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生物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作為新課程實施的實踐者,我認為在生物學習活動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如此才能進行有效的生物學習活動。那么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xiàn)有效的自主探究學習呢?
一、課堂教學要突出一個“活”字
自主探索學習突出一個“活”字。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被喚起,思維被激活,他們就能積極、主動、自主地探究新知。任何認知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進行的,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直接動力。
1.激發(fā)興趣,讓學生的情感“活”起來。
學習興趣是指學生渴望獲得科學的文化知識,并著力去認識它、探索它的一種傾向,是內(nèi)部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激勵學習的最有效的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內(nèi)容感興趣,才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講故事、表演、設置懸念、提出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等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驚奇、疑惑、新鮮、親近等情感,使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地對學生有吸引力,吸引他們自主探究生物學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生物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學生,激活學生學習的情感,讓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究學習。例如教學《種群和群落》時,筆者朗誦了一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睂W生被語句的優(yōu)美打動了,情感自然而然地“活”了起來。接著筆者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討論,在筆者的指導下得出結論。學生在這種積極的情感中對生物課產(chǎn)生了親近感,感受到了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進而產(chǎn)生了自主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在成功的體驗中獲得了自信。
2.走進生活,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生活是生物學的源泉,在學生的生活中充滿了生物學知識。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建構知識的思維就越活躍。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把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鮮明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jīng)驗,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例如在教學“探究葉綠素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或調(diào)查生活中常吃的韭黃、蒜黃是在什么環(huán)境栽培的。學生猜想并作出假設:葉綠素是在光下產(chǎn)生的。這樣,學生在猜想時就有了一定的依據(jù),也減少了盲目性。在學習了微生物的有關知識以后,筆者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食物存放久了為什么會長毛,甚至腐爛變質(zhì)?這樣緊密聯(lián)系學生自身的生活情境實施教學,讓他們感到親切,很容易引發(fā)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從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經(jīng)歷自主探究學習過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建構新知,從而真正體驗到身邊處處有生物學,促使他們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習生物學,運用生物學。
二、課堂教學要抓住一個“動”字
在生物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就要抓住一個“動”字,主要表現(xiàn)為讓學生動手實驗、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自信心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真正理解生物學知識和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實現(xiàn)情感、技能和價值觀的全面提升。
1.體驗學習,讓學生的手“動”起來。
所謂體驗學習就是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過程,使學生學會動手操作,學會動腦思考,學會動眼觀察,學會動口表達等。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筆者分給每個學生一點饅頭片,要求學生慢慢地、細細地咀嚼,問:“有什么感覺?”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快答出來:“有甜味!”此時,學生的興趣勃然而發(fā),提出了許多探究性問題,如:“淀粉變成了什么物質(zhì)?”“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想,設計探究方案,深入地進行實驗探究。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觀察到了實驗現(xiàn)象,進一步分析現(xiàn)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淀粉被唾液消化了”這一結論。學生強化了自我體驗,達到知情合一,促進了自主發(fā)展,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2.展示自我,讓學生的腦“動”起來。
中學生好強、好勝、好表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充足的展示自我的空間,多給他們一點欣賞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學“探究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時,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怎樣才能使葉片中的淀粉耗盡?如何脫去葉片中的葉綠素?如何設計對照實驗更具有說服力?用什么方法可以鑒定葉片中是否有淀粉產(chǎn)生?然后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說出各自的想法。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以后,筆者再一次組織小組間進行交流:在本次實驗中你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這樣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現(xiàn)自我的強烈欲望,有強烈的心理滿足與成就感,因而樂于自主探究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展示自我,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自主探究學習是一種氛圍,在這種氛圍里,教師要突出一個“活”字,讓學生的情感活起來、思維活起來,教師要抓住一個“動”字,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口動起來。自主探究學習更是一種品質(zhì),是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人格的重要前提。教師指導學生喜歡自主探究學習、樂于自主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師只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探究的氛圍,滿足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