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同志是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是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卓越領導人,也是杰出的宣傳家和報刊活動家。在其波瀾壯闊的革命的一生中,他始終以報刊為武器,宣傳革命,傳播真理,組織斗爭,指導工作,在中國共產黨新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周恩來的新聞活動是與其革命活動及黨務、政務活動不可分離的。可以說,他的革命活動及黨務和政務活動為其新聞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而其新聞活動又為其革命活動及黨務和政務活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周恩來在長期參與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和指導黨的新聞工作的實踐中,通過談話、指示、批文、著述等形式,對新聞工作發(fā)表了許多指導性意見,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聞觀點,形成了他豐富而具有自身特點的新聞思想。
周恩來早期和戰(zhàn)爭年代的新聞思想十分豐富,涉及到報紙的定義、報紙的品質與風格、報紙的性質與功能、報紙的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報紙工作的原則與要求、報紙宣傳的藝術與策略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周恩來的新聞思想涉及領域更加廣泛,既包括關于黨報性質、職能、作用等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基本問題;也包括關于新聞真實、客觀等新聞報道的基本原理;還有關于國際報道、對外報道的指導方針和工作原則。其中,關于對外宣傳方針和原則的論述,是其新聞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本文將專門就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后的新聞思想進行梳理和論述。概括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的新聞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觀點。
一、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聞機構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恩來多次強調,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聞機構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949年4月,他告誡新華社領導人:新華社是黨的通訊社(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是國家的通訊社),同時也是人民的通訊社。新華社的所有編輯、記者都要明確認識新華社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個根本性質。無論作報道或寫評論,都要記住新華社這個身份,要照顧各個方面,當前特別要照顧好你們不熟悉的,但在國內政治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你們的報道要充分體現(xiàn)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要充分尊重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①。
1962年12月,周恩來在聽取廣播事業(yè)局黨組匯報后說:廣播是黨的喉舌,實際上是實行專政的重要工具②。
1966年9月21日,周恩來在同紅衛(wèi)兵代表談話中,針對黑龍江的報紙、電臺一度被紅衛(wèi)兵組織接管的情況指出:報紙、新華社、電視臺、廣播是專政的宣傳工具,不容許任何團體去占領,只能掌握在黨的手里③。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周恩來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階級屬性和黨性,將之視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強調這些屬性,就是在本質上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聞事業(yè)相區(qū)別,強調其作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先進性和歷史進步性,突出其為人民服務,為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服務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這個認識,是周恩來其他新聞思想的基礎。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階段周恩來提出新聞媒體是“階級專政工具”,是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當時新聞媒體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職能還非常突出。另外也說明這一提法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思想,即認為新聞媒體具有作為階級專政工具(思想批判的武器)的職能和任務。當然如果將此作為新聞事業(yè)的根本性質那就不恰當了,而從1957年開始,受極“左”思潮的影響,我國新聞工作出現(xiàn)的問題也恰恰在于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出現(xiàn)了偏差和失誤。
二、黨的報刊要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
周恩來關于黨的報刊要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的思想,最早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指導重慶《新華日報》同國民黨進行斗爭時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后,這個思想繼續(xù)得到了體現(xiàn)。特別是在“左”傾思潮盛行和“文化大革命”的復雜情況下,周恩來指導新聞工作時,多次論述了黨的報刊要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的思想。
1960年3月24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贊同鄧小平對報刊把毛澤東思想宣傳庸俗化的批評。周恩來說,一個是對立起來了,還有一個庸俗起來了,什么都說成毛澤東思想④。
1966年11月9日,周恩來主持討論修改《人民日報》社論稿《再論抓革命、促生產》。周恩來反復強調,生產建設不能中斷停滯,他批駁了只強調“抓革命”而根本不講生產建設的論調。最后社論按周恩來的意見定稿、見報⑤。
三、新聞報道要尊重事實,堅持實事求是
周恩來強調新聞工作者必須經過實際調查研究,運用辯證觀點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多次提醒新聞工作者,要說真話,做實事。為了做到報道的準確真實,周恩來提出,報刊工作者在采訪活動中應做到以下六點:
一是不根據允諾,而看工作結果;
二是不根據紙上計劃,而看實際情形是否做了或是否敷衍;
三是不看形式,而看內容和實際是否正確地執(zhí)行或被曲解了;
四是不僅由上而下,還要由下而上地審查;
五是要有系統(tǒng)地經常地審查;
六是記者要自己親自參加調研,不可把道聽途說作為實有之事來報道。⑥
1950年,他為《新聞日報》元旦增刊題詞:為報道真實新聞而奮斗!
