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知識網(wǎng)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
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核心任務?!倍寣W生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既是生物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基本任務,又是學生具有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和標志。教師如何使學生準確把握、理解記憶一些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呢?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采取原理分析的方法,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效果更好。例如,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只有熟記步驟才能做到規(guī)范操作,死記硬背只能是背了忘、忘了背,從而加重負擔,進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教師應讓學生結合實際操作,理解操作的原理:(1)為什么要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后再換高倍鏡?(2)換高倍鏡之前為什么要把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中央?(3)換高倍鏡時為什么不能調(diào)鏡筒,只能轉動物鏡?(4)換好高倍鏡后為什么只能用細準焦螺旋調(diào)焦距,而不用粗準焦螺旋?學生在理解了這些原理之后,對操作步驟的記憶就深刻了。其實,許多生物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并不難,關鍵是教師引導要得法。例如,對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如果學生理解了用鹽酸水解的目的是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的原理,那么,學生對實驗方法步驟中是先水解還是先染色,為什么要先水解后染色等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原理分析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2.針對知識難點設疑,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理解生物學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術領域之中的;(2)能夠解釋發(fā)生在身邊的生物學現(xiàn)象;(3)具有一定的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4)形成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和習慣;(5)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等等。這些能力和技能的形成都離不開分析、推理能力,而學生只有對生物學原理理解透徹,才能使上述各種能力和技能得到提升。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原理分析,對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大有幫助。例如,干擾素是動物或人體細胞受到病毒侵染后產(chǎn)生的一種糖蛋白,是一種抗病毒的特效藥,此外對癌癥的治療也有一定療效。學習基因工程的原理后,我請學生結合細胞器功能的知識和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思路思考:若要生產(chǎn)人的糖蛋白,可以用大腸桿菌嗎?為什么?學生只有理解糖蛋白的糖鏈需要在內(nèi)質網(wǎng)和高爾基體中加工完成,而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沒有這兩種細胞器的原理后,才能得出合理推論:不能用大腸桿菌生產(chǎn)人的糖蛋白。倘若學生對這些知識理解不透徹,無法將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則難以得出此結論。
3.觸類旁通,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
很多學生在學習初期,往往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于條件的變化不能做到隨機應變,看問題存在以偏概全、易被表象所迷惑或不經(jīng)深入思考就輕率下結論等現(xiàn)象。這些都是思維靈活性、深刻性不足的表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原理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克服思維的呆板性和膚淺性。例如,在復習原核細胞的有關知識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細菌的遺傳物質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上嗎?細菌主要性狀的遺傳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嗎?為什么?學生起初覺得茫然,不知該如何下結論。于是,我啟發(fā)學生回憶: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是什么?發(fā)生在何種細胞的分裂過程中?細菌有這種分裂方式嗎?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研究的性狀,其控制基因位于哪里?細菌有染色體嗎?我利用一連串問題將所學原理搭建成思維的臺階逐一分析,學生恍然大悟: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是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細菌沒有染色體,也不進行減數(shù)分裂,因此不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通過長期類似的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將會得到提升。此外,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淖兪接柧殻瑢μ岣邔W生的思維能力也大有裨益。如在學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原理后,我讓學生思考:用類似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方法,能在體外大量生產(chǎn)出干擾素嗎?若能,應該如何操作?學生明白要制備單克隆抗體需要將能產(chǎn)生抗體的效應B淋巴細胞與能無限增殖的骨髓瘤細胞融合,經(jīng)過篩選,獲得既能產(chǎn)生抗體又能無限增殖的雜交瘤細胞,然后進行細胞培養(yǎng),最后從細胞培養(yǎng)液中提取、分離出單克隆抗體。而干擾素由效應T淋巴細胞產(chǎn)生,因此只要將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中的效應B淋巴細胞改為效應T淋巴細胞即可??梢?,學生熟練掌握原理,有利于提高其靈活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及時反饋,糾正學生認識的偏差。
在學習活動中,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認識偏差。如果學生不克服,勢必影響學習成績。要糾正學生的認識偏差,我認為教師注重原理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是最根本的措施。例如,由于DNA主要分布于細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細胞質中,有些學生誤認為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是DNA,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是RNA。為了糾正學生這一錯誤認識,我與他們一同分析:“RNA雖然主要分布于細胞質中,但細胞質中有DNA存在嗎?若有,存在于哪里?”學生答:“有!存在于線粒體、葉綠體中?!蔽医又鴨?“那么,當DNA與RNA同時存在時,誰作為遺傳物質呢?”“DNA!”學生回答,我繼續(xù)提問:“好!那么,在什么情況下RNA才作為遺傳物質呢?”“只有RNA,沒有DNA存在的情況下。”至此,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有的認識是錯誤的,便會自動加以修正。由于整個過程都是“以理服人”,注重原理分析,因此,教學目標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