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認知語法的角度看,英語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不僅是句子結構的不同,更是人們從不同認知角度對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象的認識。
關鍵詞:主動態(tài); 被動態(tài); 認知語法;識解;角色調配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243—04
章振邦的《新編英語語法教程》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用得較多的教材。該書對英語的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有以下的描述:
語態(tài)(Voice),簡稱“態(tài)”,是個語法范疇,它表示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主動或被動關系的動詞形式。英語動詞有兩種語態(tài):主動態(tài)(Active Voice)和被動態(tài)(Passive Voice)。當主語是施動者時,隨后的動詞用主動態(tài),當主語是受動者時,隨后的動詞便用被動態(tài)。英語動詞的主動態(tài)是沒有語法標記的,而被動態(tài)則是有標記的,通常是由助動詞be的一定形式加及物動詞的-ed分詞構成,即be型被動態(tài)。(BE-passive)例:
(1)Millions of people play base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2)Baseball is play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3)The Dodgers beat the Yankees.
(4)The Yankees were beaten by the Dodgers.
由主動態(tài)動詞作謂語動詞的句子叫做主動句(Active Sentence),如上面的(1)、(3)句;而以被動態(tài)動詞詞組作謂語動詞的句子便叫做被動句 (Passive Sentence),如上面的(2)、(4)兩句。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屬于詞法問題,而主動句和被動句則屬于語法問題[1]。
轉換生成語法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人喬姆斯基認為主動句和被動句是由相同的深層結構轉換而來的不同的表層結構,認為語態(tài)的轉換僅僅涉及語句結構的變化和言語風格的變異。
而傳統(tǒng)的語法學家也認為主動句和被動句只是句子形式的不同,在語義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但是隨著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言學和認知語法學的發(fā)展,以Langacker為主要代表的認知語法學指出了傳統(tǒng)的語法學的不足,用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揭示主動句和被動句不僅在句型上有不同,其語義上也有不同。
一、認知語法的意義概念概述
Langacker[ 2 ]認為,語法的認知觀(即認知語法理論)必須建立在語義之上,也就是必須從認知的角度解釋概念的意義。意義是概念化的結果,而概念化則指的是心理經歷的任何一個方面,包括對于物質的、語言的、社會的及文化的等經歷的理解。語言意義都是開放式的(open-ended),在范圍上是百科全書式的;意義要依賴語境及對世界的百科知識來理解。因此,語言的意義不是自足的或界限分明的成分。意義建立在概念化之上,建立在我們的世界知識之上,語言知識和世界知識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意義包括語義內容 (semantic content)及人對該語義內容的識解(construal),而識解的方式有不同的維度。語義內容就是由不同的認知域提供的。作為認知的主體,人們可以強調不同的認知域,其結果是同樣的客觀事實,會有不同的語義表達。一個語言表達通常會激發(fā)多個認知域,稱為綜合矩陣(complex matrix)。語言表達在其激發(fā)的每個認知域中都擔任某種角色。綜合矩陣中的認知域不需要被解構或清楚地界定,它們對于理解表達式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語言表達的意義就依賴這些認知域,這是認知域構成意義的基礎,但是它們本身卻不是語言表達的意義。因此意義是內容和識解作用的結果(Meaning is a function of both the content and the construal)[2]。
二、語法的象征性
Langacker[2]認為語法具有象征性(Symbolic),結構式(constructions)是語法描述的主要對象。認知語法通過圖式來表征語法的模式。語法的象征性表示語法是音義的匹配。而詞匯、詞法、句法構成一個連續(xù)體,三者沒有清晰的界限。語法就是象征性的組合,稱為復合象征結構(Composite Symbolic Structure),而象征結構(Symbolic Structure)是指形式與意義的匹配,由語言單位與語義單位構成兩極,詞素、詞和句法構成了象征系統(tǒng)的連續(xù)體,而語言實現(xiàn)了語法與詞匯的統(tǒng)一及語音結構與語義結構象征關系的簡化。
三、識解及其維度[ 3 ]
長期以來,語言學中有一個傳統(tǒng)觀點,認為語言的作用就是把外部世界的成分映射到語言形式上。根據(jù)這種觀點,情景可以分解為許多成分,每個成分都可以與語言的某個成分對應,因此從外部世界向語言的映射是直接的。大體上講,情景的成分向語言的映射涉及一對一的編碼,而這一過程是由語法的形式規(guī)則來支配的。相反,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語言與情景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映射。一個特殊的情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識解”,并且編碼情景的方式構成了不同的概念化。
例如:
(5) Peter gave the book to Mary.
