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中居住作為推進滬郊人口向城鎮(zhèn)集中的手段,上海郊區(qū)針對征地動遷農民建立了統(tǒng)一的動遷安置住宅小區(qū),并實行宅基地置換試點推行集中居住。為了解農民集中居住后,居民的生活狀況,對生活的滿意度認可,以上海遠郊金山區(qū)為例,從集中居住經濟狀況如何,集中居住前后家庭收入狀況的變化、家庭支出的變化和前后生活幸福感比較幾個方面,集中對幾個典型的動遷安置住宅小區(qū),宅基地置換試點小區(qū)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就解決集中居住后居民的三個期盼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失地農民;集中居住;生活狀況
中圖分類號:D429.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125—03
為加快城鎮(zhèn)化建設速度,按照“城鄉(xiāng)一體化、農村城市化、農業(yè)現代化、農民市民化”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積極推進“人口向城鎮(zhèn)集中、產業(yè)向園區(qū)集中、土地向規(guī)模經營集中”(以下簡稱“三個集中”)的總戰(zhàn)略,2004年上海市政府頒布了《關于切實推進“三個集中”加快上海郊區(qū)發(fā)展的規(guī)劃綱要》。根據這個戰(zhàn)略構想和集約利用土地,上海將建立起“新城—新市鎮(zhèn)—中心村”緊湊型的國際化大都市。為此,上海郊區(qū)(縣)各鄉(xiāng)鎮(zhèn)都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失地農民動遷安置住宅小區(qū),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安置小區(qū)。為動態(tài)了解集中居住之后群眾生活的變化,以滬遠郊金山區(qū)為例,著重對宅基地置換試點、失地農民動遷安置小區(qū)開展調研。本次調研以入戶訪談的形式為主,輔以問卷調查。
一、調查樣本的基本結構
為反映農民集中居住前后的生活,我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的問題展開訪談和問卷調查,一是集中居住前后家庭收入來源及總收入變化情況;二是集中居住前后家庭生活消費支出變化情況;三是集中居住前后的生活滿意度。同時又針對這三個方面存在的不滿意問題征求意見,希望政府在那些方面給與幫助或解決問題。
圍繞本次調研的主題,我們以家庭作為基本的調查單位和抽樣單位,對抽中的家庭戶主進行訪談和問卷。家庭戶主不在家的,訪談其配偶或其他成年家庭成員。由于人戶分離的情況較多,我們無法找到完整的抽樣框,因此我們選取樣本是隨機抽樣, 在受教育程度上, 排在前三位的是初中、小學和高中或中專,所占比例分別為41.86%、23.26%、22.09%。沒有讀過書和大專以上的都不足10%。家庭規(guī)模上4人以下的家庭合計占53.9%,5人以上的家庭合計占46.1%。5人以上家庭所占比例過高,一般來說,這種家庭里面生活的不止兩代人,而是祖孫三代。這可能跟調研對象對家庭的理解有關,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不在一塊生活的父母或成年子女不包括在內,但有些人回答的時候還是習慣于計算在內。同時,也可能跟拆遷安置的一些具體規(guī)定有關,居民為了能拿到較大的房子,會選擇讓父母跟自己住在一起。這跟城市居民以三口為主的核心家庭不同。
二、集中居住前后家庭收入情況變化
家庭收入是一個家庭經濟的基礎,也是反映一個家庭生活狀況的主要指標。為準確反映集中居住群眾的生活現狀,我們以集中居住家庭的收入變化為指標,特意選擇集中居住前后進行比較反映集中居住前后變化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1.集中居住前后收入來源的變化。隨滬郊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集中居住前大部分農戶就已不再以種地作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企業(yè)打工和其他就業(yè)的工資性收入成為家庭的主要來源,打工和拿固定工資的占被調查對象的67.42%?;蛘哒f土地收益只是一種補充,大部分居民在未集中居住時也是兼業(yè)農戶,正如現在那些還有土地的居民,也不是單純靠種地為生,他們的主要活動是打工,或由家中年紀較大的成員在家種地,自己頂多在工作之余去做些農活。我們在調查中問到他們閑下來的時候主要做什么的時候,不少居民回答做農活。集中居住后打工和拿固定工資合計為79.78%,說明隨著集中居住時間的推移,非農就業(yè)不斷增多。
