵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許多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闭獊硪粐L,果然是這樣。這里王戎運用的就是反證法的思想。其思想過程應是:假設這樹上的果子不是苦李,那么長在道邊沒人看管,一定會被路人吃了,但事實上李子都沒有人吃,所以一定是苦李。這樣,學生就自然地掌握了反證法的思想。
三、從學生求知的愿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案例1:
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時,可先提問如下問題:
(1) 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18=0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
(2) 不解方程,求此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
對于問題(1),學生很容易想出先解方程,求出兩根后,再求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而對問題(2),學生則感到不知所措,為了尋找答案,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fā),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
案例2:
在學習列方程時,可先給出下面例題:某商場出售甲、乙兩種服裝,若配套銷售比較好賣(即兩種各一件),一名顧客購買時,要求每件都按275元銷售,經理按成本計算,甲種一件贏利10%,乙種一件虧損10%,你若是經理,這筆買賣能做嗎?
此件事情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當一回經理,其積極性是較高的,但若不能解決問題,經理是不稱職的。使學生認識到要想將來服務于社會必須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四、從數學家的事跡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案例1:
在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我們可以先講解數學家笛卡爾發(fā)明坐標系的過程:據說當年笛卡爾躺在床上靜靜地思考如何確定事物的位置時,發(fā)現一只蒼蠅粘在了蜘蛛網上,蜘蛛迅速地爬進去把它捉住。他恍然大悟:“?。】梢韵笾┲胍粯佑镁W格來確定事物的位置??!”好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所以,課堂上能把教學內容與有趣的故事相結合,無疑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案例2:
在講無理數時,先介紹數學家希伯索斯為√2獻身的故事。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比?!钡呥_哥拉斯學派中一個成員希伯索斯,通過邏輯推理,發(fā)現等腰直角三角形,當直角邊等于1時,斜邊長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當時古希臘人對數的概念認識還處于剛剛從自然數脫胎出來,而形成早期有理數的階段。希伯索斯這一發(fā)現,沖擊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見解,使人們感到驚恐不安,認為這一結論是違反常規(guī)的、謊謬的。當時畢達哥拉學派的信徒們在一條游船上游玩,希伯索斯問大家講述了他的這一重大發(fā)現,不但未獲得任何贊賞,反而認為他的言論違反了他們學派至高無上的信條。甚怒之下,信徒們把他拋于海中,處以“淹死”的懲罰。希伯索斯就這樣,為√2不是有理數,獻出了自己的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戰(zhàn)勝的,希臘人終于正視了希伯索斯的發(fā)現,后來用反證法證明了:“等腰三角形斜邊與直角邊的比值不是有理數?!睌祵W家為真理獻身的動人事跡,能激勵學生形成勇于進取的精神。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的生活背景、故事、史料、懸念性的語言等方面出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學生的能力也就能得到了提高。
(作者單位:貴州省石阡縣石固九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