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隨著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能源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對進口的依賴程度會進一步加劇。美國的東亞能源政策是以多邊合作為核心,以亞太經合組織為平臺,加強大國間的聯系與溝通,在東亞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以鞏固全球能源安全體制。中國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針是“大力開發(fā)兩種資源,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關鍵詞:美國;中國;能源政策;能源安全
中圖分類號:D8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9—0034—02
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尤其是在能源供求方面出現的新變化,對能源安全的認識也開始發(fā)生轉變,能源安全不僅僅是指石油供應安全,而是指整體的能源供應安全,即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所有能源供應鏈的安全,并且擴展到了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環(huán)境安全和社會安全等方面。①與此同時, 隨著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全球能源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全球能源安全更加相互依賴,使得美國與中國在能源戰(zhàn)略和能源安全方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一、中國的能源困境及美國對東亞的能源政策
據亞太能源研究中心的報告表明:從長遠角度來看,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地區(qū)能源需求的對外依賴程度和需求量都會急劇增長,并且仍將依賴一種或兩種能源,能源結構性風險仍然存在。從能源輸入的來源和路徑來看,在2030年之前將仍舊保持現狀不變,面臨地緣政治不穩(wěn)定、恐怖活動和海盜猖獗等諸多威脅。因此,與全球能源安全形勢相比,中國的能源不安全形勢更為突出。
美國對東亞的能源政策是具有比較鮮明特點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美國對東亞的能源政策服從于美國國際能源戰(zhàn)略,是美國國際能源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沙利文(Daniel S. Sullivan)在2007年3月的演講中闡述了美國的國際能源戰(zhàn)略,重點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支持能源更大的多樣化,像替代能源和清潔煤炭等;其次,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節(jié)約能源等方式更好地使用能源;第三,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路線的多樣化;第四,開放透明的能源市場中能源供應商的多樣化。②在美國的全球能源戰(zhàn)略中,盡管中東仍是美國能源外交關注的重中之重,但顯然近幾年東亞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和進口的猛增,使東亞地區(qū)成為美國關注的新焦點。二是美國力圖把東亞地區(qū),尤其是中國納入由其主導的全球能源安全體制。東亞各國,除了日本、韓國是國際能源署的成員國,并建立了戰(zhàn)略性石油儲備之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沒有建立相應的儲備體制,包括正在建立儲備體制的中國在內。它們基本上都游離于美國主導下的全球能源安全體制之外,一旦發(fā)生嚴重的能源危機,無一例外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為了防止這種可怕的后果引火燒身,危及自身的能源安全,如何把東亞,尤其是中國納入全球能源安全體制就成了美國東亞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三是美國對東亞的能源政策服務于美國能源企業(yè),鼓勵和支持美國國際能源公司在東亞進行能源勘探、開發(fā)和投資。促進能源市場的開放一直是美國國際能源戰(zhàn)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在世界能源行業(yè)最有競爭力的美國能源企業(yè)而言,開放就意味著滾滾而來的商業(yè)利潤。
二、中國的能源戰(zhàn)略及能源安全
1.建立穩(wěn)定的石油安全機制。中國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針是“大力開發(fā)兩種資源,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即立足于國內能源資源,不能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的供應,其次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機遇,積極參與和開發(fā)國際能源資源。無論從經濟發(fā)展的目標,還是環(huán)境保護的目標看,調整和改善中國長期以來煤炭在能源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能源結構,促進能源開發(fā)和利用的多樣化都是中國可持續(xù)能源戰(zhàn)略的必由之路。面對石油、天然氣等優(yōu)質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必然趨勢,逐步增加石油進口以彌補國內供需缺口己成定局。鑒于此,建立穩(wěn)定的石油安全機制至關關鍵。中國應進一步擴大對海外市場的戰(zhàn)略性石油投資,以此建立穩(wěn)定的進口石油安全機制,實現平時中資油田向國際市場出售石油、特殊時期僅向中國市場供給石油的目標。同時,加強與產油區(qū)相關國家的合作,開辟穩(wěn)定的能源供給新基地,確保油氣資源來源的多元化,從來源上減少能源供應的脆弱性。
2.建立蛛網式的能源戰(zhàn)略通道。中國應下大功夫加緊蛛網式戰(zhàn)略通道的建設,有效降低中國在海上石油運輸被中斷所導致的脆弱性,減少對西太平洋戰(zhàn)略通道的依賴。首先,加強中國南海石油的開發(fā),并著手建設通往緬甸的石油運輸管道。南中國海有石油資源235億噸、天然氣資源10億m3,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基地,中國應加強與東南亞相關國家在南中國海石油開發(fā)上的合作。其次,加強東北亞能源合作,建設東西伯利亞—中國—韓國—日本的天然氣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亞—中亞—中國—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設;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加強和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中國對中亞和俄羅斯能源資源的投資,能夠為中國提供避開美國海軍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應線,降低中國由于中東石油供應阻礙甚至中斷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國的陸上軍事優(yōu)勢將發(fā)揮積極作用。此外,建設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到中國的輸油管道,可以確保中國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從而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戰(zhàn)略通道事關中國的經濟安全和國家核心利益,中國應不遺余力地建設蛛網式戰(zhàn)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確保戰(zhàn)略通道暢通的能力。