2.集中居住前后收入多少變化。集中居住前家庭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累計為62.2%,2萬元以上的累計為37.8%。而集中居住后家庭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累計為65.2%,在2萬元以上的累計為34.8%。 2萬元以下的家庭比例上升了3個百分點。認為前后收入差不多的比例最高,達到了60%;收入有點增加的占22.22%;收入有點減少的占14.44%,減少很多的占3.33%。這說明,集中居住后,由于市場化就業(yè),失地農民的就業(yè)還不是很穩(wěn)定,波動性比較大,尤其是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對實體性企業(yè)的影響不斷加深,中小企業(yè)不斷倒閉,就業(yè)崗位減少,影響了收入的穩(wěn)定。分析農民集中居住后家庭收入下降的原因還有,一是征地之后,土地這塊收入沒有了,對于滬郊農民來說,土地收入只是一種補充,帶有保障性質,非農就業(yè)順利的話,農業(yè)收入并不是非常重要,只占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二是針對近鎮(zhèn)的農民講,隨著集中居住動遷,現在居住條件的限制,房屋出租這塊收入沒有了,對于有些家庭,原來房屋出租收入是整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甚至不用工作。三是對于無法就業(yè)(純農戶)的農民講,土地的征用或部分征用之后,土地減少,收入必然減少。另外,有少數農民,在集中居住前開辦的小型五金廠、修理廠等,隨著集中居住統(tǒng)一規(guī)劃,房屋的拆遷,廠房的拆除,小型家庭式的企業(yè)難以進入工業(yè)園區(qū)又找不到合適的廠房而停業(yè),造成收入減少。
三、集中居住前后家庭日常生活支出的變化
一個家庭的支出變化,反映出生活成本的高低,關系到家庭的生活水平。集中居住前家庭總支出在2萬元以下的合計76.4%,2萬元以上的合計23.6%。集中居住后家庭總支出在2萬元以下的合計71.1%,2萬元以上的合計28.9%。集中居住后的家庭總支出在2萬元以上的比例比集中居住前增加了5.3%。開支變化方面,20%的人認為集中居住后增加很多,38.89%的人認為有點增加,38.89%的人認為差不多,還有2.22%的人認為減少很多。認為增加了的比例合計58.89%,超過了半數。
在集中居住前后,對大多數家庭來說,收入變化不大,但開支方面上升幅度較大。正如一些居民所說,集中居住之前就打工,集中居住后還是打工,工作還是那份工作,但生活費用上去了,以前在村里有自留地,可以種點蔬菜,養(yǎng)養(yǎng)雞鴨,現在什么都要買。水電煤氣一月的費用怎么也要二百多塊,有空調也不敢開,用不起,集中居住之后,物業(yè)統(tǒng)一管理,對于這些家庭講,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調研中發(fā)現,大多數家庭拖欠物業(yè)費,有的小區(qū)物業(yè)費收繳率不到40%。在收入沒有增長的情況下,伴隨著生活費用上升而來的,意味著生活水平的降低。
四、集中居住后生活滿意度
對世代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來說,集中居住確實是一件從未有過的大事,是生活方式的一場重大變革,過上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講很向往。對集中居住之后的生活滿意度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生活狀況。從調研和問卷數據來看,經歷著集中居住這一重大變遷的群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1.家庭生活水平變化的認可。有4.4%的人認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36.7%的人認為有點提高,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的比例合計41.1%;認為基本沒有變化的占25.6%;認為生活水平有點下降的占24.4%,大大下降的占8.9%,二者合計33.3%。我們知道,人的生活水平上升或沒有變化的時候,人們比較樂于接受現狀,而一旦下降,就很可能產生不滿情緒,而且大多家庭已經沒有土地,面對困境他們沒有更多的出路。
2.目前生活滿意度。在分析了家庭生活水平的變化之后,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到底如何。同樣的生活水平變化和困難,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現狀的滿意程度也會有所不同。被調查對象對生活感覺很滿意的占2.25%,較為滿意的占48.31%,既表示滿意的二者合計50.56%;感覺一般的占13.48%;較不滿意的占12.36%,很不滿意的占2.25%,二者合計14.61%。城鎮(zhèn)化、過上城市人的生活應該是農民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集中居住之后,感到現實的生活不如以前,這讓它們感到很失望。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群眾對目前生活滿意與否,以及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兩項因素:與過去生活的比較和與周圍居民的比較。與過去生活相比,有所改善的,則表示一定程度的滿意,改善的程度越高,滿意度越高;與周圍居民相比,比周圍居民生活水平高,則更可能表示滿意,高出的水平越大,滿意度越高。反之亦然。
