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與國之間經(jīng)濟合作、跨國企業(yè)的往來日益增多,法律文本的翻譯日顯重要。在經(jīng)濟形勢處于重大變化或動蕩時期,合同等法律文件的談判、起草、成文以及翻譯更是成為譯者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本文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英漢兩種語言已經(jīng)成為最為重要的兩大世界性語言,譯者必須十分熟悉英漢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并在和諧翻譯觀的指導下,根據(jù)法律語言的固有特點和規(guī)律,分析英漢兩種語言在法律用語方面的差異,掌握兩種語言互譯的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透徹理解原文,以地道的法律用語,準確而傳神譯出原法律文體的精神。
[關(guān)鍵詞 ] 全球化 法律文本 法律翻譯 和諧論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paces of 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with each passing day; hence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text translation is highlighted. In this economically turbulent world,negotiating, drafting and translating of legal documents and contrac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lator’s daily work.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have become two most popular world languages in this new century. Thus, the translator must b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concep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y, the translator can better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wo languages,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 thoroughly so as to catc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e them accurately.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legal texts legal translation harmonious theory.
一、引子
英漢互譯,代表兩個語系之間不同語言的互譯,其中的差異非一般論者所能認識。譯者把其中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可以使之相誤,即導致讀者產(chǎn)生誤解;可以使之相解,即溝通與理解;也可以使之相悅,即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悅。[1]譯者要使譯文避免第一種情況,起碼達到第二種境界,努力爭取進入第三種境界。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對語言、文化之間的“異”與“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翻譯標準有科學的把握,對不同文體的作品有個透徹的理解,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較為理想的譯文。
二、有“異”才需“譯”,哲學和諧論才會應(yīng)運而生
在翻譯研究和實踐中,許多中外譯論者,尤其是外國譯論者,都在那里大談“對等”,這都是建立在追求“同”而排除“異”的翻譯標準和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在西方同一語系中的同一語支中的兩種語言之間,差別很少時提出對等尚可理解。正如許淵沖先生所說“根據(jù)計算機統(tǒng)計,西方文字之間的對等詞達到90%,因此西方譯論家提出了對等的理論”。[2]西方譯論家提出對等理論有其理論和實踐的基礎(chǔ),漢英互譯可否與西方語言一樣,也有對等的理論呢?“中文和英語之間的對等詞只有40%左右,因此西方的對等譯論只能解決一小部分中英互譯問題,而大部分問題都不能解決。中國和西方評論的差別,簡單說來,西方重‘等’,中國‘重優(yōu)’。”[3]除了語言差異,還有文化、習俗、習慣、認識程度等差異,每人用詞的含義都會有細微的差別,更惶論不同人群、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了。由此看來,英漢互譯之間,廣而言之,東西方語言之間,談對等是不現(xiàn)實的,即使是西方近親語言之間翻譯,完全對等也只能是追求的理想而已。
