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為“三權分立”就是將國家主權劃分為三個相對獨立、互相制衡的部分與洛克和孟德斯鳩最初的觀點相悖,因為他們都主張國家主權中“立法權”才是最高權力,這和“議行合一”具有共性;同時,對“三權分立”內涵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政治領域,應擴大其外延范圍,甚至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規(guī)律,以適應現實的需要與發(fā)展。
關鍵詞:三權分立;制約;內涵;外延;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102—01
一
最早提及權力分立學說的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認為,政治制度是對諸社會成員權利、地位和管理公共事務責任的分配,而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即議事技能、行政技能和審判(司法)技能[1]。近代英國政治思想家將國家的職能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執(zhí)行權)和對外權,目的是為了克服當時君主專制和個人獨裁的諸種弊端。
在洛克看來,立法權是指“享有權利來指導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以保障這個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力”[2]。而在一個國家中,“立法權,不論屬于一個人或較多的人,不論經常或定期存在,是每一個國家中的最高權力。”[2]這是因為立法權它直接來源于人民的同意,它直接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啊@個立法權不僅是國家的最高權力,而且當共同體一旦把它交給某些人時,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變更的;如果沒有得到公眾所選舉和委派的立法機關的批準,任何人的任何命令,無論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權力作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性。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最高權力,法律就不能具有成為法律所絕對必需的條件,即社會的同意?!盵2]
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國家主權中,立法權是最高權力,其它兩項權力則都是由立法權派生出來的,而不可能和其處于同等地位。洛克接著明確的寫道:“在一切場合,只要政府存在,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因為誰能夠對另一個人訂立法律就必須是在他之上。而且立法權之所以是社會的立法權,既然是因為它有權為社會的一切部分和每個成員制定法律,制定他們的行動的準則,并在法律被違反時授權加以執(zhí)行,那么立法權就必須是最高的權力,社會的任何成員或社會的任何部分所有的其他一切權力,都是從它獲得和隸屬于它的?!盵2]
后來法國的孟德斯鳩完整地表述了“三權分立”學說。他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p>
二
首先是經濟領域。如企業(yè),從國家層面看,有配套的法律(立法權)、管理部門(司法權)和企業(yè)自身(行政權);從企業(yè)自身看,有董事會、監(jiān)事會和總經理;從企業(yè)財務管理看,企業(yè)都普遍實行了在國家法律和單位制度規(guī)范下具體由會計、出納和主管領導審批簽字來運作的制約機制。
其次如教育領域。在私立學校,會設立以董事會、監(jiān)事會和以校長為首的行政領導這樣的管理體制;在公立學校雖然是校長負責制,但主管教育的各級部門和教職工代表大會、黨委、工會等一起實質上行使著董事會的職能,黨委、紀檢部門和教職工代表大會、職代會等又共同行使這監(jiān)事會的職能,校長負責制其實是履行著行政職能;即使是考試,命題的水準、方向也是國家制定的,命題人不能是本課程的教學人,監(jiān)考老師行使監(jiān)督,考生則是“行政”;學校食堂的運營也一樣,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承包單位經營,學生用餐的同時行使監(jiān)督權。這也是一種“三權分立”。
在其他領域亦如此。如工程建設,業(yè)主、監(jiān)理和施工方形成“三權分立”;在體育比賽中,比賽規(guī)則、裁判員和運動員三者也可以看作是“三權分立”;在物業(yè)管理方面,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業(yè)主委員會和物業(yè)管理單位的合同可以看作是“立法權”,物業(yè)管理單位行使“行政權”,業(yè)主委員會和業(yè)主行使“監(jiān)督權”,這也是一種“三權分立”。
“三權分立”竟如此廣泛的存在于我們身邊,重新認識它是必要的,回避是沒有理由的。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9.
[2]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2-92.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54.
(責任編輯/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