3.影響生活滿意度認知的因素。調研中我們發(fā)現,影響對生活滿意度認知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因素。集中居民之后,影響居民生活的因素,認為工作不穩(wěn)定、家庭收入太低,占32.2%;生活費用太高,占28.9%;找不到工作,占13.3%;三者合計74.4%。在集中居住后,土地方面的輔助性收入沒有了,生活費用又有明顯上升,這時候如果工作不穩(wěn)定,家庭生活勢必面臨一些困難,同樣生活費用增加就顯得更加難以承受。如果找不到工作,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話,生活將變得很困難。因為集中居住后必要的生活開支很難減省,如水電煤氣菜糧食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資料。過去不需要買的,現在都要買,甚至過去能省的現在也不能省,比如水、煤、素菜、糧食、禽蛋等,都可以不買,井水洗洗涮涮不花錢,柴草燒燒不花錢?,F在什么都要買,缺哪一樣都吃不上飯。有的人家裝了空調也舍不得用,擔心電費開支大。
當我們問到他們遇到困難的原因時,排在前的也是自身工作技能較少、找不到收入高點的工作,占33.7%;家庭開支增長太快,占29.2%。
二是環(huán)境的因素。從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的變化巨大而深刻。這一變遷打破了數千年的居住模式,對農民個體來說,不僅打破了自己數十年的生活方式,也割斷他們的鄉(xiāng)土文化。除宅基地置換,全村整體集中居住,周圍仍然是原來鄰居的表示適應集中居住之外,其他集中安置小區(qū),都是從不同的村零星搬來,他們表示“搬到這里來人都不認識幾個”。所以,當我們繼續(xù)追問他們喜歡住現在的樓房還是以前村里的房子的時候,57.3%的居民選擇以前村里的房子,19.1%覺得差不多,只有23.6%的居民表示更喜歡現在居住的樓房。
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有些居民并不是簡單的不喜歡集中居住樓房,而是因為集中居住的樓房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住在頂樓特別熱,或者現在居住的面積比以前小了,或者樓房布局有問題,通風效果不好,或者房子質量有問題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值得注意,就是居民把居住樓房跟生活費用上升聯系了起來,并不是不喜歡集中居住樓房,而是不喜歡伴隨集中居住而來的家庭副業(yè)收入的消失和生活費用的上升。
可以說,集中居住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在帶來優(yōu)美的居住環(huán)境、完善的公共設施等好處的同時,也讓居民承受了失去土地這個“根”,當生活面臨經濟波動時無助、家庭副業(yè)收入消失和生活費用快速上升的代價。有位居民的話可以作為這種矛盾的具體說明,村里“可以種種菜,現在什么都要買”, 這里“環(huán)境好,對環(huán)境滿意”。
五、解決集中居民期望的對策和建議
解決問題要作到有的放矢,有鋼使到刀刃上,我們在調查中特別設計了他們最希望政府做什么的相關問題,來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最期盼政府提供就業(yè)機會,占28.09%;給辦鎮(zhèn)保,占21.35%;提供就業(yè)培訓和指導,占17.98%;加大對這部分人的關注和關懷, 針對群眾的迫切希望,建議:
1.要千方百計搞好集中居住的群眾的就業(yè)問題。推行集中居住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一個重要內容,因而,在城鎮(zhèn)化中,要注重考慮集中居住之后所賴以生存的物質支撐和農民的承受度。
集中居住的居民,大多是失地和部分失地及宅基地置換后土地流轉的農民安置進來的。對于失地動遷農民而言,就業(yè)就意味著收入,意味著生活有保障。進一步完善征地制度,解決因失地而失業(yè)的農民,把集中居住的農民也納入城鎮(zhèn)居民正規(guī)的就業(yè)市場,尤其是因各種原因而不能自主實現市場就業(yè)的那一部分居民,應建立就業(yè)救濟制度,給予一定的就業(yè)保護。最根本的是加快經濟發(fā)展,尤其是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根據失地農民的特點,論文化素質沒有城鎮(zhèn)勞動力高,論吃苦耐勞沒有外地民工強,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yè)免費培訓,幫助他們形成一技之長,順利就業(yè),把未到享受養(yǎng)老金年齡的中年失地農民作為就業(yè)安置的重點,加大就業(yè)服務,這部分人因生活和家庭的巨大壓力,就業(yè)的愿望非常強烈,政府在企業(yè)招工指導上針對中年失地農民給予政策傾斜,并加強就業(yè)教育和引導,轉變就業(yè)觀念,幫助其實現就業(yè)。
