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詩歌以真摯的情愫、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成為文學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如何開展,是每個語文老師都必須重視和探討的問題。本文闡述了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要以朗讀為手段,深化理解;以多媒體為載體,優(yōu)化教學;以理解為目標,強化鑒賞。
關鍵詞: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朗讀多媒體理解
詩歌以真摯的情愫、精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成為文學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如何開展,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必須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尋找到切合學生實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是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要有效引導現代的高中生跨入燦爛輝煌的詩詞圣境,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近年來,筆者在詩歌教學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研究和實踐。
一、以朗讀為手段,深化理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入點,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喜、怒、哀、樂、悲、怨,超越時空,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表達的就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雄偉豪邁,才能感受《聲聲慢》的聲情哀怨。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yōu)秀詩歌的養(yǎng)份,并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受用終身。
二、以多媒體為載體,優(yōu)化教學
詩歌是偉大祖國文化經典中燦爛的奇葩,是想象和激情的精髓語言。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給我們帶來無與倫比的漢語之美,但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優(yōu)美意蘊,讓書面文字的感知轉化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讓學生在情感上靠近詩人、在感知上體會詩意,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詩歌的意境,提高教學訊息的傳播效率,有效地彌補常規(guī)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中,以聲傳情,以形傳意,寓教于樂。因此,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優(yōu)化詩歌教學過程,例如在教授李清照《聲聲慢》時,教師可以通過動漫課件,形象地演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可以充分將詩人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情感表現出來。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用畫面展示怎樣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觀而醒目的畫面容易讓學生理解,也容易接受。同時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畫之美進行新課導入或播放范讀,從而將課堂學詩氛圍營造得更濃,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全面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詩歌教學激情澎湃。
三、以理解為目標,強化鑒賞
目前,許多教師在教授詩歌時,純粹是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刻意地追求教學形式上的新、奇、特和趣,卻很少挖掘詩歌內在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其實,詩歌作為一種高度集中、高度精煉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應當成為新時期語文教師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了解背景
在教授古詩詞課之前,首先鼓勵學生收集詩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后,才能豐富學生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的認識,才能真正有效體會詩或詞的內涵,并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十八歲的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開始充滿學術氣氛的愛情生活,兩人情趣相似,志趣相投,心心相印,這時李清照就在筆下流露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專注于對丈夫的思愛之情?;楹蟛痪茫煞蜈w明誠“即負笈遠游”,于是就有了“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離愁別緒。后期的李清照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其作品也就出現“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字眼了。
(二)領會意象
教師可以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來感悟詩詞營造的意象,從而準確“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詞《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準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收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義。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fā)泄心中憂悶之意。
(三)理解詞句
詩歌的創(chuàng)作講究遣詞造句,作者將思維的閃光火花和萬千心緒凝于詩詞作品之中,抓住了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可以有效強化理解,有助于直接切入詩詞,披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例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兩個字都是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天來了,處處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聲笑語、高興愉快,但是現在由于國家遭逢戰(zhàn)亂,一家人流離失所,花香鳥語只能使作者濺淚驚心。既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說是觸景生情。
詩歌“教無定法”。不斷探究詩歌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既是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需要,又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需要。全體語文教師要在詩歌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究,以弘揚燦爛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陶福興.詩歌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初探.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