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大量調查數據,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對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的表現、成因做出描述、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237—02
引言
據中國扶貧基金會公布的數字,目前全國的普通高校中,貧困學生有460萬人左右,約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20%。這個數據的統(tǒng)計是各校根據申請者的情況大致統(tǒng)計出來的,而一些貧困生因各種原因,往往不會提出申請。因此,實際的數字應該高一些。應該說隨著近幾年高校貧困生數量的增加,各個高校已經把如何保證貧困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成長為全面健康的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筆者注意到,許多機構、各個高校公布的數據,發(fā)布的政策大多忽略了對貧困女大學生群體的特別注意,對貧困女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的社會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和建議。
一、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表現
1.嚴重缺乏自信、抗挫折能力差。某些貧困女大學生認為自己遭遇到社會的性別與經濟的雙重歧視,與周圍環(huán)境相比較而產生自卑感,一旦有了挫折就感受到非常大的打擊,意志消沉,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棄。
2.性格孤僻、人際關系差。這類貧困女大學生自我封閉性強,心理上的緊張敏感導致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焦慮煩躁,情緒化嚴重,人際關系欠佳,很多人往往孤僻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性格相近的小群體中。
3.自我發(fā)展受控,個性嚴重缺失。貧困女大學生試圖以優(yōu)異的成績爭取獲得獎學金解困或者打工掙錢維持生計等等,這些幾乎全部占據了貧困女大學生自身成長的空間,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豐富興趣愛好,扼殺了自己個性的發(fā)展。
4.精神空虛、容易墮落消沉。主要表現在一些貧困女大學生學習缺乏進取心,無競爭意識,上課注意力分散,思維滯緩,并長期陷入情緒沮喪,對什么事都沒興趣,精神空虛,容易墮落消沉,個別人還走上賣淫犯罪道路。
二、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的社會成因分析
1.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盡管對于每一個大學生來說,步入大學都意味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都必須為適應環(huán)境而進行自我調整。但對于貧困女大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貧困女大學生而言,這個調整卻有更大的挑戰(zhàn)。貧困農村女大學生原有生活環(huán)境社會結構比較簡單、貧富差距不大,以往的社會認知可能比較狹隘。而新的城市環(huán)境充滿紛繁蕪雜的社會內容和形態(tài)各異的社會群體,這既為貧困女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認知空間和渠道,也對認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較之其他大學生群體,貧困女大學生所感受到的新環(huán)境與舊環(huán)境之間的落差更為巨大,所需要學習掌握的能力也更為寬泛,她們認知調整的過程往往更加復雜甚至漫長,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認知偏差,就會影響到她們成年早期的人格發(fā)展,可能出現偏執(zhí)的人格。
2.社會評價標準的變化。眾所周知,在目前教育體制中對一個中學生的評價的主要依據的是其學習成績。無論是城市貧困女大學生還是農村貧困女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從而贏得同學的羨慕和老師的喜愛,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和自我滿足。然而步入大學后,進入同一個專業(yè)的學生在成績水平上往往相差無幾,貧困女大學生的成績也就相應地失去了明顯的優(yōu)勢。而且大學學習不同于中學的教育模式,它更強調綜合學習素質,例如,英語口語的流利、計算機的熟練使用、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等。貧困女大學生很可能因為過去教學條件差而缺少這些方面的學習積累,因而不容易達到大學教學要求。更重要的是,成績不再是大學生價值評價惟一的標準,個性特長、社會活動、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都被納入到一個立體的社會評價機制之中。而原來社會評價較高的貧困女大學生很可能因為失去成績優(yōu)勢又缺乏其他資源,而在新環(huán)境中只能獲得較低的社會評價。這種落差既可能成為貧困女大學生努力奮斗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誘因。
3.缺少社會支持。據福州《海峽都市報》與福州博智市場研究公司聯(lián)合對福建省貧困生的調查數據,福建貧困女大學生感到人際關系輕度不適的占30.41%、較重的占2.65%。