(6)Peter gave Mary the book.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是相同的意義,即句法結構的不同在語義上沒有對應物。這種觀點的反映之一就是轉換生成語法所認為的:這兩個句子是由相同的深層結構派生而來的,其不同僅僅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本質上的。但是,許多證據(jù)表明,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其中的一個證據(jù)就是,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其中的一個結構是自然的。例如,雖然像John gave the fence a new coat of paint這樣的句子不太明顯,但如果說John gave a new coat of paint to the fence這樣的句子,就顯得很奇怪[4∶14]。同樣, He brought the wine to the table這個句子沒有問題,但句子He brought the table the wine就顯得很奇怪。這些差別表明, (5)(6)中的句式涉及對同一情景進行不同的識解方式,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只有其中的一種方式是適當?shù)幕蜃匀坏摹?/p>
識解有不同的維度,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Langacker[2]認為識解的維度有: 選擇( selection) 、詳細程度( level of specificity) 、圖形—背景( figure-ground) 、視角( perspective) 、突顯( prominence) 、指示( deixis) 、主觀性與客觀性(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心理掃描(mental scanning) 、實體與相互聯(lián)系( entity/interconnection) 、指向(profiling)等; Talmy提到的識解維度有:結構圖式化( structuralschematization) 、注意的發(fā)展(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注意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 和語力( force dynamics) 。Croft Cruse[5∶46]把識解的維度分為四大類,每一類下包含一些小類: 1)注意/凸出—A.選擇(包括轉喻),B.等級調節(jié)(抽象化) , C.圖式化,D.結果掃描/序列掃描,E.指向; 2)判斷/比較—A. 圖形—背景,B.隱喻,C.范疇化;3)處所/視角—A.視點(視點和方所) ,B.指示,C.共同背景和移情,D.主觀化/客觀化;4)組織/完形—A.實體/相互聯(lián)系, B.結構圖式化(有界,分布等);C.語力(動力、阻力等) 。
1.詳細程度。情景描寫的詳細程度(或稱具體程度)是指說話人可以用不同的細節(jié)對同一情景進行描寫。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個物體描寫為是“紅色的”,或者更詳細些“鮮紅色的”或“粉紅色的”;或者是更不具體,只說成是“有色的”。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在“跑步”,或者更精確地描寫他的行為,他在“緩慢而平穩(wěn)地前進”,或者是他在“快速奔跑”。詳細程度的不同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邏輯特征。例如,在適當?shù)恼Z境中,單向蘊涵(我們用符號→表示)就是一個主要的邏輯特征:
(7)a. It’s a dog. → b. It’s an animal.
(8)a. It’s not an animal. → b. It’s not a dog.
