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交流,近年來,國際旅游越來越受歡迎,然而在此過程中常常發(fā)生文化沖突,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了跨文化旅游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 跨文化旅游中西文化差異影響
國際旅游作為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世界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然而,不同國家社會成員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習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這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難以相互理解與認同。充分認識國際旅游的跨文化屬性是我國旅游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旅游業(yè)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前提。
一、跨文化旅游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是一種認識過程。人的各種心智活動和狀態(tài)都屬于思維。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差異主要表現在感性直覺和理性邏輯思維、思維整體和思維個體、倫理思維和科學思維、曲線思維和直線思維的不同。不同思維模式下的旅游文化也往往成為交流的障礙。中國的文字是表意的,注重含蓄,往往不直接進入正題,而是用敘述性語言作鋪墊,最后講出與旅游有關的說明。哪怕是短短的說明文,也盡可能采取修辭方法,使語言表達迂回婉轉。而西方人的表達方式多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邏輯性強,結構緊湊,因此,他們對漢語曲折的表達方式會感到撲朔迷離。如,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黃龍風景名勝區(qū)的描寫如下:“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處,它背依岷山,主峰寶頂,樹木蒼翠,花香襲人,鳥語婉轉,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縣的黃龍?!弊g為:“One of Sichuan’s finest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 ha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該例中,漢語的景物描寫把主體句“它就是松潘縣的黃龍”放在句子最后;而英譯時卻把重要的信息“One of Sichuan’s fines spot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作為主體句置于句首,符合英語重客體、重形式的邏輯關系,符合外國人的邏輯思維習慣。再如我國某市舉辦的國際龍舟會的宣傳品的一個典型例子:“中華大地,江河縱橫;華夏文化源遠流長……輕快的龍舟如銀河流星,瑰麗的彩船似海市蜃樓……氣墊船騰起一江春朝,跳傘健兒綻開空中花蕾……啊,××城是不夜城,龍舟會是群英會!”一位美國新聞工作者讀后作了坦率的評論:“它沒有提供關于龍舟會的必要材料,比如其歷史起源和舉行的時間;它沒有告訴你參加龍舟會怎樣去法,何時開幕和閉幕,要花多少錢等。”對于偏好邏輯思維的西方讀者,這樣的文章令他們覺得“過于浮夸、空洞無物”。
2.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民族的價值觀念差異最主要表現在西方社會崇尚個人主義,而漢民族強調集體主義。如在中國文化中,“我”常用謙詞表示,如“敝人”、“不才”、“鄙人”、“愚某”等謙詞,而對他人則常用尊稱,例如“尊姓大名”、“貴姓”等。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極其崇拜個人主義。在書面語中,I(我)字無論何時都要大寫,而其他人稱代詞不在句首時則不大寫。這也可看出“個人”在西方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這些價值觀差異也體現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例如,有些導游時常對游客表示關心,提出一些勸告和建議:天氣冷了,多穿點衣服等,在中國人看來是關心的話語,在西方人看來可能就有干涉自由之嫌了。最令西方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中國人對游客表示關心的一些習慣問候語如:去哪里?年齡多大?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結婚了沒有?這件衣服多少錢?等等。這些話題幾乎都是與西方人初次見面的禁忌語。在英語中還有句諺語: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個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經許可,不得入內。而個人的事不必讓外人知道,更不愿別人干預。因此,旅游居住的客房被認為是臨時的領地,不經允許,服務員和其他人也是不可以隨便進入的。
3.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民族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因此在交際中對一些行為和話語的理解無疑會相距甚遠,產生差異,出現交際障礙。例如,由一位導游員帶歐美客人到賓館用餐,該導游興致勃勃地向客人推薦該餐廳的一道名菜:“活魚活吃”,即把燒好的魚端上來,直到把魚肉吃光,魚的嘴巴和腮還在張合的一道菜肴。歐美客人聽了不但不領情,可能還會提出抗議,因為他們無法容忍對動物的虐待行為。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圖騰、禁忌,表現著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內容,有的則是一個民族敏感的話題。中國有一道名菜叫“龍虎斗”,但如果向外國客人介紹這道菜時,按菜名直接翻譯出來,肯定會招來反感。因為這道菜名中的“龍”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英語中與之相對應的詞是dragon,它在西方文化中卻是兇狠的惡魔,而虎又是保護動物,若直譯菜名或菜譜內容,只會大煞風景。