3.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可以增進整體的能源安全,降低區(qū)域內或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價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體。從油氣進口國的角度看,中國能源安全戰(zhàn)略的制定,必須考慮亞太其他能源短缺國家,尤其是日本、韓國的需求。亞太地區(qū)在全球原油消費量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28%左右,但是,亞太探明石油可采儲量僅占世界的4.2%,石油產量10.5%。中、日、韓都是主要消費大國,三國進口均依賴中東地區(qū)。在激烈的石油市場競爭中,中國的石油安全越來越與這些國家休戚相關,應該加強與他們的能源對話,共同探討解決地區(qū)油氣短缺的方案與措施,避免區(qū)域能源沖突與惡性競爭。其次,從油氣產地國的角度看,中亞、俄羅斯油氣資源豐富,己經與中國開展了積極的能源合作對話。中國應該促使能源合作納入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更加積極地促進中亞合作、參與遠東能源開發(fā),使得遠東到中國東北的石油天然氣管道成為連結中亞和東北亞的紐帶,獲得更大的安全系數。中國可以參與建立區(qū)域能源共同體,以促成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東盟國家、港臺地區(qū)等在內的區(qū)域能源安全體系。其基本途徑是:加強與東亞進口國的合作,爭取共同開發(fā)周邊國家如中亞、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共同開發(fā)中東的油氣資源,共同建設輸油管道和戰(zhàn)略通道,減少經濟、政治風險。東亞能源安全共同體不僅可以解決能源的問題,亦可以此為契機解決其他戰(zhàn)略問題。
4.加強中美能源對話,實現互利共贏。作為經濟大國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中美兩國之間也不乏能源合作的基礎:兩國一樣面臨戰(zhàn)略難題,兩國國內能源都供應不足,難以承受能源危機以及通貨膨脹的壓力。雙方都需要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這成為兩國在能源問題上最大的交匯點,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的基礎,能源上加強合作的最大理由。具體分析,中美兩國能源合作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一是由中美雙方的大國地位決定。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最強的發(fā)達國家,一個是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都是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雙方的經濟關系也比任何時候都更為緊密。中國在中美貿易中雖存在較大的盈余,但中國同樣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還是中國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之一。而且,中國是美元資產、美國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從相互關系的依賴度看,過去那種“中國更需要美國”的一頭沉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觀,美國也需要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能源消費國,中美兩國加強能源政策的溝通非常重要。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單獨一個國家的政策已經不足以妥善處理能源安全問題了。作為目前世界經濟中最活躍的兩大力量,美國與中國加強能源合作勢在必行。二是由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維持世界能源市場的穩(wěn)定,使能源市場按照市場規(guī)律的原則運行,符合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幫辦弗雷德里克森曾指出,在能源領域,中國是“一個有相當潛力的利益攸關者”,兩國保持能源接觸,通過合作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是完全可能的。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中國經濟在持續(xù)增長,兩國面對著共同的能源難題,都希望獲得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希望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公平合理,都希望有安全的海上運輸線。三是雙方合作潛力巨大,有著廣闊的空間。
注釋:
①World Economic Forum,The New Energy Security Paradigm,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weforum.org/pdf/Energy.pdf; Yergin, Daniel, Chapter 2,Energy Security and Markets, in J. Kalicki and D. Goldwyn, ed.,Energy and Security: Toward a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5); Tatsujiro Suzuki et al.,“A Framework for Energy Securit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o a Case Study of Japan,”available at: http://nautilus.org/archives/pares/PARES_Synthesis_
Report.pdf.
②Daniel S. Sullivan,“Energy and U.S. Foreign Policy: Security Through Diplomacy,”Washington, D.C., March 9, 2007,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e/eeb/rls/rm/2007/82171.htm.
參考文獻:
[1]劉再輝.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若干法律問題[J].新疆社會科學,2009,(2).
[2]刁秀華.東北振興發(fā)展中的能源安全問題研究——兼論東北地區(qū)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J].西伯利亞研究,2009,(1).
[3]曹新.中國能源結構調整探討[J].中國國情國力,2009,(4).
[4]劉王呈.通過《BP世界能源統計2008》解讀中國能源狀況[J].應用能源技術,2009,(2).
[5]張巍.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的能源安全戰(zhàn)略選擇[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1).(責任編輯/李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