在西方各種翻譯理論中,解構(gòu)主義思潮影響下的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對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該理論把翻譯的本質(zhì)問題視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從哲學的高度來看待意義的可譯性問題,或者從翻譯理論的高度來看待語言的本質(zhì)問題?!?“解構(gòu)主義學者認為,翻譯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異,一部譯作的價值,不在于它的通順程度,而在于它對語言的反映程度?!盵4]上述觀點道出了翻譯的真諦,有“異”才需“譯”,譯出來才能對讀者有啟迪,否則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東方的翻譯哲學,尤其是傳統(tǒng)的翻譯哲學思想,如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寧信而不順”,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忠實、通順”,都是受了“求同”觀念的影響,翻譯要以“信”為根本,不信則為誤譯。但是,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第十三》)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此句的注釋甚為妥帖:“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贝死硗耆蓱?yīng)用于翻譯。東西方語言、文化等異大于同,只能追求一種更深層次的和諧,而非一種淺層的茍同或附和。
好的翻譯理論和實踐是深層次的和諧,由此產(chǎn)生了哲學和諧論。和諧論認為:“和諧”以適中與得當(即翻譯中正確性和準確度)為內(nèi)在精神,形成一種普遍的和諧的關(guān)系體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從整體著眼從局部著手,按照既要適中,又要協(xié)調(diào)的準則行事,處處把握分寸,隨時隨地選擇一種最為正確、與各方面的關(guān)系最為協(xié)調(diào)的表達方式。翻譯本身是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統(tǒng)一,翻譯的藝術(shù)就是因難見巧,在不和諧中創(chuàng)造和諧。對于原文來說,譯者的創(chuàng)造是一種“異化”?!昂汀敝杏小爱悺?,而“同”中無“異”。好的譯文與原文“和”而不同,平庸的譯文與原作同而不“和”。翻譯的“和諧”講究自然,“和”如天成,翻譯過程中的各種藝術(shù)要素彼此相生,互相照應(yīng),一氣呵成。[5]協(xié)調(diào)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活動是兩種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對抗、對話與融合,文學翻譯應(yīng)該追求譯作整體的審美效果。原作的不可譯、抗譯、譯入語語境對原作的同化,造成一個對話性的對立結(jié)構(gòu),凸現(xiàn)了“異”的審美意義。兩種有差異之事物在磨合中產(chǎn)生“和諧”。就翻譯過程而言, “和諧”標準的實現(xiàn)在于譯者巧妙的再創(chuàng)造。譯者在差異對立中靈活把握分寸,如前所述,及時做出得當?shù)倪x擇,達到“和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縱觀全局,還要細心把握好局部,處理好翻譯過程中各個方面的關(guān)系,如作者與譯者、譯者與原文、譯者與譯文、譯作與原文、譯作內(nèi)部、譯作與讀者、譯語文化與原作文化,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和諧論認為,文學翻譯活動作為一個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大系統(tǒng),大系統(tǒng)包含著許多小系統(tǒng),小系統(tǒng)下面又包含了各種藝術(shù)要素。翻譯過程就是要發(fā)揮大系統(tǒng)、小系統(tǒng)和各要素的作用,最終形成一個新的和諧的藝術(shù)整體。要取得最佳和諧效果,譯者要把握好審美性、整體性、普遍性、辯證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五大特性。
三、和諧論對法律文體翻譯的指導作用
法律英語同法律漢語有許多差異:在詞匯方面,法律英語經(jīng)常使用的普通詞實際上并無普通詞的含義;頻繁使用當代普通英語極少使用的古舊詞匯;頻繁使用拉丁語詞匯,尤其是名詞;大量使用大眾詞匯中比較陌生的法語詞;大量使用專業(yè)術(shù)語;經(jīng)常使用法律行話;經(jīng)常使用正式程度較高的詞匯;故意使用意義含糊的詞語;總是試圖以最精確的詞語形式表達法律概念;大量使用累贅詞,及雙語同義重復等手段表達單一的法律概念,等等。在句子結(jié)構(gòu)方面,英語法律句子長而復雜。上述種種差異,是對譯者的挑戰(zhàn),因此值得譯者認真思考,并找出解決的辦法。和諧論的翻譯觀,不僅強調(diào)對原文本的理解,更強調(diào)對讀者、譯者的互動理解,譯者要對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差異進行必要的調(diào)適,以適應(yīng)譯入語讀者的欣賞品味,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筆者認為,把和諧論作為翻譯法律英語的準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恰到好處地履行法律翻譯使命和把握創(chuàng)造的度,使源語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恰當?shù)赝伙@出來。對一些同義重復的詞組,在進行英譯漢時可在不影響意思的情況下簡潔譯出: 1 and void(無效);terms and conditions(條件) 。對那些為了限定意義的范圍,不得不詳加說明的詞組,譯者必須不厭其煩地譯出,如:made and signed(由……簽訂);able and willing(能夠并愿意);goods and chattels(貨物與動產(chǎn)); on and after(表示時間)(在……和在……之后);by and between(由……并在……之間)。