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價值立場,一種意識形態(tài)。多元文化主義在西方國家的起源有著復雜的民族構成因素,也是自由主義危機的表征之一。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加拿大的“加拿大化運動”、澳大利亞的經(jīng)濟振興需要是三個國家多元文化主義興起的具體原因。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義;自由主義危機;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070—02
一、復雜的民族、文化成份是多元文化主義產(chǎn)生的社會前提
產(chǎn)生多元文化主義的這些國家,無一例外全部都是移民國家,具有多種民族和文化傳統(tǒng)。
美國的土著人是印第安人,其余的美國人都是移民,只不過有的來得早,有的來得晚;有的人數(shù)多,有的人數(shù)少;有的是自愿來的,有的是被迫來的。從種族上來說,他們主要有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從地緣上來說,他們主要有歐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等等。根據(jù)美國人口普查局2000年的統(tǒng)計結果,美國各種族人口比例是:白人占75.1% ;黑人占12.3%; 亞洲人占3.6% ;美國印第安人占0.9% ;兩個或以上的種族占 2.4% ;其他占5.5%。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占12.5%;(這里分開來是因為美國人口普查機構認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表示一個來自拉美后裔,特別是古巴、墨西哥、波多黎各地區(qū),他們可能是其他種族中的人,如白人、黑人、亞洲人等等)[1]。美國的各個民族從來就沒有和平共處過。美國和印第安人的矛盾可以說是世世代代的深仇大恨,黑人更是倍遭奴役和壓迫的民族,即使來自歐洲的移民,只要不具有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傳統(tǒng),也長期作為二等公民。
根據(jù)加拿大國家統(tǒng)計局2002年的統(tǒng)計,加拿大現(xiàn)有人口3 149.95萬。其中,英裔居民占42%,法裔居民約占26.7%,其他歐洲人后裔占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占3%,其余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其中華人約100萬。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基督教新教的占41.2%[2]。加拿大除了英裔和法裔兩個主體民族矛盾重重以外,其他移民和主體民族之間的矛盾后來居上,成為加拿大主要的社會問題。
澳大利亞曾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主體民族是英裔澳大利亞人。由于澳大利亞統(tǒng)治者長期奉行“白色澳大利亞”政策,限制其他國家的移民進入,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約90%的澳大利亞人是英裔白種人。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有所改變,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開始逐漸增多。目前,澳大利亞總人口約1 800萬左右,英裔澳大利亞人雖然是澳大利亞的主體民族,但是已由原來的90%左右下降到67%左右?!鞍拇罄麃営袔缀鮼碜允澜绺鞯氐娜?,有200多種亞文化,175種交際語言?!盵3]如此復雜的民族、文化成份是澳大利亞政府考慮其文化教育政策的現(xiàn)實出發(fā)點。
二、自由主義的內(nèi)在危機是多元文化主義滋生的溫床
自由主義是西方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建國基礎。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實質是個人主義,確保個人在社會中的不受政府干擾的獨立地位。自由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是:“自由與公正的選舉,法治,權力分割,保護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私有財產(chǎn)的神圣不可侵犯?!盵4]二戰(zhàn)以后,自由主義的發(fā)展有了新的趨向。原來居于自由主義理念首位的自由逐漸被民主和平等取代。特別是世界范圍的原本沒有自由主義傳統(tǒng)的國家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都把針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專制主義的民主作為自己的旗幟和目標。殊不知,這一脫離憲政自由主義而轉變?yōu)槊褡逯髁x的民主有時是非常危險的,可以引起“多數(shù)人的暴政”和大規(guī)模的種族沖突。這樣的一種民主逐漸被美國等本來具有自由主義傳統(tǒng)的西方國家所接受,在國內(nèi)處理復雜的民族、種族關系。再加上國家內(nèi)部的少數(shù)種族、民族受到世界范圍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鼓舞,積極爭取自身的公民權利。然而,少數(shù)種族由于個人力量的薄弱,往往是以集體行動爭取整個群體的權利和利益。
三、五六十年代的公民權利運動是美國多元文化主義誕生的催化劑
我們知道,黑人是美國數(shù)量最多、社會地位最低下的少數(shù)民族。雖然早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就在法律上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黑人才獲得了法律意義上的完全平等的公民權利。在此之前,黑人長期受到美國種族隔離制的歧視和迫害。長期的種族隔離制,使黑人陷入政治上無權、經(jīng)濟上不利、教育上落后的悲慘境地。二戰(zhàn)以后,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黑人進入城市。黑人的城市化有助于這個弱勢群體組織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圍的民族解放運動使黑人的民族意識得到覺醒,爭取公民權利的決心增大。1954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宣布公共教育方面的種族隔離制違憲,拉開了黑人民權運動的序幕。這次黑人民權運動席卷了整個美國,參加這次運動的不僅有黑人,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白人。“僅1963年8月的華盛頓集會,就有7.5萬白人參加?!盵5] 這說明,美國社會的不公正和種族關系的不平等已經(jīng)招致普遍的抗議。這次民權運動結果以1964年的《民權法案》的頒布而告終。這個法案在法律上廢除了種族隔離制,標志著黑人在美國獲得了法律上的平等權利。黑人們確實為這一結果歡欣鼓舞了一段時間。然而,不久他們就發(fā)現(xiàn),法律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事實上的平等。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處于劣勢,受到白人的變相歧視和事實隔離。以教育為例,雖然法律上廢除了種族隔離,但是根據(jù)“就近入學”的慣例,黑人只能進入就近的黑人學校,形成了事實上的隔離。黑人對剛剛贏得的民權運動的勝利不免沮喪至極。他們開始反思個中原由。他們認為,黑人的不幸并不是像白人所認為的是黑人自身的責任,而是國家的責任,是歷史造成的,所以國家要對黑人的不幸予以補償,使黑人和其他人之間實現(xiàn)實質性的平等。