周恩來非常注重新聞細節(jié)的真實。1965年2月,新華社刊發(fā)聯(lián)合國休會消息時提到“聯(lián)合國部隊”,周恩來要新華社查清楚此事是否準確,并且指出,無產階級新聞同資產階級新聞的區(qū)別,就在于尊重事實,實事求是⑦。
周恩來認為,只有報道全面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1962年2月16日,周恩來在新華社一份情況反映的批示中提出“以后提供情況,一定要提供兩面的東西,不要只提一面。領導上要什么就是什么,不全面反映情況是不好的。”⑧
由于政治、思想和作風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的新聞報道曾出現(xiàn)過一些嚴重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總是進行嚴肅的批評和耐心的教育,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真實觀作進一步闡述。
1963年5月24日,周恩來對《人民日報》5月23日刊登的歡迎劉少奇主席和陳毅副總理回京的照片,提出批評,嚴肅指出,這張照片把一些人頭剪下來搬來搬去,任意移動位置,是弄虛作假,是“客里空”作風。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極“左”思潮的干擾,如實反映情況遇到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在1969年8月3日、6日,接見新華社總社和貴州分社記者時語重心長地指出:在聽取不同觀點的雙方意見的同時,還要聽聽第三者的意見;要如實地向中央反映情況,讓我們來判斷。反映情況時,對事實一定要核實清楚。我們這樣信任你們,你們一定要把事實告訴我們⑨。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在北京郊區(qū)十三陵游覽時,一位隨行的美國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一群孩子穿著花衣服在做游戲。此時雖是早春二月,但北風刺骨,寒意襲人,因此他懷疑這是不是故意排練出來的。后來周恩來查明了此事,特地找了個機會向客人表示歉意:“有人搞來一些孩子,想使十三陵顯得漂亮一些,這是制造假象。你們的記者向我們指出了這一點,我們已經批評了做這件事的人?!雹?/p>
從周恩來對幾次新聞弄虛作假現(xiàn)象的批評中可以看出,他強調新聞報道要遵循客觀事實,一定要在充分核實事實的基礎上加以報道。雖然這些要求是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提出來的,但是關于新聞要尊重客觀事實的要求和原則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四、新聞媒體應選擇而不能塑造典型
進行典型報道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黨一貫主張要在報紙、廣播、電視上表揚典型的好人好事,揭發(fā)典型的壞人壞事,以發(fā)揚正氣,壓倒邪氣。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yè)在80多年的實踐中,在典型報道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當然也有不少嚴重的教訓。其成敗、得失,關鍵在于典型是否真實,典型報道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堅持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選擇典型,而不是憑主觀愿望去塑造典型。
1958年9月,周恩來在審閱新聞紀錄片《祖國頌》時指出:“新聞紀錄片要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情況。這樣,對人民才能起宣傳教育作用。紀錄片要真實地反映時代的歷史的特色,不能脫離歷史,弄虛作假,不能用虛假的東西欺騙群眾。新聞片要真實、自然。”他強調:“新聞影片應該從生活中選擇典型的東西,而不能去塑造?!眥11}
周恩來強調新聞典型應該是選擇的而不是塑造的觀點,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的求實精神,它不僅適用于新聞紀錄片、新聞攝影,而且是整個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五、新聞媒體要注意刊登西方的消息和評論,使干部群眾“有所比較”,“辨別是非”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統(tǒng)一報道口徑,我們的報刊通常都采用新華社的稿件,不登美聯(lián)社、路透社等外國通訊社的消息,即使登載也只是登那些說我們好的,那些罵我們的或者說西方國家好的內容都被刪去。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要擴大交往,要與外界打交道,就需要全面了解全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信息。因此,不能僅靠一家或幾家通訊社提供新聞信息,而是要靠世界上眾多媒體之間相互交換新聞信息來印證事實、了解事實的真相和全貌。周恩來清醒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極力提倡在新聞報道中要注意新聞來源的多樣性。
周恩來特別強調《參考消息》要注意刊登正反兩方面的材料,特別是反面材料,注意新聞來源的多樣性。周恩來說,《參考消息》主要是正面的,也要選登反面材料,讓大家有所比較,否則不能起廣泛的教育作用。
他對新華社的負責人說,《參考消息》報喜不報憂,敵人罵我們的話還是要登一些的,不登一些罵我們的東西,群眾就不能知道多方面的情況,不要“怕”字當頭。{12}
