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古詩文已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邃,尤其以唐詩最為突出,達到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鼎盛階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是異彩紛層,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可供鑒賞的佳作。據(jù)《全唐詩》記載,現(xiàn)存的唐詩約有四萬九千首,比唐代以前一千七百多年詩歌總和的三倍還多。唐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詩體完善,可謂是博大精深,是詩歌史上的一座寶庫和豐碑。如何學習、欣賞唐詩,筆者在此談?wù)剮c看法,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從了解時代特征入手解讀名人名詩
唐詩完成了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造,古體詩的五古、七古、樂府歌行,近體詩的絕句和律詩,無不齊備,這些詩歌形式,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深遠的格律詩體。
唐詩流派眾多,高手如云,風格各異,百花競艷,星光燦爛,盡出其中。并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詩人,傳承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詩,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尤其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可謂是登峰造極,影響最大。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我們閱讀和欣賞唐代詩歌時,必須從語言入手。由于詩歌語言高度精煉而又含蓄,并且?guī)в性娙藦娏业母星?,欣賞時要仔細琢磨,反復思考。閱讀和欣賞唐詩,大致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步驟,來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首先,解讀詩歌原文細探深刻涵義。
讀詩,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詩的語言容量大而含義深,我們要深入了解,不能淺嘗輒止。如杜甫的《登高》詩的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個字中有八層意思: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經(jīng)常作客,二可悲;離家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悲涼的秋天,四可悲;重陽佳節(jié),沒有飲酒樂事,只是登臺,五可悲;孤零零一人獨自登臺,六可悲;帶著多種疾病登臺,七可悲;人生百年,而自己年過半百,潦倒終身,八可悲。我們只有掌握了兩句詩全部的內(nèi)涵,才能了解詩人杜甫“悲秋”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容。
其次,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情感。
詩是抒情的載體,沒有感情,就難稱為好詩。但詩中所抒發(fā)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它是用壓縮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而這種表達有時是很含蓄的,如張禎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表達了宮女哀怨、悲傷的感情。李白的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則表達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最后,反復吟誦后方能感受出詩歌語言的樂感美。
唐代的格律詩要求字數(shù)、句數(shù)固定,句式整齊,字平仄相間或相對,并要求押韻;律詩要求對仗,以上這些,使得詩歌音韻和諧,聲調(diào)鏗鏘。詩歌的停頓和抑揚頓挫,詩歌的節(jié)奏與音韻和諧構(gòu)成詩歌的音樂美,音樂美只有在吟誦時才能表現(xiàn)出來,如王之煥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吟誦起來音韻鏗鏘,旋律婉轉(zhuǎn),悅耳動聽,使人心曠神怡。
二、從詩歌的整體上把握藝術(shù)形象
閱讀和欣賞唐詩時,我們從語言入手后,就要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古人評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詩中的畫面,往往情景交融、人境合一,這就是藝術(shù)形象。如《商山早行》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形成了一幅畫,塑造了一個藝術(shù)形象:早上行人急于趕路,雞叫時就起來了,從茅屋出來,這時月亮還掛在天上,路上沒有行人,他從鋪上厚厚的霜的板橋上走過,留下了一串鮮明的足跡。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的詩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全詩營構(gòu)出一幅畫:日夜孤舟停泊岸邊,放眼望去,天地寥闊,江中月影流動如涌,烘托出大江東去的氣勢。四句詩塑造出江流雄渾、天地遼闊的藝術(shù)形象,可謂完美。唐代詩歌很注重寫景,景物具體生動,創(chuàng)造許多藝術(shù)形象。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微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等等,其詩中意境實在感人至深。
三、從作者生活環(huán)境的遐想中欣賞語言和藝術(shù)的想象之美
“詩言志”?!霸谛臑橹荆l(fā)言為詩”。詩歌是作者主觀思想情感的表達,不過有的詩是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的。如杜甫的《登高》一詩,詩人由登高所見的悲涼景象,聯(lián)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西南、客居異地的悲涼遭遇,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表現(xiàn)了作者不向封建統(tǒng)治者低頭,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詩歌既是作者主觀思想情感的表達,又是對客觀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它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如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刻畫了琵琶女這一藝術(shù)形象,描寫了自己遭貶謫后的不幸生活,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沉感慨,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因此,要把握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我們就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時代的特點和社會背景去仔細揣摩。
四、用先進教學手段營造學習情境
沒有先進的學習手段,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教學。對待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學生若僅靠從書本上的文字來理解、遐想詩中所描繪的情和景是行不通的。而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辦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學校面對一些素質(zhì)較低的學生,因此采用幻燈片、VCD、多媒課件等演示教學設(shè)備,重現(xiàn)歷史背景及風土人情,幫助學生理解觸發(fā)思維靈感,能更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唐詩的熱情和創(chuàng)新欲望。一張投影圖片,遠比書面文字更能體現(xià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及精神內(nèi)涵。古詩教學極需要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才能創(chuàng)造超越時空的課堂,營造出充滿視、聽、想立體學習的情境,讓后代們吸吮著數(shù)千年文明沉淀之精華。
總之,唐詩的閱讀與欣賞,實際上是一個從感受形象到審美判斷的過程,我們只有充分地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功能,披情入文,知人論世,才能真正感悟到唐詩給我們帶來的魅力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