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語言、技巧和情感是詩歌鑒賞命題者擬制題目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其分布基本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在新課改背景下,2009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的命題則相對“單純”,在基本遵照“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一考綱要求前提下,更側重情感審美考查。據統(tǒng)計,18份試題中,涉及情感審美的多達19題,而單純指向表達技巧的則寥寥無幾。可以說,情感審美是2009年高考詩歌鑒賞的主體。
1.局部情感審美
所謂局部情感審美,就是分析部分詩句所蘊含的情感,即抽取詩歌中部分詩句,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各地試題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設題:
(1)賞景析情
借景抒情是詩人不直接言明思想感情,而是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詩句往往是高考命題的切入熱點。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題:《江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借景抒情是古詩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手法,選題中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xiāng)之感。
再如:2009年高考重慶卷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況周頤《熏風詞話》)。選詩言情,正是通過一系列有形之物的描繪來抒發(fā)與表達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此曲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它沒有一處帶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現,如:“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边@幾句,寫白鳥綠水黃花紅葉,本應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但卻“無個人瞧”,好一個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飛自流,自開自落。但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嘆,一切俱在其中矣。
(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比較含蓄,有時理解難以到位,而針對直抒胸臆的詩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則相對簡單。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浙皭潱l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題是考查理解詩中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詞語,結合上下文,尤其是詩句“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很容易讀出作者慨嘆人們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jié)厚重的歷史內涵;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據此可以明確為“空惆悵”是慨嘆世人忙于節(jié)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jié)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則抒發(fā)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jié)的崇敬。
再如: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第12題:《軍城早秋》,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選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zhèn)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3)迂直并濟
在2009年高考試卷中,有些詩句的抒情方式相對復雜,同一聯中既含蓄又直白。這種題型看似復雜,但學生只要掌握了規(guī)律,就能準確解答。如2009年高考山東卷: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
這兩句是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增思家之情。詩人看到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則含蓄蘊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任務,更是詩歌藝術的重要使命。古人對這種傳情思維作過具體論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本褪钦f作者的情感,是由“象”感發(fā)的,而情感又是離不開“貌”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則又是情的升華了。高考命題者在考查時往往讓考生分析作者借某個特定的物象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復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統(tǒng)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這首詠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
2.整體情感審美
所謂整體情感審美,就是要結合全詩進行分析評價,從而理出作者借以抒發(fā)的感情,其難度比理解某個句子中作者的情感大??忌仨毴娴胤治霾牧希M可能多地解讀出其中的內涵。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
月
杜甫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此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整體把握,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xiāng)、遠離親人。對于自己的家鄉(xiāng)、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
此題要求考生要結合全詩分析,還要結合注釋中的背景資料來答題,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時,除了把握詩句的內容外,還要聯系作者生平經歷及時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再如2009年高考遼寧卷第9題:《晚泊岳陽》,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xiāng)之情,是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里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的。句句寫景,景景關情。
3.情感審美比較
高考對情感審美的考查,除了整體感知外,有時還比較詩中具體情感的異同。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jié)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對春逝態(tài)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詩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
解答此題要從區(qū)別點“理”、“情”入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fā)了季節(jié)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元詩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
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其形象塑造、語言特色,抑或它所運用的表達技巧,皆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其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才是其最大藝術價值之所在。所以,情感審美是詩歌鑒賞主體內容,當然也應該是高考詩歌鑒賞命題的主要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