周恩來在同外賓的談話中也多次提到:我們出了一張《參考消息》,發(fā)行幾百萬份,刊登外國通訊社的消息和外國報紙的言論,不更改一個字,也不加評論,使我們的干部和群眾增加國際知識,培養(yǎng)其判斷能力。就是說,不要讓外來的思想,或者是西方的輿論,使我們的干部和人民不知道。這樣,他們就不能辨別是非好壞了。
六、新聞宣傳要多用事實說話,把主觀傾向融于具體的事實敘述之中
新聞宣傳是政策性、策略性很強的工作,其目的是為了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這種爭取的方式不是靠理論灌輸和抽象宣傳,而是靠報道事實、提供信息來實現(xiàn)。據此,周恩來提出:“能激發(fā)人的并不是抽象宣傳,而是活生生的事實?!眥13}
周恩來主張新聞宣傳要多用事實說話,把主觀傾向融于具體的事實敘述之中。他明確要求新聞宣傳工作者“報道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改革的建設情況,尤其重在事實的描寫?!眥14}
新聞報道是選擇的藝術,報道什么與如何報道,都是新聞工作者主觀思考和選擇的結果,因此,新聞宣傳必須堅持客觀性與傾向性的統(tǒng)一,要杜絕不分青紅皂白的客觀主義,在客觀報道事實時,要以我為主,體現(xiàn)為我服務。
他告誡記者,不能看見一個什么現(xiàn)象,聽了一句什么話就照寫照錄,而應該有所選擇。1962年,他以我國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為例,說明如何報道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現(xiàn)在市場緊張,報道過多,也不好。能改進缺點的,能辦得到的,可以報道一下,有好處,能推動工作。如一時辦不到的,可以不報道,以免過高要求?!眥15}
七、新聞記者要對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做好調查研究
注重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工作路線。在我國,新聞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記者的任務是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就必須注重調查研究。周恩來正是從這一基本工作路線出發(fā),強調調查研究對于新聞工作的重要性。
周恩來要求新華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應放上二三個記者,做政治、經濟方面的調研和報道工作。他還提出要注意觀察動向,研究經濟問題,不能只注意政治。政治當然指導著經濟,但是經濟是政治的基礎,不研究經濟問題不行。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看制度,看政策。他囑咐新華社要好好研究香港的經濟、政治、文化情況,因為香港的情況反映世界的動態(tài)。{16}
關于調查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問題,周恩來在1965年7月10日曾指出:應該具有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尊重客觀事實,服從真理,把自己置于客觀地位,不要受任何框框的限制??紤]問題要一分為二,有了一個看法以后,也可以從反面去考慮。{17}
八、對外宣傳要服務外交大局,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既不喪失原則,又不強加于人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擔任國務院總理,主管外交工作,并長期兼任外交部長。在對外宣傳方面,他的指示最多,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新聞思想也最具特色。
周恩來認為,在對外宣傳上,我們的新聞工作要注意對象,要按對象發(fā)稿,對外宣傳不能把對國內的報道方式硬搬到對國外的報道上來,不管人家的需要,只管自己的需要;宣傳工作要有針對性,既不喪失原則,又要講求效果,不要亂宣傳。
1954年6月,周恩來對《人民日報》關于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訪問我國的報道不夠顯著而且太遲緩提出批評,他要求今后關于這類新聞以及日內瓦會議重要報道要密切配合外交斗爭?!眥18}
1957年5月25日,周恩來同部分外事記者談話時指出:記者寫的報道要合乎邏輯,對所看到的現(xiàn)象,應該有所選擇。作為記者遇事要保持冷靜頭腦,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而透徹地觀察和分析宣傳的時機是否適當,宣傳的分寸是否恰到好處,從而使外事報道更有利地服務于當前的政治斗爭。
他提出記者既不能縮手縮腳,也不能自以為是,既要大膽負責,獨立思考,又要多向別人請教,特別是遇到重要的政策性問題、外交問題,應向有關方面請示,這樣可以避免發(fā)生自己難以發(fā)現(xiàn)的錯誤。{19}
周恩來經常提醒新聞單位的同志,在對外宣傳中要重視小國,尊重外國朋友,反對大國沙文主義。1970年5月5日,他說:“在印度支那問題上不要喧賓奪主,今天《人民日報》二版標題:《周總理陪同西哈努克親王觀看〈紅色娘子軍〉》,不妥,應改為:《西哈努克親王在周總理陪同下觀看〈紅色娘子軍〉》?!辈⒅甘?,“明天報紙,柬埔寨民族團結政府成立的聲明,要放在上邊,我國承認的聲明放下邊。先是他們,后是我們?!眥20}
周恩來針對我國對外報道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指出,外事報道要多寫客人少寫主人的名字。新華社編發(fā)外國給我國的賀電時,導語中應該把外國人放在前面。原來外事消息中,常用我領導人“接見”某外賓。1970年6月18日見報的周恩來總理會見阮氏萍一稿,原來寫的也是“接見”,周總理說,“接見”這個詞太封建,提出改用“會見”。