這里的a句蘊涵b句,但b句不能蘊涵a句。我們也可以注意到, dogs and other animals這樣的表達式是正常的,但animals and other dogs就有問題,難以接受。從這些實例可以看出, dog這個詞比animal這個詞更具體、更詳細。換言之, animal比dog 更概括、更一般。同理, woman, scarlet,slap分別比person, red, hit更具體、更詳細。這些例子表明,更概括、更一般的詞所指示的空間范圍比更具體、更詳細的詞所指示的空間范圍大。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語言的這種差別就像是從不同的距離觀看事物一樣:距離越小,事物就看得越具體、越詳細;距離越大,事物就看得越不清楚、越不詳細。當然,在對情景的語言識解中,有時,情景的許多方面被忽略了,這是因為我們只會把焦點放在引起我們注意的那些部分上。
2.視角。Langacker[2]認為,視角主要包括視點和焦點。視角這一概念是認知語言學家強調觀察者在情景中的重要作用的反映:尤其是觀察者的視點以及所注意的焦點成分的選擇。例如,我可以把同一個人叫做是“張三的妻子”、“李四的女兒”、“小張的媽媽”。在每一個情景中,我都是通過與所叫的人具有顯著關系的另一個人來指稱的。這個例子也表明“范疇”的選擇(“妻子”、 “女兒”、“媽媽”) ,即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說話人所采取的視角。視點是說話人在表達情景時所采用的“心理路線”(mental route) 。我們可以用英語介詞around的兩種解釋來說明一個容器的內部視點與外部視點之間選擇的區(qū)別。
(9)The children ran around the house.這里的房子相當于一個容器,如果我們選擇房子的外部視點,那么這個句子所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景:孩子的運動是在房子的外部;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一個內部視點,那么,孩子就是在房子的內部運動的。又如:
(10)a. The roof slopes steeply upward.
b. The roof slopes steeply downward.
(11)a. The hill rises gently from the bank of the river.
b. The hill falls gently to the bank of the river.
這里的a, b句所描寫的是同義現(xiàn)象,表達相同的命題內容,但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視點。在a句中,說話人觀察情景時似乎是從下到上的,而在b句中,卻是從上到下的。此外,這些句中的運動都是抽象運動,是說話人心中的主觀運動。焦點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突出地表現(xiàn)在“圖形/背景”或“射體/界標”( trajector / landmark)這一認知結構中。在運動事件中,相對于靜止的環(huán)境來說,運動的實體傾向于作為圖形。把焦點集中在一個情景中的圖形還是背景上,這一選擇可以在詞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英語中動詞emanate和emit之間的選擇:
(12)a. The light emanated from the beacon.
b. The beacon emitted light.
動詞emanate需要圖形作主語,而emit需要背景作主語。因此,選擇a句,說明焦點是在圖形上,而選擇后者,焦點則是在背景上?!皥D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在空間關系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the picture above the sofa和the sofa below the picture的真值條件相等,但它們之間存在差別: 前者是參照沙發(fā)(背景)確定圖畫(圖形)的方位,而后者所表達的關系正好相反?!皥D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也體現(xiàn)在時間事件結構里,例如:
(13)a. He dreamt while he slept.
b He slept while he dreamt.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時間事件”結構中圖形與背景的認知原則: A. 較大的、在時間上可包容的事件作為背景(通常出現(xiàn)在從句里) ; B. 較小的、在時間上被包容的事件作為圖形(通常出現(xiàn)在主句里) 。有時,焦點的選擇不但涉及單個動詞,還涉及同一動詞的論元結構。論元結構是指詞項及其所屬的子語類所構成的介于詞匯語義及句法之間的一種結構關系。人們討論得最多的是作謂語的動詞與論元之間的結構關系。例如:
(14)a. The bees swarmed in the field.
b. The field swarmed with bees.
(15) a. The ice glistened in the moonlight.
b. The moonlight glistened on the ice.
3.指向。指向是一種突顯方式,是突顯某一情景中的某個或某些成分。在指向關系(profiled relationship)中,射體和界標分別為首要跟次要的焦點(focus)或稱核心參與者(focal participants)。在指向關系中,射體與界標分別被描述為主要和次要的焦點凸顯(focal prominence),這種凸顯的不對稱有一個暫時的維度,作為連續(xù)的焦點,在一個參照點鏈(reference point chain)中,射體和界標被分別看作是參照點。
在通常情況下,名詞指向物體,動詞指向過程,形容詞、副詞或介詞指向一個非過程化的關系。而主語通常是名詞表達,說明射體;賓語通常也由名詞表達,說明界標。英語中的及物動詞結構圖式是這樣的:
ConstructionalSchema[2]
4.心理掃描。心理掃描也是一種認知過程,是說話人為了描寫事件而采用的一種構建情景的方式。Langacker[6:248]區(qū)分了兩種掃描:序列掃描( sequential scanning) 和概括掃描( summary scanning) 。它們是說話人識解一個情景所使用的不同方式。序列掃描就是把一個過程看成是事件成分的一個序列;概括掃描就是把一個過程看成是一個完整的單位,其中所有事件成分被看成是一個整合的整體。它們之間的差別體現(xiàn)在語法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說話人在描寫一個事件時是決定用名詞還是用動詞。例如,某人進入一個房間,我們既可以根據(jù)序列掃描的方式用動詞進行描寫,也可以根據(jù)概括掃描的方式用名詞進行描寫:
(16) a. Peter entered the room.