譯者在處理句子中的這些英語詞組時,也應(yīng)根據(jù)英漢之間的差異,仔細斟酌譯文,如: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 whereby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and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the under-mentioned commod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這份合同由買方和賣方雙方訂立。買方同意購買,賣方同意出售條款中規(guī)定的商品。)該句譯文中,譯者充分意識到了英語的行文習慣,未被其表層贅詞所迷惑,而是認識到其深層含義,用簡潔明了的漢語準確地表達了出來,這就是深層的和諧,即意義的和諧與一致。請再看一例:Such consequences would normally be that the contract is declared 1 and void and the contractor forfeits his tender security. (此類后果常常是,合同被宣布無效,以及承包商的投標保證金將被沒收。)如何處理英漢法律語言等方面的差異,是譯者應(yīng)認真思考的核心問題。
英漢語言最大的差異在于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坝⒄Z重形合指英語語言符號之間有較強的邏輯聯(lián)系,漢語重意合指漢語句子主要通過字詞的意思連接起來?!?張光明,2001:249)法律英語的形合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請看例句: In this Ordinance, unless the context otherwise requires,“state” means a territory or group of territories having its own law of nationality.(Laws of Hong Kong,Cap.30, Wills Ordnance,Art.2 ) [6] 本句中的otherwise,用法需要引起譯者特別注意。該詞在英語里的主要釋義為:1)under other circumstance(以其他形式或在其他情況下);2)in another manner/ differently(其他方式);3)in other respects(其他方面)。可是在法律英語中,otherwise通常跟unless引導的子句(讓步狀語從句)連用或置放在連詞or之后使用。鑒于此區(qū)別,譯者翻譯時要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要根據(jù)普通用法同法律英語特殊用法的區(qū)別,全面地進行調(diào)適。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再來看看譯文: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國家”指擁有本身國籍法的一領(lǐng)域或一組領(lǐng)域。
Otherwise還有一種用法是跟than一起,通常用來否定句子的主語。我們再來欣賞下面這個例句:No will or any part thereof, which is in any manner revoked,shall be revived otherwise than by the re-execution thereof or by a codicil executed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5 and showing an intention to revive it. (Laws of Hong Kong,Cap.30,Wills Ordnance,Art.17[1] ) [7]從上例中,我們知道otherwise than的意思與unless otherwise 較為接近,但用法略有不同。unless otherwise后面可跟動詞,otherwise than后面卻可跟名詞。但在普通日常英語里,otherwise than卻可跟動詞。上面這個句子依然是條件從句,即介紹了幾種可以恢復效力的條件。在考慮到句子成分和區(qū)別之后,請看譯文:遺囑的全部或任何部分,無論以任何方式撤銷后,除非按照第5條重新簽立或加入按照第5條簽立的遺囑更改附件,并表明意愿是恢復遺囑的效力,否則該遺囑的全部或任何部分均不能恢復效力。
四、結(jié)語
法律語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權(quán)威性、穩(wěn)定性、正當性和公平合理性,在于它在執(zhí)行過程中當事雙方都能合同執(zhí)行,即是它的實現(xiàn)。而法律權(quán)威的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權(quán)威與法律權(quán)威是否能夠和諧一致。結(jié)果是肯定的,法律權(quán)威就可得到保證金,否則就會引起各種不和諧的后果。運用和諧翻譯理論一些基本原理,探討法律翻譯是很有指導意義的。和諧論立足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從中國古典哲學、美學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也實事求是地借鑒西方一些先進的翻譯理論,兼容并蓄,提出了哲學和諧論,值得譯界同仁認真挖掘。本文運用了該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結(jié)合法律語言的基本特點,探討法律翻譯的基本途經(jīng),文中提出解決漢語法律語言、文化等差異的辦法,權(quán)作拋磚引玉,以期引起行家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yōu)化.中國翻譯,2001(4):3~4.
[2,3]許淵沖.實踐第一、理論第二.上??萍挤g,2002(4):1~2.
[4,5]鄭海凌.文學翻譯學.鄭州:文心出版社,2000.162~165.
[6,7]李克興,張新紅.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學.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