4.宗教信仰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重要差異之一是中西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而中國人心目中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基督教中有“圣經”、“教堂”、“洗禮”等詞匯,中國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和“觀音”,還有神話中的“龍王”等。目前世界上影響是廣泛的宗教是基督教,其次是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宗教問題一直都是敏感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沖突。
我國的名山旅游景點中的寺廟之多堪稱世界之最,不僅有豐富的宗教知識,還有許多神話為之增輝,從中可以窺探到中國人宗教信仰的印跡,挖掘到中國宗教文化的積淀。在我國,作為旅游景點的“塔”一般都有佛教含義,應譯為pagoda;“寺”指的是佛教廟宇,寺院是佛寺的總稱,有時也指別的宗教的修道處所。在英語中monastery指僧侶住的修道院;church指基督教的教堂;cathedral指天主教堂;mosque指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temple指寺廟、神殿,尤指除基督教外其他教派的禮拜堂,如中國的“道觀”譯為“Taoist temple”。當然,并非所有的寺廟都可翻譯為“temple”,這要根據情況而定。例如位于新疆伊犁昭蘇縣境內的“圣右廟”,應譯為The ShengYou Lamasery ,而不能用“temple”,因為它建于1886年,是供當地蒙古喇嘛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由此看來,每個宗教建筑都隱含著其內在的文化,導游在講解時,來不得半點疏忽,一定要準確地反映出來。
5. 非語言的差異
語言的表達不僅局限于講話和書寫,而且可以通過表情、姿勢等非語言形式表現。據研究,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有30%是通過語言進行的,70%是通過非語言手段進行的。同一個非語言行為,在不同民族文化里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種差異經常導致交際障礙,甚至出現“文化休克”現象。比如,有些西方國家的人初次見面喜歡擁抱以示友好,而中國人卻不習慣這樣的禮節(jié)。在西方社會中,面談的雙方保持目光的接觸被視為是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行為,中國人卻認為這樣不禮貌。中國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西方國家的人則表示“勝利”,但要手背向內。如果把手背向著人家,西方人特別是法國人會認為是在侮辱他。在跨文化旅游交際中特別要注意這些“無聲語言”的文化差異細節(jié)。
二、理解跨文化因素,發(fā)展國際旅游事業(yè)
旅游涉及面廣而雜,跨文化旅游更是如此,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天文地理到風土人情、甚至文化娛樂、吃穿用住、旅游有關的書信和廣告、旅游日程及景點介紹,通知、電訊、合同、講話、繪畫、雕刻、工藝作品、戲劇、舞蹈、音樂、電影都可成為安排旅游的節(jié)目,詩詞、散文、游記、神話、傳說、故事也可將旅游景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因此,譯者在跨文化旅游交流中要重視旅游文化的研究,深刻認識跨文化因素在旅游業(yè)中的意義及其影響,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注意進行跨文化對比?!坝斜容^才能有鑒別”,比如中外問候語的對比、生活方式對比、思維與觀念差異的對比等。只有通過對比,譯者才能發(fā)現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通過跨文化對比,進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增加外國文化知識,更好地向外傳播本國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譯者還要了解外語交際中常用的體態(tài)語,如手勢、表情等,恰當使用外語中不同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了解、區(qū)別外語中不同性別常用的名字和親昵的稱呼,了解使用語國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稱呼習俗,了解該國家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服飾和穿戴習俗;了解該國家的飲食習俗,對別人的贊揚、請求等作出恰當的反應,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贊揚、請求等意義。
二是要不斷提高導游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文化素質。旅游跨文化傳播主要體現在旅游接待過程中。完成這個過程主要依靠外語導游員。因此,沒有高素質的外語導游員,便沒有成功的旅游跨文化傳播。成功的旅游跨文化傳播要求外語導游員在講解服務上具備五個基本素質,即豐厚扎實的民族文化知識,精深嫻熟的外語能力,敏捷交融兩種文化的本領,常變常新的導游藝術,自尊自愛的愛國意識。這五個方面是外語導游員的素質鏈,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三是旅游策劃者要關注旅游者的消費需求與旅游心理需求,正確地了解和對待旅游者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從而有針對性地制訂有文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利用各種推銷宣傳手段外國旅游者。但跨文化的旅游經營不等于放棄我國的民族文化,許多外國旅游者正是受到我國文化異于其本民族的獨特性所吸引而來。若我們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找到民族文化與國際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點,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促進旅游目的地的國際化發(fā)展,必將進一步拓展我國旅游業(yè)在國際上的發(fā)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宣.中西文化差異地旅游跨文化佳績的影響[J].福建地理,2006,(2).
[2]高星海.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J].學習與探索,2004,(6).
[3]王俊霞.跨文化交際語中中西文化差異[J].學術交流,2007,(2).
[4]葉苗.旅游資料的語用翻譯[J].上海翻譯,2005,(2).
[5]胡世芳.中外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語言的運用[J].前沿,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