究其原因,首先,對于青年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同輩群體是最重要的社交圈子。在班級概念弱化的大學教學模式下,個體貧困女大學生必須在班級以外的空間尋求與同輩群體的聯(lián)系,例如寢室聯(lián)誼、社團活動等。而受到經濟條件的約束,與普通學生相比,貧困女大學生只能減少甚至完全回避這些活動。其次,家庭仍然是貧困女大學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況下,貧困家庭的成員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很難為貧困女大學生進行很好的心理交流。而且為了減少路費、電話費等開支,貧困女大學生與家庭的溝通機會也十分有限。最后,現有的高校輔導員制度也很難向貧困女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通常一個專業(yè)只有一位專/兼職的輔導員,管理的學生一般有200~300人,受精力和專業(yè)限制,輔導員對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管理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效果。
因為缺少社會支持,貧困女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排遣。這對于尚未完全成熟的貧困女大學生,其壓力和結果可想而知。
4.來自女性弱勢群體身份的壓力。一方面,很多貧困女大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她們的家庭大多存在著“重男輕女”的觀念與現象。貧困女大學生必然承接其性別身份的屬性,而這種女性弱勢群體的身份會直接給貧困女大學生帶來諸多壓力。由于家庭“重男輕女”的觀念或者因為貧困原因,往往無法對貧困女大學生提供充分的經濟支持,多數貧困女大學生需要自己想方設法來解決學費、生活費等各種開銷。這種生活狀況使她們不但要在學習之外勤工儉學,還要盡量減少開支,事事都不得不考慮經濟因素,這大大增加了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貧困女大學生在就業(yè)或其它競爭中也較普通學生或貧困男大學生來說面臨更大的壓力。出身貧困的女大學生通常對于通過讀大學來改變生活質量的愿望特別強烈,然而在尋找工作時,卻很可能因為性別歧視或缺少社會關系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巨大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很容易使貧困女大學生產生不平衡的心態(tài)和消極情緒。
三、消除貧困生心理弱勢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貧困女大學生心理檔案。據福州《海峽都市報》與福州博智市場研究公司聯(lián)合調查報告說明,目前中國官方對于貧困生數據的管理力度較弱,各個高校貧困生心理檔案的建立不及時、不規(guī)范、不細致,甚至沒有。在這方面,一些高校已經做出了較好的嘗試。2004年秋季大學新生入學時,教育部在72所高等院校試點,測試入學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同時,教育部還要求,沒有建立心理檔案的學校要盡快建立,有心理檔案的高校要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如果各個高校能建立較規(guī)范的貧困女大學生心理檔案,并有跟蹤管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有助于及時排除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弱勢群體的心理障礙,恢復她們的心理健康。
2.成立心理咨詢機構,引入專業(yè)女性社工。目前貧困生的問題已遠不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或學生工作機構可以解決的。它包含對貧困生的專業(yè)心理輔導、對社會捐助的爭取和管理以及與貸款機構的合作。這些內容都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要有專業(yè)的社工人員來進行操作、管理??紤]到女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最好要配套女性社工人員。高校的女性社工人員可以對貧困女大學生進行定期、匿名的團體心理輔導,或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入的個別心理輔導,幫助貧困女大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社工人員還可以開展基金會、企業(yè)與貧困女大學生之間活動,找到可以讓捐助人和受助貧困女大學生互惠互利的幫助方式,從而為貧困女大學生贏得更多的社會幫助。
3.加大對貧困女大學生貧困資助力度。經濟問題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疾患的解決,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賴于她們的經濟問題的解決。目前中國已對在校貧困大學生開展了貧困生資助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不完善,存在著量少、面窄,不公平、不合理的問題。解決貧困女大學生經濟問題一方面要求國家加大資助力度、爭取社會介入,另一方面需要各高校規(guī)范貧困生資助管理,做到公平、合理,同時還要盡可能營造一個解困氛圍,提供勤工助學空間,凡不影響貧困女大學生上課時間的工作要盡量給貧困女大學生做,這樣更有利于從經濟上、心理上給予貧困女大學生自信心。
結語
當今貧困女大學生承受著經濟、文化、就業(yè)等諸方面壓力,有相當部分是心理、身體、文化等俱損的“多困生”。這個心理弱勢群體是個需要多方面重視的特殊群體,除要求經濟、物質的資助外,還迫切需要各級組織、各方面人士尤其是高校自身給予更多的精神介入與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張劍鋒.貧困女大學生生存報告——中國扶貧基金會.新京報,2006.
[2]王山群.貧困女大學生弱勢群體透視及扶植途徑[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6).
[3]楊永欣.大學生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現狀及對策[J].理論學習,2003,(1).
[4]王利明.淺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教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1).
[5]全國13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