九、新聞報道要準確、鮮明、生動,要讓群眾看得懂
周恩來常常鼓勵記者在文風上要不斷改進,要大膽創(chuàng)新。他對新聞報道中長期存在的寫法陳舊、詞匯貧乏、沒有創(chuàng)意的現(xiàn)象十分不滿,明確提出新聞報道在內容和文字上要具體生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報道嚴肅有余、活潑不足、模式化嚴重。周恩來對文風方面的問題非常關注,他在給記者改稿時說,你們寫的東西太一般化、公式化,缺乏創(chuàng)造性,被框框套住了。
1955年夏天,印度文化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前,周恩來批評我國的對外報道,除了一大堆名單和“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外,見不到一點現(xiàn)場活動的情節(jié)和任何變化。為了使工作有所變化,他具體指示中央新聞單位派記者隨團采訪,以便能寫些活潑、有生氣的報道。正是從那以后,我國的外事報道才開始大量減少名單,而把視野和筆觸放在現(xiàn)場情節(jié)與重要人物的言行上。
1971年6月,周恩來看完一篇關于羅馬尼亞共產黨代表團訪問我國受到歡迎的稿件后,叮囑記者:“要把孩子們的演出多寫上幾句,要生動些。還有長江大橋上的歡迎場面?!眥21}
周恩來對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問題也十分重視。1952年5月18日,周恩來囑咐秘書:今后不論寫新聞還是評論,都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語句,如“匪徒”、“血腥事件”、“滔天罪行”等等。要盡量用事實去說服人,闡述我方意見,揭露對方伎倆,以理取勝?;饸馓?,外國報紙和讀者很難接受。{22}
周恩來還提出新聞界要注意消息傳播的準確性。他認為,如果傳播不準確的或錯誤的消息,在全世界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周恩來還強調新聞要短,要生動,要引人入勝。1958年11月,周恩來同中共港澳工委秘書長祁峰談話,在談到辦報問題時指出,要站穩(wěn)愛國立場,堅持黨的方針,但要靈活,否則辦不好。可以采用一些外電,《大公報》《文匯報》如果都用新華社電稿,是很難與別的港報競爭的。報紙的副刊要有思想性。港聞版不僅要報道對敵斗爭的內容,還應當增加一些群眾生活內容,不要脫離中間群眾。{23}
十、新聞記者要干一行,學一行,精一行
1957年5月21日,周恩來在同新華社記者徐熊和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談話時指出:要當好記者,就要干一行、學一行、精一行。外事記者必須透徹通曉時勢;要采訪什么學什么,遇到復雜問題要經常與行家切磋琢磨;搞時事采訪也是做外交工作,要懂得外交工作的藝術,并且為外交工作做出貢獻。{24}
周恩來十分重視中國記者向外國記者學習的問題。1972年2月,周恩來同到訪的尼克松和基辛格會談,看到隨同他們到訪的有許多外國記者。周恩來在百忙之中要人轉告新華社,這次隨尼克松來中國訪問的有這么多記者,你們要看看從他們在這里的工作,有沒有什么可學的東西。{25}
周恩來對記者的素質要求很高,要求他們要做各個領域的“專家”,對報道的領域要在短時間里有透徹的了解,并能進行深刻地分析,把握住事實的本質,并通過通俗的語言向讀者傳遞出來。
十一、新聞報道要把握時機,爭取主動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是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因此,需要謹慎考慮新聞報道的時機問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要區(qū)分“新聞、舊聞、不聞”的問題。在這方面,周恩來對不從黨和國家利益大局出發(fā),只是片面地追求速度,搶發(fā)新聞的做法提出過嚴肅的批評。
1953年4月,針對新華社報道中蘇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隊員,到新疆勘探石油,造成國家機密泄露一事,周恩來提出此類新聞不應發(fā)表,新華社記者采訪建設新聞應該區(qū)分何者應該公開發(fā)表,何者不應該公開發(fā)表;采寫的新聞應由主管部門審閱把關。
1970年,周恩來約外交部、對外貿易部、對外聯(lián)絡部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廣播事業(yè)局、解放軍報社等單位負責人開會,談到對外宣傳報道問題時指出:目前,對國外報道的東西,我們搞不那么準,摸不到底的,就等一下,不必報道。當前,更重要的是把我們國內的事情搞好。{26}
從上面周恩來的一些指示中可以看出,他是把新聞發(fā)表時機問題放在政治的高度考慮的,應該報道哪些,應該在何時報道,都有政治上的考慮,不能將其視為簡單的業(yè)務問題。
十二、新聞宣傳要把握好“度”
周恩來十分重視新聞宣傳中“度”的把握問題,他強調關于成績的報道要注意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1953年4月,周恩來針對當時的新聞宣傳工作說:現(xiàn)在批評性稿件多一些了,這種現(xiàn)象是好的,但有的稿件事實不確實,有些盲目,文章“要重質不重量,并要經過當?shù)攸h委”,“采取合作態(tài)度,不要對立起來,記者不要濫用權威?!彼麖娬{,在公開宣傳中要注意不要夸張,過去我們有很多話說過了頭,“毛主席的原則是:做了一百件事,只說五十件,才不致自滿”。{27}
1970年8月7日,周恩來要求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報道,要注意留有余地,有了十分成績,只講五分就可以了,不要講十分。內部可以講實況,對外報道要收藏一些,要謙虛。{28}
