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歸奇于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豐力而后掛。
承接上文“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本句繼續(xù)展示用蓍草進(jìn)行演算的過程。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歸奇于以象閏”,揲,意思是“數(shù)”;“揲之以四”,就是以四為單位數(shù);“以象四時(shí)”,意思是用來象征四時(shí);“歸奇于以象閏”,是指第三個(gè)手指和第四個(gè)手指之間。奇不是指單數(shù),而是數(shù)到最后剩下的余數(shù),無論是一、二,還是三、四,都是奇數(shù),都放在左手的第三和第四指之間。這句所說明的一系列動(dòng)作是這樣的:把左邊的蓍草,放在左手中,用右手四策、四策開始數(shù),象征一年、一年。數(shù)到最后,看看左手中還剩下幾根蓍草,全部放在左手第三、四指之間,象征閏月。已經(jīng)四四數(shù)過的幾策蓍草放回到左邊。
接下來,再取右邊的蓍草放在右手中,而用左手以四為單位開始數(shù)。這也是于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數(shù)到最后,看看所余之策,或一、二,或三、四,都算是奇數(shù),而將此奇數(shù)之策在右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間。此即“五歲再閏,故再而后掛。”已經(jīng)四四數(shù)過之策則放回右邊。至此為止,屬于第一變。檢視在左手三四指間的左余之策,以及在右手二三指間的右余之策,如果左邊剩下了一策,那么右邊一定剩下了三策;左邊是二策,那么右邊也是二策;左邊若為三策,那么右邊一定是一策;左邊四策,那么右邊也是四策。合計(jì)左右所余之策,以及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的策數(shù),不是五策,就是九策。把這五策或九策另外放一個(gè)地方,第一變即告完成。
前文是左手揲之以四而后歸奇于以象閏,是指第一閏的產(chǎn)生過程。右手再揲之以四歸奇于仍象閏。既然左手歸稱為初閏,自然右手歸為“再閏”,這是鮮明的遞進(jìn)。 “五歲”二字是再閏的必然時(shí)間,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再閏”之中?!霸俣髵臁敝?,“后掛”又有什么含義呢?“掛”字前面用了“掛一”,這個(gè)“掛”字即是掛起來,即是將“掛一”之策,“歸奇于之策”;歸在另一處,與揲之以四之正策分別擱置,叫做“后掛”。以上只是第一變結(jié)束,將余策掛起來,即拿開,留下正策,再進(jìn)行第二變,要三變才得出一爻,要十八變才能得出一卦?!断缔o》原文僅有一變之說明,其余兩變乃“分掛揲”形式的重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