b. Peter’s entrance into the room
同理,我們可以用這兩種不同的掃描方式描寫某人掉下懸崖這一情景:
(17) a. Wheeler fell of the cliff.
b. Wheeler’s fall from the cliff
由此可見,序列掃描就好像是觀看一個運動圖像序列,而概括掃描就好像是觀看一幅靜止的照片。動詞在此所指向的是一個過程,而名詞所指向的是一件東西或事物。這兩種掃描的差別也體現(xiàn)在英語的ing形式和不定式中。例如,同一個事件,我們既可以根據(jù)序列掃描的方式用ing形式進行描寫,也可以根據(jù)概括掃描的方式用不定式形式進行描寫:
(18) a. I saw him beating his wife.
b. I saw him beat his wife.
四、角色調配
角色調配( alignment)指的是語言成分和概念成分的組合和搭配。角色調配表示概念化的主體(conceptualizer)對某客觀場景進行概念化是選擇哪些參與者,放棄哪些,突出哪些等等,而使這些參與角色相互匹配。不同的角色調配方式決定了句子是主動語態(tài)還是被動語態(tài)。(Langacker[2]: It is the lining up of linguistic elements(e.g. trajector)with conceptual elements (e.g. agent, patient or setting) in formulating a sentence to express the conception (i.e. in“coding”) . Different alignments (pairing/mapping) can be chosen for the same conceptual element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grammatical structures .(e.g. active, passive, setting-subject contruction)
在英語的,正常的角色調配(canonical alignment)是選擇實施者(agent)作為射體,而把受事者(patient)作為界標。但是由于要凸顯的東西不同,英語可有不同的選擇方式。(1)可選擇被動語態(tài);(2)可選擇用詳細程度(specificity);(3)可選擇用非人稱用法。
Shibatani[7]在1985年曾經說過被動結構的基本作用是使施事者不處于聚焦中心(spotlight),不成為焦點凸顯。而把受事者調配為焦點凸顯。但是被動語態(tài)的主要作用還是使施事者不成為焦點凸顯。因為在正常的角色調配是選擇施事者(agent)作為射體,也就是主要的焦點凸顯。而把受事者(patient)作為界標,作為次要的焦點凸顯。
在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主要成分是過去分詞-ed或-n分詞詞素。如:
(19)a. Someone stole my e-bike last night.
b. My e-bike was stolen last night.
c. My e-bike stolen last night.
在這里過去分詞本身就有使受事者焦點凸顯的作用,或者說在英語中過去分詞詞素就有重新進行角色調配的作用。其實語態(tài)的選擇是對射體地位的不同處置。
例如:(20)Soldiers destroyed the village.在此句中,指向關系更凸顯的是施事者(Soldiers), 而如果我們把指向關系凸顯的是受事者(village),則句子就變成了被動語態(tài)。
(21) The village was destroyed by soldiers.再看下面句子:
(22) The refugees have seen some traumatic events.
(23) The refugees have witnessed some traumatic events.
在這些句子中,這是英語句型的正常角色調配,目擊者(perceiver or viewer)成為射體,而事件成為界標。
Canonical Alignment[ 2 ]
在句子中,有兩個參與者(participants), refugees和events,因此我們可以把句子變?yōu)楸粍诱Z態(tài)。
(24)Some traumatic events .have been seen (or witnessed) by the refugees.
我們接著看下面句子:
(25)This country has seen some traumatic events.或
(26)The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some traumatic events.
