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哼鳴練習是獲取鼻腔共鳴、頭腔共鳴及聲音高位安放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聲音概念的最好方法。本文介紹了什么是哼鳴,以及哼鳴練習的方法和手段,強調了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哼鳴;聲樂訓練;頭腔共鳴;藝術歌唱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270—02
學習歌唱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副既動聽又富有藝術表現(xiàn)的歌喉。實踐證明,要想實現(xiàn)這種追求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嗓音進行藝術訓練,其中“哼鳴”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訓練方法,它在聲樂學習中就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一、哼鳴的重要性
哼鳴也稱為“哼唱”, 它是用鼻腔發(fā)出“m”音來練習發(fā)聲的方法。斯科特說:“哼唱可以產生豐富的聲音共鳴,它是所有發(fā)聲的基礎,其他母音只不過是把這個子音(m)加以修飾而成?!焙芏嘟涷炟S富的歌唱演員在上臺演唱之前,先做十幾分鐘的“哼鳴”練習,演唱時即在“哼鳴音”的“位置”上打開喉嚨歌唱,頓時感到氣息通暢、聲音流利、共鳴良好,能收到立竿見影的訓練效果。我們知道,美聲唱法十分強調“頭腔共鳴” ,聲樂上將此稱之為“面罩共鳴”(mask)。通過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深切體會到哼鳴練習是獲取頭腔共鳴、豐富聲音共鳴色彩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正確理解聲音位置靠前的概念。過分明亮而“橫”的聲音,可從哼鳴練習中得到改善。在發(fā)聲訓練中教會學生運用“哼鳴”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綜合調整參與發(fā)聲的各個部位,使之達到較為理想的發(fā)聲狀態(tài),并促使學生在獲取正確發(fā)音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能夠較快地掌握發(fā)聲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聲樂學習的效率。菲力普在《歌唱的自由》一書中建議:“學習唱歌的人要盡可能多地練習哼唱”。由此可見,“哼鳴”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其它方法無法代替的。
二、哼鳴的練習方法
哼鳴練習可分為“閉口哼鳴”和“開口哼鳴”兩種方法。哼鳴時,首先要感覺到所有腔體已全部打開,然后用“哼—吸—嘆” 的辦法哼出高位置的聲音。既要感覺到頭部有振動,又必須排除喉頭用力的現(xiàn)象。發(fā)音必須要輕,應感覺到氣和聲好象是從鼻腔流出一樣。在聲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是閉口哼鳴的形式。這種哼鳴方法的掌握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簡單的閉口用鼻子哼,要掌握住它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自然的站立,目視前方,要求脖子與兩肩放松,平靜的用小腹吸氣。(2)嘴唇輕微閉攏,上下牙略分開,舌尖輕抵上門齒背,舌面平放靠近上腭,面部略帶微笑狀,上腭和頰骨稍微提起,同時找到打哈欠時的那種腔體狀態(tài)。(3)喉嚨要自然放松、打開,并保持良好地吸氣狀態(tài),喉結放在最低的位置上。(4)鼻翼張開使軟腭提起,下腭放松,用嘆氣的感覺作為發(fā)聲的動力,將聲音(m)自然哼唱出來。盡量把聲音位置掛在鼻咽處,用一種擤鼻涕的感覺來帶著哼。(5)聲音在咽腔和鼻腔同時產生共鳴,連同眉心處都有震動的感覺,盡量找到“暈呼呼”的感受。要在橫膈膜有力的支持上哼唱,全身要通暢,尤其是肩、胸部位要放松,向下嘆著唱。(6)我們常用鼻音聲母m來體會聲音在鼻腔頂端震動的感覺,練習時采用由高到低的下行音階來練效果較為理想。這樣可以使鼻道和鼻咽腔活躍,讓發(fā)聲共鳴通道與鼻腔連接起來,從而強調了發(fā)聲器官和共鳴腔體的協(xié)調配合。
需要提醒的是,在輕輕閉上上下唇哼鳴時,上下唇不應感到有發(fā)麻的感覺。如有發(fā)麻的感覺,就證明口腔內仍然有共鳴,聲音沒有完全順著“后通道”吸、嘆下去。
有了閉口哼鳴的基礎后,可練習開口哼鳴,即放松地打開牙關,發(fā)子音“n”的練習,要求聲音共振的位置要盡可能靠近閉口哼鳴的感覺位置上。開口哼鳴練習最容易出現(xiàn)撐喉頭和牙關緊等現(xiàn)象,一般要求面帶微笑哼 “n”而不要發(fā)成了“a” ??谇淮蜷_的程度要適當,頭部的鼻竇、喋竇、額竇都從里面撐開,鼻根或眉心有一種向里“繃”的感覺。舌頭輕輕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鳴狀態(tài),讓聲音通過鼻腔擴散到額竇、鼻甲骨等處,感覺用力的不是嘴而是鼻子上部,這樣才能正確地發(fā)出一個圓潤的、半哼半唱的 “n”。 用順著上腭往里吸氣的感覺,把聲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聲音明顯感覺到明亮、輕松、通暢。用這種感覺可以穩(wěn)定喉結,避免撐喉頭,以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獲得富有光澤而又明亮的聲音。不管是閉口哼鳴還是開口哼鳴,哼唱時要感到喉部發(fā)聲器官幾乎沒有用力,而僅僅是肺部發(fā)出的氣息在鼻腔上部鳴響。
