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節(jié)美術優(yōu)質(zhì)錄像課,感受頗深。
上課伊始,年輕的美術教師讓幾名小學生到黑板上隨意畫一些線條,其余學生自己在練習紙上畫,無論曲直方圓。學生一聽都覺得很容易,便隨心所欲地畫起來了。
畫畢,教師問學生:“你們仔細看一下這些線條,它們看起來像什么?”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像樹枝,有的說像雜草,有的說像亂麻……這時,教師及時因勢利導,在“像樹枝”的線條上“添枝加葉”使之變成“秋”圖,在“像雜草”的線條上“布上百花”使之變成“春”圖。學生一見變臉的線條不禁驚呼:“老師真神了!”
這時,教師又引導學生面對自己隨意畫的線條加以想象,再根據(jù)自己從線條中揣摩出的某種圖像,將這些本來單調(diào)的線條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學生一聽來了勁頭,都興趣盎然地畫起來。
隨后,教師就在課堂上巡視起來,并相機對學生畫的不同形態(tài)的線條進行指導。于是,有的學生在自己畫的幾條稀疏的波浪線上添了一只小船,出現(xiàn)了“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景象;有的學生在自己畫的雜亂的線條上畫上了小樹、房子,儼然一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鄉(xiāng)村美景;有的學生在遠處畫上了遠山,在近處畫上了村落、小橋,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圖便躍然紙上……學生們看著自己隨意亂畫的線條竟變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都激動不已。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展示和簡短點評,并對學生的畫線動作進行了規(guī)范,講解了懸腕畫線、連貫畫線等技法,讓學生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作畫習慣。
整堂課下來,學生對繪畫毫無畏難發(fā)愁情緒,相反卻產(chǎn)生了好奇感和新鮮感,并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道: “繪畫原來是如此簡單!”看到學生們那充滿自信、輕松愉悅的神態(tài),筆者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不禁聯(lián)想到當前的作文教學。很多學生是談“文”色變,學生害怕作文,對作文不感興趣;文風不正,胡編亂造,為了騙取高分,甚至可以無中生有地編造媽媽得了癌癥之類的故事;教師指導學生作文,不是講怎么審題、怎么分段、怎么篇末點題,就是讓學生背《考場優(yōu)秀作文選》《狀元卷》之類,以此作為模板,臨場套作。學生不再是寫作的主體,而被異化為應試的工具,作文的奴隸;寫作不再是說自己的心里話,而是說假話、空話、套話、漂亮話。
筆者認為,這位年輕美術教師的教學方法,至少可以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以下幾點有益的啟示:
一、要敢于大膽放手
年輕美術老師一上課就讓學生隨意畫線條,放手讓學生自由涂鴉創(chuàng)作,消除了學生的畏難發(fā)愁情緒,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觀我們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出個題目,讀篇范文,然后提出諸如立意要新穎、首尾須照應、構思要精巧等要求,于是乎學生就像擠牙膏般湊些文字,或抄襲拼湊,或胡編亂造,哪有一絲興趣可言?這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要改變當前作文教學的這一現(xiàn)狀,就要像這位年輕的美術教師一樣,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寫作,寫“放膽文”,也就是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真正的自主寫作應當是“情動而辭發(fā)”,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些啥就寫啥。一味命題作文,學生胸中有積蓄得寫,沒有積蓄也得寫,為了交差,只得像擠牙膏似的編造幾句,敷衍成篇,哪里還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江蘇吳江的管建剛老師從“自由寫作、生命寫作、生活寫作”的角度,給作文以新的詮釋,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廣闊自由的寫作天地。他將傳統(tǒng)的偏重于課堂作文的教學,轉(zhuǎn)向了活潑的生活寫作,將寫作從四面墻壁的冷狀態(tài),轉(zhuǎn)入了綠色、自由、清澈、廣袤的生活寫作。管老師依托班級作文周報所開展的“等級評獎”“積分活動”“‘稿費’活動”等系列活動,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寫作場,學生徜徉其間,想寫作,想把作文寫好,想在班級作文周報上說話,說自己的話,說想說的話,他們對話,他們爭鳴,他們感謝,他們批評,這是課堂作文所無法呈現(xiàn)、達到的作文境界。學生是“在生活中寫作,在寫作中生活”,生活與作文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寫作成為學生快樂的活動。學生的寫作興趣一旦被激發(fā)起來,感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他們的寫作熱情便迸發(fā)出來,不可遏制。
二、要注意相機誘導