以上事例涉及到了新聞報道中兩個“度”的問題,一個是在處理正面和負面報道的比例時,應該把握好度;一個是在報道宣傳成績時,應該注意把握分寸。
周恩來認為,正面報道還是應該占據報道的主要版面,但是批評性的稿件也是要有的,不過仍然要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如果批評性報道多了,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果。在對成績進行報道的時候,如果片面夸大,容易造成驕傲的心態(tài),導致自滿心理的膨脹,所以要有所保留,謙虛謹慎,才能鼓舞大家。
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周恩來的新聞思想是毛澤東新聞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新聞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周恩來的新聞思想,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的需要,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需要,同時也是紀念周恩來的最好方式。
注釋
①吳冷西著:《嚴師的教誨——回憶周總理片段》,《新華社回憶錄》二,新華出版社,1991年,第39頁—第40頁
②《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517頁
③《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66頁—第67頁
④《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296頁
⑤《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88頁
⑥胡正強著:《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⑦《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712頁
⑧《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457頁
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313頁
⑩胡正強:《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11}林楓著:《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 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學習周恩來的重要新聞論述》,國際周恩來研究會,http:www.zelyj.com/zlzx/yjpl/080.htm
{12}《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157頁
{13}胡正強:《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14}胡正強:《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15}《周恩來論文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118頁
{16}《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339頁
{1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743頁
{18}《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379頁
{19}《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46頁
{20}崔奇著:《憶周總理對人民日報國際宣傳的關懷和指導》,《人民日報回憶錄》,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第23頁—第24頁
{21}胡正強:《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22}胡正強:《周恩來:宣傳出去,爭取過來》,人民網,2004年4月23日,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 33136/2464581.html
{23}《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193頁
{24}《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44頁
{25}《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514頁
{26}《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385頁
{27}《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294頁
{28}《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1997年,第384頁
(鄭保衛(wèi)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中原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