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將情感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然而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情感教育的誤區(qū),致使學生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激發(fā),影響了教育的效果。要走出誤區(qū),就要走進學生的世界,觸摸學生真實的心靈,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 情感誤區(qū)真實心靈
一
《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了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首次將情感教育明確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把語文定位在“培養(yǎng)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華精神境界”。這一定位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不再是教師教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語文技能、強化解題方法,而是培養(yǎng)情感與價值觀。于是,在呼喚新的教學理念的今天,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已將情感教育自覺地滲透進自己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境:在教學描述親情的文章中,教師讀得聲音哽咽,熱淚盈眶,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還在下面竊竊私語;在語文課堂的情感體驗環(huán)節(jié),許多學生對之反應冷漠,敷衍了事。是我們這些孩子的情感真的缺失了嗎?筆者認為,反思語文教學,在情感教育方面確實也存在著一些誤區(qū),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假大空”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將情感教育列入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期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不少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情感體驗環(huán)節(jié),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往往以走過場的形式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般地簡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沒有真正觸及作者的靈魂深處,更沒有顧及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否真的有感而發(fā),拼命引導學生往設定的情感目標靠攏,默許了學生的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如在教學《散步》一文中,在剖析了中年人肩上擔負的重大責任這一中心之后,教師往往會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或者讓學生現(xiàn)場說說自己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這時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心理,就會說出“要孝敬父母”、“要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之類的話。細細玩味這些話,是否真的發(fā)自肺腑呢?學生是否真的已經(jīng)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了呢?恐怕未必。這時教師如果就此繼續(xù)深入下去,追根問底,就可能挖出一些震撼學生心靈的東西來,但是,點撥往往到此戛然而止,學生的認識就停留在如此淺表的層面,也就沒有真正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再如教學《我的信念》一文,教師在讓學生感受了居里夫人的崇高情操和工作精神之后,讓學生談談文章對自己的啟迪。這本是一個情感內化的過程,然而當學生回答今后要“熱愛科學”、“認真學習”的時候,教師并沒有再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心靈中去,挖掘學生情感世界中的真實想法,這樣也就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二)“一刀切”
雖然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獨特體驗,但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還是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將學生僅僅當作了一個受教育者,看作一張白紙,將自己喜好的色彩描畫上去,追求“一刀切”。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學生都要唯教師的評判標準是從。雖然教師在研讀文章過程中,也考慮到了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某些詞句的個性見解,但一涉及情感方面,還是會否定學生所謂的“離經(jīng)叛道”的主張,總是以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為旗幟。
而在作文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寫法的指導,都顯得單調劃一。似乎寫母親就一定要表現(xiàn)母親美好的品質,寫家庭就一定要體現(xiàn)親情。如前幾年一直都在進行的道德情感教育活動“我給媽媽洗腳”,語文教師就這一活動布置作文,本是深化情感教育、提高表達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單一化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封閉了自己的心靈,也禁錮了自己的思維。學生的習作中很多提到自己在給媽媽洗腳的過程中看到媽媽腳上的老繭,粗糙的肌膚,感受到了媽媽的辛苦,今后要孝順媽媽。粗看起來,有這樣的體悟,似乎已經(jīng)達到了活動的目的,但仔細推敲起來,卻是有問題的。試想,這樣的感受哪件事上得不到呢?而且,在眾多的學生中,也不乏家庭條件好,身體保養(yǎng)得好的媽媽,那么,這樣的感受豈不是“一刀切”教育之下想當然的結果了?
(三)“作假設”
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不少文本中所記述的情況是學生還未經(jīng)歷或可能永遠都不會經(jīng)歷的,于是,教師便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這樣的假設本是讓學生換位思考,然而,學生沒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情感體驗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米之炊。就像《人生寓言》中“落難的王子”一樣,憑空想象,他覺得要是厄運降臨到他身上的話,他會受不了。但當厄運真正來臨的時候,他卻堅強地挺過來了。而如果讓學生來想象,那也必定是想當然的結果。
二
要走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情感教育誤區(qū),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觸摸學生的真實心靈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成長的社會大背景造就了他們身上共同的時代特征,而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和遭遇又形成了他們不同的個性、情感、志趣愛好。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觸摸學生真實的心靈世界,盡自己所能地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了解他們喜歡什么、厭惡什么、渴盼什么、期待什么,這樣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撥動他們情感的心弦,正確引導他們從文本中的真善美出發(fā)感受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以動人的筆觸表達這種真善美。
了解學生,就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家庭環(huán)境、思想動態(tài),以一顆真誠之心換來學生的信任,使他們向教師敞開心扉,展現(xiàn)他們真實的靈魂。做到了這一點,也就為順利實施語文教學,開展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學生并非缺乏感情,所缺乏的,是撥動他們心弦的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眲?chuàng)作者之所以能“辭發(fā)”,在于“情動”,文章之所以“雖幽必顯”,在于觀文者的“入情”。劉勰在這里說明了“情”對于創(chuàng)作者和鑒賞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靈的產(chǎn)物,鑒賞一篇文章同樣也需要用心靈去感悟,只有觀賞者的心靈和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了溝通,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才算讀懂了一篇文章。所以,在潛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對于學生思想產(chǎn)生影響上,語文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果語文課堂教學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講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以認同并引起共鳴。教師應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掀起學生情感波瀾,促使學生進入最佳情境,并在教學中融入自己情感,使審美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達到情景交融,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情感體驗
多元化的社會,開放思潮,父母的關愛,造就了一代心理情感異彩紛呈的青少年,因而他們的情感需要也是多元化的。適應多樣的情感需要去教學,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必然。語文教學是情感培養(yǎng)的主要手段,我們要用多元的情感、多元的手段去教育學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用下,學生的情感價值傾向絕對各不相同。教師對它們的引導固然重要,認同卻必不可少。趨同性會導致新的學習方式的失敗。學習方式的變化也必然帶來情感傾向的多元化。培養(yǎng)多元化情感是時代賦予教育的責任。
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是打造生成性課堂。生成性課堂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情感。第一,它所提供的知識豐富,趣味盎然,靈活多樣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欲望有效保證了后面的情感衍發(fā)。第二,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的情感真實而貼近生活。情貴乎真。第三,它充分肯定學生的情感取向。生成性課堂的情感教育關鍵在于對學生情感的正確導向和有效提升。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我們充滿真誠和愛心喚起學生對我們的情感認同,重視并切實地把它落實教學工作之中,才能促使社會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才能不斷走向文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將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3]劉華.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
[4]鐘君泉.新課程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