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荊江分洪為基礎建造成的雄偉壯觀的三峽工程,是一項牽系著新中國幾代領導人的系統(tǒng)工程。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胸懷征服自然,戰(zhàn)勝洪水,造福人民的雄心壯志,認真仔細地規(guī)劃治理三峽工程的藍圖,為三峽工程大規(guī)模興建作了充分準備。如今,“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钡膲邀惥坝^已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兩代領導人;三峽工程
一、實地考察描繪三峽工程藍圖
荊江,地處長江三峽下游,上起湖北省枝城市,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城陵磯,全長377公里,漲水時,人在水下走,水在屋頂行,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故有“荊江不怕刀兵動,只怕南柯一夢中”的民謠,洪水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
毛澤東主席早在建國之初,就與周恩來總理醞釀荊江分洪工程的實施,并委任周恩來長期負責此項工作。1950年冬,毛澤東新自審閱并批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向中央報送的《荊江分洪工程計劃》。本著“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江湖兩利”原則,在荊江南岸藕池口安鄉(xiāng)以北,太平口虎渡河以東地區(qū),開辟921.34公里的分洪區(qū)。
1951年1月2日政務院(即后來的國務院)第67次會議上,周恩來指出:長江的沙市工程,在必要時,就要用大力修治,否則一旦決口,就會成為第二個淮河。針對湘鄂兩省對于荊江分工程的矛盾,周恩來于1952年2月20日主持召開兩省有關人員的會議解決這一矛盾。接著,周恩來布置荊江分洪工程可行性的調研工作。在調研的基礎上,政務院公布了《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1952年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參戰(zhàn)的軍工、民工共30萬人,熱火朝天地奮戰(zhàn)在工地上。24日,在沙市召開贈授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荊江分洪工程親筆題寫錦旗的大會。毛主席的題詞是:“為廣大人民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周恩來的題詞是:“要使江湖都對人民有利?!惫と松钍芄奈瑁娒駪?zhàn)斗熱情無比高漲。
1953年2月中旬,毛澤東主席乘“長江”艦視察長江,到達長江的中段武漢。毛主席派人把當時負責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林一山請來,詳細了解長江情況,林一山一一作了回答,并向毛主席展開一幅《長江流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規(guī)劃略圖》。毛主席仔細地看著地圖,在三峽處盯了很久,突然問:“先修那個水庫怎么樣?”林一山高興地回答:“我們很希望能修三峽大壩,但現(xiàn)在還不敢這樣想?!泵飨α耍衷敿毜卦儐柫巳龒{地區(qū)的情況。毛主席此次實地考察收獲頗多,信心倍增。至1953年4月2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完成。1954年的汛期,長江上游川江先后出現(xiàn)五次較大洪峰,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確保了荊江大堤和武漢市的安全。
1954年夏,長江特大洪水給人民生活財產造成慘痛損失。于是,三峽工程問題被提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議事日程上來。1954年底,毛澤東、周恩來在京漢線上的列車里聽取了林一山有關三峽工程技術問題和壩址勘查情況的匯報。1956年6月初,毛澤東在武漢暢游長江后。揮筆寫下豪邁詩篇《水調歌頭·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僅僅17個字,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長江規(guī)劃的壯麗藍圖,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了中華民族一定要修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念。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毛澤東的三峽建設思想更加成熟之際,這時,毛澤東在三峽工程政策的把握上更加準確與穩(wěn)妥,充分體現(xiàn)了毛澤東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客觀規(guī)律,尊重科學的精神。
毛澤東對三峽工程從三個方面進行調研:首先,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取長補短。1958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南寧召開以討論三峽問題為主的擴大會議,毛澤東專門聽取了林一山、李銳雙方不同的意見,提出“積極慎重,充分可靠”的方針。毛澤東親自審閱報告及三峽工程的主要圖紙。其次,毛澤東親自調查三峽工程的水文、地址、氣象、壩址選擇、水庫泥沙淤積等方面的技術問題。1958年武昌會議時,毛澤東專門聽取了三峽水庫壽命的匯報,強調三峽工程要長期使用,造福于子孫后代。最后,從國防安全考慮,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根據(jù)我們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多次提出三峽建設要從戰(zhàn)備出發(fā)。1958年3月,成都會議通過的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的規(guī)劃意見指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fā)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為了給三峽工程作實踐準備,毛澤東于1970年12月批準了興建宜昌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奠定基礎。
三、興建三峽工程的指導與實踐
毛澤東、周恩來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修建三峽工程的偉大理想。在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執(zhí)政中實現(xiàn)。
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后,大刀闊斧地撥亂反正,很抓經濟建設,在中共南寧、成都會議上明確表示,贊成興建三峽工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由于三峽工程的前景特優(yōu),必然成為考慮的目標。因此,盡管鄧小平已76歲高齡,仍要親自進行實地考察,以便深入研究與指導三峽工程的興建。
當船行至西陵峽三斗坪附近時,鄧小平一邊聽介紹,一邊觀察這個被人介紹過多次的神奇小島。12日下午3時,船行至正在緊張施工的葛洲壩,鄧小平走進葛洲壩工程電動模型室,有關人員向鄧小平匯報了工程進度和樞紐布置情況。鄧小平凝視著工程電動模型,認真地聽講解員講完之后,指示要加快建設速度。此次三峽考察,增添了他啟動三峽工程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在2號船閘下游閘首,當廉榮祿匯報大江截流后的情況時,鄧小平關切的問:“是今年底截流吧?”答:“這是我們的心愿!’,鄧小平笑著說:“好啊!這船閘好大啊!1920年我出川去法國留學,船行到中途壞了,只好改變行程,趕快走陸路線出川,交通真是很難啊!那時,人家法國已修了船閘,巴黎地下鐵路也通了?!蔽覀儜逼鹬弊?,加快建設速度。
鄧小平視察三峽后,在武漢召開了一個會議,專門研究三峽工程問題。1980年8月,國務院開會決定由國家科委,國家建委負責組織水利,電力等專家對三峽工程進行論證。鄧小平強調指出:搞建設也和搞改革一樣,要有闖勁,要立即抓緊修路等準備工作,國家建設項目能放在三峽地區(qū)的盡量放在三峽地區(qū)。必須搞骨干項目,不管怎么困難,也要下決心搞骨干項目。鄧小平深知建設三峽工程的重要性,故再三強調。
由于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論證三峽工程的步伐加緊加快了。1983年3月,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編制完成了《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1984年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會議。研究討論姚依林1983年召開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審查會議的情況。以后,國務院成立了以李鵬為首的三峽工程籌建小組。同時,在宜昌成立三峽省籌建組,三峽工程籌備工作正式鋪開。1986年3月31日,時任中央顧委主任的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先生,在談話中,傅向鄧小平詢問三峽工程問題,鄧小平十分慎重地告訴他:中國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人民,對于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到千秋萬代的大事,一定要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國務院成立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對三峽工程進行重新論證。
責任編輯 李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