另外,在進行哼鳴練習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往往會進入誤區(qū)。比如閉上嘴哼鳴時, 口腔打開過于大產生一種口腔音; 張開嘴哼鳴時, 使勁拉下巴造成下巴僵硬、聲音不集中等,這些都是錯誤的。哼鳴時, 嘴巴無論是輕輕打開, 還是輕輕閉上或是嘴巴做咀嚼的動作, 對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色、暢通與穩(wěn)定都應該是無影響的。歌者在下面練哼鳴時可采用邊哼邊用嘴巴咀嚼這種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哼鳴是否正確。
一旦我們掌握了哼鳴練習的方法以后,音域會很快得以擴展,同時可以把哼鳴效果與藝術歌唱緊密配合形成一體,在歌唱時只需把嘴唇張開,保持里面的腔體狀態(tài)不變,即可發(fā)出一種美妙、動聽,又具有金屬般明亮光澤和穿透力的聲音,這也是我們歌者所追求的歌唱狀態(tài)和歌唱技巧。所以,莫威在《聲樂文化的哲學》中認為,“正確的哼鳴是最有價值的練習,它引導到正確的發(fā)聲?!?/p>
三、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基礎作用
阿克登說:“哼鳴是初步練習的一種最好的方法”。許多學生(特別是初學者) ,在歌唱時,由于不具備很好地協(xié)調各發(fā)聲腔體的能力,如果開始訓練時讓他(她)做開口發(fā)聲練習,他往往是顧此失彼。比如,要求他放下喉頭的同時,打開喉咽腔,提起軟腭,保持住氣息的支持力,他往往是喉頭放下了,但軟腭又抬不起來了,要求他打開喉咽腔,氣息又保持不住等等,因而很容易導致捏喉,擠壓喉嚨的現(xiàn)象。這種違背人體發(fā)聲機能的狀態(tài),最終使聲音比較擠,喉嚨比較緊,出現(xiàn)一種暗澀、不開放的聲音?!昂啉Q”練習,能使整個歌唱器官處于一種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當我們在作哼鳴練習時, 笑肌微提, 上下腭都有上提、下放的感覺, 雙唇和上齒自然似閉非閉, 舌頭平放, 軟腭輕輕上提, 基音在口咽腔與鼻腔同時產生共鳴, 連同眉心額頭處都有振動的感覺,這種輕柔和諧的振動過程就是哼鳴練習時的基本狀態(tài)。因為當學生哼唱時,下巴、嘴、舌頭、口腔的大小等因素都不會干擾他們,可以集中體會位置、氣息和狀態(tài), 盡快的找到和掌握歌唱中各個發(fā)聲器官的運作能力。當學生的喉部肌肉放松了,打開喉嚨的狀態(tài)建立了,就可用哼鳴的感覺帶起聲音,即用哼鳴轉唱母音, 這樣既能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又可以使你用少量的力氣唱出有穿透力的歌聲。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哼鳴練習,不但能節(jié)省時間,較快地掌握控制、調動各個發(fā)聲器官的運作能力,還可避免不良發(fā)聲習慣的產生,它又是一種最容易獲得正確混合共鳴的練習方法。
四、哼鳴與藝術性歌唱
掌握哼鳴的方法和技巧還可以為演唱歌曲內容而服務。在不少聲樂作品中都要求我們用哼鳴的方法和技巧來處理,以期達到詞曲作者希望的某種效果。例如,東北民歌《搖籃曲》,旋律起伏自如,表現(xiàn)了母親時而歌唱、時而吟誦的情景。結束句非常恰當?shù)倪\用了哼鳴,音樂顯得細膩而柔美,更襯托出母親對寶貝的無限愛憐之情。又如作曲家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曲尾的襯腔,就要求用哼鳴的方法來處理,并且聲音要逐漸延長直至慢慢消失,更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深情。除此之外,在一些合唱作品中也經常運用到哼鳴的方法,如《祖國頌》、《過雪山草地》、《我和我的祖國》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景和心態(tài)或是營造某種藝術氛圍和特定效果的。因此,我們在掌握了哼鳴技巧的同時更應去感受其在藝術歌唱中的特殊的表現(xiàn)力。
綜上所述,哼鳴是聲樂學習中的一項較重要的內容,是尋找“聲音正確的安置部位” 并以此來獲得良好歌聲共鳴的一種特殊的練聲方法。為了使歌唱技巧更加完美多樣化,有必要通過正確的訓練途徑掌握哼鳴的方法和手段,使我們的歌唱發(fā)聲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3.
[2]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3]孔令華.聲樂入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4]鄒長海.音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王麗娜.哼鳴——快速啟開聲樂之門的金鑰匙[J].中國音樂,2001,(2).
[6]王愛琴.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音樂,1997,(4).
The probing of Heng-ming and Artistic singing
HAN Hui,LIU Lei
(Yan’an University Lu-Xun Artistic College,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e of Heng-ming is one of efficient way to obtain the resonance of nose, head and high peak and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guide students training.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e methodology of Heng-ming and emphasis its basic function.
Key words: heng-ming; training of vocal music; resonance of head; artistic singing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