2.消除城市“二元”政策,解決集中居住人群的社會保障。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政策慣性,在城鎮(zhèn)化、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進程中,考慮失地農民利益問題的基點仍然是農民,盡管隨著農民的征地動遷而非農化、居民化,但對這些因失地或宅基地置換而集中居住的居民,政策仍然是基于農民,比較明顯的就是養(yǎng)老保險,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差距明顯。
2004年開始,上海市實行小城鎮(zhèn)社會保險,簡稱鎮(zhèn)保,是包括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和生育保險在內 “五險合一”的一項綜合性社會保障制度,比過去的農村養(yǎng)老保險水平高很多,但因其基本保險24%的基礎繳費率要低于目前的城鎮(zhèn)保險,征地人員的小城鎮(zhèn)保險一次性繳費繳滿15年,農齡不算工齡,這樣參保人員的養(yǎng)老金待遇明顯低于城鎮(zhèn)保險,并且是針對失地農民的來講的,也稱之為以土地換保障,只有被征地的農民才能享受,它是按土勞比例安排的,有的村土地征完了,不是所有失地適齡勞動力農民和老年農民都能解決鎮(zhèn)保,還有少部分農民沒有鎮(zhèn)保。有些是因為征地時間早,補償標準不統(tǒng)一,當時沒能享受到鎮(zhèn)保。宅基地置換的居民,因還有承包地,就享受不到鎮(zhèn)保。沒有享受鎮(zhèn)保的居民對鎮(zhèn)保的需求很強烈,在同一社區(qū)生活,難免與身邊的人進行比較,別人享受到鎮(zhèn)保而自己享受不到,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針對這個問題,一是提高針對征地農民養(yǎng)老水平和標準,在一定時間內實現與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并軌,把提高的征地補償費用的一部分用于繳納提高了的小城鎮(zhèn)養(yǎng)老費;政府應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把享受失地養(yǎng)老保險的那部分人從民政接管過來,也納入社保范疇;解決因各種原因還享受農保的失地農民的養(yǎng)老問題,區(qū)別情況,政府在財力許可的條件下,采取政府貼一點,需參保人出一點的辦法,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特別是那些當初因為不愿意交納每年300多元的費用,連農保都沒有的那部分人,有關部門對這部分人要做好做通思想工作,解決好這部分人的養(yǎng)老問題,以減少因相互之間比較而產生的心理不平等感和因經濟形勢波動、巨大的城鎮(zhèn)生活壓力對政府與社會的不滿情緒。
3.在推進集中居住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維護農民的權益??傮w而言,城市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農民居住不斷向城鎮(zhèn)集中,農民的承包土地通過流轉,不斷向規(guī)?;l(fā)展,農民不再以種地為主要的謀生手段,這樣農民不斷被剝離土地。上海市郊農村相當數量的農民成為城鎮(zhèn)居民所走的路徑:征地、動遷、宅基地置換—進城—市民、集中居住,成為城鎮(zhèn)居民。這個過程對于農民來講,是一個農民從鄉(xiāng)土社會中被剝離的過程。之所以說是“被剝離”,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土地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征地政策和土地流轉政策都是由政府主導的,農民很難有效參與土地政策的制定,政府說這片地要征了,往往不管農民同不同意,就征了,政府說要宅基地置換了,不管農民愿意步愿意,就集中了。因此,這個“城鎮(zhèn)化”集中的過程,不是農民自己選擇的,而是在城市現代化和政策的強驅力下被動接受的,農民是被剝離出土地的。所以,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的利益, 需要積極引導, 穩(wěn)步推進,一定要在農民自覺自愿的前提下進行,一定要尊重和維護農民的權益,讓農民分享城市化的好處,統(tǒng)籌解決農民集中居住之后的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問題。
(責任編輯/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