在這些句子中,我們進行語言編碼(encoding)時,有點不符合正常的角色調配,因為我們沒有像通常情況下凸顯目擊者,相反我們把射體放在場景上(global setting),也就是說事件的發(fā)生地。我們對視角框架(viewing framework)進行重新角色調配。把射體分別放在空間場景(this country)和時間場景(last decade)上。在這兩個句子中,正常的指向關系變化了,正常的指向關系是看東西或看事件(see, witness)應是人發(fā)出的,所以正常的指向關系是人作為射體,事件作為界標。而在這里由于指向關系的變化,我們把場景作為射體,場景是所有事件發(fā)生的地方。而射體是主要的焦點凸顯,主要的參與者,因此句子的主要指向關系變成了場景和場景中所發(fā)生的事件,句子不再強調相互作用,而是主要強調包含關系,也就是在場景中有所目擊的事件發(fā)生。但是不再凸顯目擊者,句子中沒有暗含任何目擊者。句子的要點是任何在場景中的人都會看到或目擊這些事件,這里的目擊者是一般的目擊者(generalized viewer),在場景中的任何人。那么能否把上面句子變成被動語態(tài)呢?
(27) ※Some traumatic events. have been seen by the country.
(28) ※Some traumatic events. have been witnessed by last decade.顯然句子不能這樣變。為什么?因為被動結構涉及兩個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但是當指向關系不是指向兩個參與者,而是指向一個參與者,一個場景時,參與者與場景不能互動,因此這些句子不能變?yōu)楸粍诱Z態(tài)。
Shifted Alignment[2]
同樣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句子:(29) It’s raining big drops.
通常我們把rain看作不及物動詞,但在這里rain帶了賓語big drops。我們能把這句改為被動語態(tài)嗎?
(30) ※Big drops are being rained by it.
我們不能這樣改,為什么?其實這里的it就像前面兩句中的場景,也就是說它沒有指出具體的體驗者(experiencer),具體誰看見下大雨,而是指一般的人(generalized experiencer ),在場景中的任何人,都會看到下大雨,it在這里指的是場景。因此句中的rain看起來是及物動詞,但是該句也不能變?yōu)楸粍诱Z態(tài),因為一個是場景,另一個是參與者。而場景與參與者是不能互動的。
下面還有兩個例子:
(31) The thief drowned the old man. (32) The old man drowned himself.
兩句中都是同樣的drown,及物動詞,我們可以把第一句變?yōu)楸粍诱Z態(tài)。(33) The old man was drowned by the thief.但第二句不能變?yōu)楸粍诱Z態(tài):(34)※Himself was drowned by the old man.因為第二句也只有一個參與者,不是兩個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我們經常把下面兩句看成是意義相同的:(33)She mailed a package to her daughter.(34)She mailed her daughter a package.但是從認知的角度看意義是不同的。在句(33)中a package是界標,而在句(34)中her daughter是界標,而句子中的界標是次要的焦點凸顯,因此這兩句的焦點凸顯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在主動語態(tài)時不大看得出來,如果我們把它們變?yōu)楸粍诱Z態(tài),區(qū)別就顯而易見了。(35) A package was mailed to her daughter by her.(36) Her daughter was mailed a package by her. 這樣“A package” 和 “Her daughter”分別變成了射體,可以看出兩句所著重的地方明顯不同,一個凸顯包裹(package),一個凸顯女兒(daughter)。
因此,從認知語法的角度看,英語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不僅是句子結構的不同,更是人們從不同認知角度對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象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Langacker, R. W.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 by Ronald Langacke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文旭.語義、認知與識解[J].外語學刊,2007,(6).
[4]Langacker, R. 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 ]. Berlin: Mouton, 1990.
[5] Croft, W. Cruse,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6]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Shibatani, Masayoshi.1985. ‘Passive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s: A Prototype Analysis.’ Language 61.821-848.
The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s in English
HUANG Jian-p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Quzhou College,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Cognitive Grammar, ac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differ from passive constructions not only in the sentence constructions, but also in how people realize the world from different cognitive perspectives.
Key words: active voice; passive voice; Cognitive Grammar; construal; alignment(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