當年輕的美術教師激發(fā)起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興趣時,她便走到了學生中間,對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進行相機誘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興奮之情自然溢于言表。相對于作文教學來說,自然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一個高明的教師對學生作文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但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作前指導”,某種程度上說是反作文、“害”作文的,因為它過分注重作文方法的指導,如突出中心、結構篇章、審題立意、首尾呼應、卒章顯志、開門見山等,對寫作情感誘導則很冷漠。教師講授大量的寫作知識,企圖通過知識的傳授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途徑??上?,事與愿違。即使學生把寫作知識背下來,也還是不能提高寫作水平。以致一提起作文學生就愁眉苦臉,坐立不安,無話可寫,無情可表,簡直如臨大敵。交上來的作文也是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十足一筆陳年老賬。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刻意追求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寫作水平只能通過寫作實踐來提高;寫作知識主要靠學生自己在寫作過程中領悟,教師相機點撥。因此,加強作文指導,關鍵是要貼近生活實際。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作文指導的過程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切忌拔苗助長,要引出學生的“源頭活水”,畢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一定的生活內(nèi)容作為基礎,再多的形式也只能是架空的分析,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作文貼近生活實際,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更好地表現(xiàn)生活,表達情感,更好地抒寫性靈,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生活。
同時,我們要注意教師的相機誘導應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自悟是作文最重要的素質(zhì)和能力,教師的指導是無法替代學生的自悟的,如果教師指導不得當,反而會阻礙學生的自悟。因此,作為教師關鍵是給學生精心構建一個寫作動力系統(tǒng)框架,在這個動力系統(tǒng)下,學生自由地寫作,積極地寫作,努力地寫作,想方設法地寫作,有創(chuàng)意地寫,自悟自得地寫;學生反復地,也是主動地修改著習作,這種“我要改”對作文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師精心構建的寫作動力系統(tǒng)下,即便教師不再緊密地參與,學生也會在這個寫作動力系統(tǒng)下不動自動,不寫自寫,教師更多地是站在一邊,靜靜欣賞,恰到好處地啟發(fā)誘導。
三、要注重點評鼓勵
在美術課的最后,年輕教師的展示和簡短點評,不僅起到了激勵作用和導向作用,更使學生畫有方法,揚長避短。聯(lián)系我們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多是提倡“精批細改”,認為批得越精、改得越細,對學生的幫助就越大。實踐證明,這樣做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師花了很大精力修改作文,可學生拿到作文本子后,只是看看成績和批語,就往書包里一塞了事,很少有學生細看老師的修改和潤飾。而且多數(shù)批語都是“語句通順” “層次清楚” “書寫工整” “內(nèi)容充實” “有真情實感”之類的標簽式語句的排列組合。這樣的批語缺乏針對性,對學生的幫助也就少了。如果是教師的批語措辭不當,或者修改過多把學生的原意也改變了,反而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說過去的作文批改跟整個語文教學一樣,也是“高耗低效”。
教師批改學生作文,要少改多就,尊重學生的原意,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講求實效。孩子是需要鼓勵的。記得曾看過一位老師的教學隨筆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上三年級的小朋友,在一篇作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 “月亮長胖了 ?!边@位老師在這句話下面畫了圈,并在旁邊批了個“好”字,“好”字后面點了一個長長的嘆號。誰知這么一個只要用紅墨水點一下就成的嘆號,卻給了孩子巨大的鼓舞,從那以后他喜歡作文了,他天天地寫呀寫呀,最終成了班里的“寫作尖子”。
其實,利用點評鼓勵學生的方式有很多。譬如管建剛老師為了不斷激勵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始終保持對作文的新鮮感,他為此研制了三把“鑰匙”:(1)發(fā)紀念卡。刊發(fā)習作一篇獲刊用紀念卡(自制名片紙)一張。每刊出一期周報,舉辦一次發(fā)卡儀式??ㄉ系募恼Z我有時使用鼓勵性語言:“你的文章真棒,希望下次還能在報上見到你的優(yōu)美文筆。”“未來的小作家,從這里起飛吧!”有時使用鞭策性語言:“加油啊,瞧,那么多的同學在前面跑!”“小心,別落下了!”有時旁敲側(cè)擊:“寫得真好,周報上又留下你童年的影子?!薄岸嗄旰笤倏磮笊现苡?,你一定會手舞足蹈!” (2)評等級獎。獲得三張刊用紀念卡,編輯部授予“作文新苗”稱號;獲得六張紀念卡,授予“作文小能手”稱號;獲得九張紀念卡,授予“小小作家”稱號。頒發(fā)獎狀時,全體同學鼓掌、行隊禮,搞得莊嚴、隆重,每一次頒獎都為學生注入一股鮮活動力。(3)設最高獎。對獲得“小小作家”稱號的學生,給予最高獎——出“個人??保_??l(fā)布會。憑“個人???,學生可申請當小編輯,和老師一起選稿、改稿與編輯。“三把鑰匙”猶如三把火,將漸欲暗淡的作文天空照得通明,學生的寫作激情不斷被點燃。
教育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潛智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讓我們多一些自主自由,少一些約束呆板;多一些順勢點撥,少一些諷刺挖苦。學生就會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充滿自信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