四、“加拿大化運動”的失敗是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的直接原因
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的英裔文化和法裔文化并重的二元文化政策受到日益復雜的移民狀況挑戰(zhàn)以后,加拿大政府開始考慮新的文化政策。1947年,《加拿大公民權利法》實施,非英裔和法裔種族首次獲得公民權,標志著加拿大開始了以仿效美國的“熔爐”政策的“加拿大化運動”?!凹幽么蠡\動”實際就是不再承認英裔文化和法裔文化的主流地位,而是要講所有移民帶來的文化傳統(tǒng)熔鑄為一個新的、統(tǒng)一的加拿大文化。然而,這一政策一開始就遭到了法裔加拿大人的指責。法裔加拿大人認為,“加拿大化運動”湮滅了法裔社會,要求政府重新確立法裔加拿大人聚居的魁北克省的特殊地位。由于政府的拒絕,魁北克省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大造要脫離聯(lián)邦的輿論,發(fā)起種族分離主義運動。面對國家分裂的危險,加拿大政府采取了適當?shù)耐讌f(xié)政策,1969年通過了《加拿大官方語言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確定英語和法語為加拿大的官方語言。然而,政府的努力并沒有使法裔加拿大人回心轉意,魁北克省在分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時,土著人和其他移民對政府偏袒英裔加拿大人和向法裔加拿大人的妥協(xié)深感不滿,向政府抗議說,加拿大不僅僅是英法兩個民族的加拿大,而是所有民族的加拿大,要求政府同時重視加拿大的所有文化傳統(tǒng)。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價值訴求,加拿大政府發(fā)起的“加拿大化運動”宣告失敗,但是又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二元文化政策,于是1971年,加拿大總理正式宣布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并聲明:“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是聯(lián)邦政府的決定,我深信,這也是所有加拿大人的愿望?!奔幽么蟆皼]有官方文化,沒有任何種族比別的種族更優(yōu)越。也沒有任何公民和公民團體比其他加拿大人更優(yōu)越,他們都應受到平等的對待?!盵6]
五、經(jīng)濟利益是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出臺的強大動力
二次大戰(zhàn)以后,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發(fā)展經(jīng)濟的重要任務。澳大利亞雖然在意識形態(tài)上是西方國家,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經(jīng)濟發(fā)展必然和亞洲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意識到,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大量具有某種技術的廉價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不可能從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獲得,唯一的選擇是擴大移民對象,允許非英語的歐洲人和亞洲人移入澳大利亞。同時,由于澳大利亞民眾也同時認識到,澳大利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全和亞洲的關系更為緊密,在輿論上促成“白澳政策”的破產(chǎn)。“公眾輿論表明了對澳大利亞經(jīng)濟和安全與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緊密相連的事實有更深刻的道理,這就導致了這一認識的不斷提高;澳大利亞必須與亞洲各國人民和睦共處,而實行‘白澳政策’這樣的種族主義政策是不能做到這一點的?!盵7] 隨著澳大利亞移民政策的完全開放,澳大利亞的民族和文化成分漸趨復雜多樣。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多元文化政策已經(jīng)在西方一些移民國家成為事實,澳大利亞政府認識到,多元文化可以促進國際間的經(jīng)濟技術合作,復雜多樣的移民不僅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多樣的文化,而且?guī)砹硕鄻拥恼Z言和技術,而這些正是開展國際貿(mào)易和競爭的有利條件?!霸诎⒌绿m德的國際貿(mào)易協(xié)會,有包括華人在內(nèi)的20個當?shù)匾泼衩褡迳虡I(yè)社團,政府為他們提供了房屋和部分設備,利用他們熟悉母國語言和文化的特點開展國際貿(mào)易……澳洲的移民特別是新來的技術移民一般都在母國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母語一般也是可以在國際上交流的語言。在信息社會誰先掌握了信息和技術,也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因此,保持住移民帶來的語言和文化,也是澳大利亞的優(yōu)勢所在。澳大利亞有一個時髦的口號叫‘多元文化就是力量’,應該說他們實行多元文化政策不僅看到了他所帶來的民族和睦的好處,更深一層的是看到了他所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盵8]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可以促進移民在就業(yè)上的機會均等,有利于移民發(fā)揮聰明才干,同時也吸引更多的移民參與澳大利亞的經(jīng)濟建設,所以說,經(jīng)濟利益是澳大利亞政府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巨大動力。
參考文獻:
[1]http://5189.asinah.net/gb-chinese/wikipedia/c/c_/c_a_ae_a_.
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9/content_447792.htm.
[3]王鐵志,吳金光.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研究,1996,(1).
[4]朱世達.關于美國民主的思考[J].太平洋學報,1999,(2).
[5]陳天社.試析美國黑人民權運動[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6]簧友琴.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嬗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7]王昭.獨特歷史成因造就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2,(4).
[8]王鐵志,吳金光.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研究,1996,(1).
(責任編輯/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