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別差異和性別歧視現象并不是由語言符號本身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而是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民族思維方式在語言中的必然反映。若要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需首先根除社會上存在的性別歧視觀念。本文探討了當今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原因及其發(fā)展變化。旨在逐漸改變人們慣常的思維模式,真正從語言上消除性別歧視。
關鍵詞:性別差異;語言;性別歧視現象;原因;發(fā)展變化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8—0177—02
語言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現實世界的種種現象,美丑好壞,盡現其中。在一向聲稱人生而平等的國家里,其實也有諸多的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即是其中之一,而這種不平等也被反映在語言這面鏡子里。當今英語中表示性別歧視的現象,在詞匯的使用范圍、構詞形式、語義結構以及表達方式等方面均有體現。20世紀70年代初,女權運動在西方興起,受其影響,英語世界掀起了一場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的文字改革運動。陸續(xù)出現了許多改革和消除語言性別歧視的方案,性別歧視語言的確有了變化。
一、性別歧視現象
(一)表現在使用范圍方面的性別歧視
1.英文中某些表示職業(yè)的名詞只用陽性形式如fireman, fisherman, milkman, weatherman等,而且forefather(祖先)、freshman(大學一年級學生)等名詞根本沒有陽性對應詞,它們都是泛指通性的無標記詞。某些表示職業(yè)或官職的無標記名詞本指通性,如barrister(律師)、doctor, professor, surgeon(外科醫(yī)生)、judge, magistrate(地方長官)、the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把它們當做陽性名詞看待,英美等國家的人在聽到 “My cousin is a surgeon.”這句話時,會下意識地判定 cousin為男性。若要說明以上名詞指女性,有時須加woman, female等修飾語,如woman doctor, female judge.人稱代詞/him/his 泛指兩性,不分男女。例如:
One must do his best if he wants to succeed.
2.英文中有些短語,如behave like a gentleman, not know somebody from Adam 等在使用范圍方面也體現了性別歧視。Gentleman和Adam本是對男性的尊稱,但它們在意域上有了擴展,也可用來指女性。例如:
I don’t know her from Adam. (我根本不認識她)
Oh, I must, you know, one must behave like a gentleman. (啊,你曉得,我必須如此。做人須有君子風度)
(二)體現在語義結構中的性別歧視
1.通過語言的研究,我們發(fā)現某些無標記名詞的詞義發(fā)生貶降,且專用來指女性。例如:wench原指“少女”、“鄉(xiāng)村姑娘”,在中古英語中也被用來指“男孩”,而如今上“蕩婦之意,不再指男性。whore原意為“情人”是個通性詞,不含貶義,而在現代英、語中專指“妓女” 同時我們發(fā)現某些用于比喻男性的名詞詞義有了揚升,例如:fox原指“狡猾之人”,但其背后卻暗含“足智多謀”之意;wolf原來俚語中比喻“追逐的色狼”,但現在暗示某男在女性面前有誘惑力,令人稱贊;buck(公鹿)比喻“花花公子”,但它又含有“令人發(fā)笑、可以容忍”之意。
2.用于比喻男性的詞語多帶褒義,而用于比喻女性的詞語卻貶多于褒。西方社會所謂 “A man is successful, a woman is sexy”這種觀念同中國的“郎才女貌”如出一轍。男子事業(yè)的成功事關宏旨,就連他們所起的名子都體現了男子漢特征,含有“英武、勇猛、剛毅、果斷”等褒義,如:William(事業(yè)成功者)、Martin(好戰(zhàn)的)、Earnest(堅強的,堅決的)、Leo(獅子座,暗示“勇猛”)。女性喜歡用Ivy(常青藤)、Rose(玫瑰)、Violet(紫羅蘭)、Ruby(紅寶石)、Pearl(珍珠)等迷人的名子,因為女子容貌嬌艷、具有性的吸引力,所以這些詞都或多或少染上了貶義。用貶義詞比喻女性的例子俯拾即是:vixen(雌狐)“好爭吵的潑婦”、cow(母牛)“愚蠢、懶惰的女人”、shrew(地鼠)“出言不遜的悍婦”.
3.同一個詞用于男性和女性有時也貶褒有別,例如:He is an imposing man.(他人深刻印象、令人欽佩的)
She is an imposing woman.(冷漠無情的)
(三)體現在表達方式中的性別歧視
在社會交際中,人們往往對女性用T 的稱謂,且常帶上她丈夫、小孩或家庭的標記,如在英語里人們稱女性為my wife, Mrs. White, Bill’ s mother.英語里妻子有better half之稱,漢語稱妻子為“內人”。另外在男女交際中,男性經常對女性用呢稱(T),如dear, honey, sweetheart等,而女性卻不能用相應的稱謂給予回稱。
(四)表現在構詞方面的性別歧視
名詞是構詞主體,而某些陰性名詞是在陽性名詞后加詞綴構成的,這體現了一種所屬關系,例如:hero-heroine, mayor-mayoress, manager-manageress, host-hostess, heir-heiress.一些以-ess結尾的陰性詞被認為是多余的,甚至帶有貶義,暗指身份“低微”,以-ette指女性,含“微小”之意。如稱一女大學生為undergraduatte是在貶損她;稱一女記者hackette,是在hack(騎用馬)貶義的基礎上再加一份侮辱。
二、性別歧視的原因
1.歷史背景:性別歧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其歷史根源。人類社會早期,男女本是平等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中,由于母系血統(tǒng)在社會群體中的重要性,女性居社會統(tǒng)治地位。婦女在原始社會物質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會尊重的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出現,男性在經濟上的地位的逐漸上升,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從此男性對女性的歧視成為延續(xù)千年的社會問題。男子是社會的主宰,女人只是男子的附屬品,她的價值局限于生殖。進而對婦女抱有偏見,認為婦女智力低下、大腦較小、缺乏天賦、簡單幼稚。社會還用道德和等手段,維護和支持歧視婦女的社會現象。
2.文化意識的影響:在西方的文化中,《圣經》的地位舉足輕重,其蘊涵的價值觀念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進化論提出之前,關于人的起源之說早已流傳千年。上帝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在宣傳基督教的畫面上,上帝的形象是男性的,拯救世界的又是他的兒子基督。上帝首先創(chuàng)造了亞當,然后為了給他一個伴侶,才取其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因而女性理所當然地成為男性的附庸或派生物。因為她是為男性而造的。這個世界的主宰是男性。而且,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誘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與頭腦簡單、非理性、背叛、欺騙、邪惡、誘惑等貶義詞密切相連。
3.社會角色和地位:千百年來,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和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傳統(tǒng)角色:男主外,女主內。社會分工的不同使男性在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男性身強力壯,被看成是主宰一切,女性則被看做是軟弱無力的依附者,活動范圍僅限于家庭,做家務和養(yǎng)孩子。男性在社會體制占據著支配的地位,代表著權利;女性則處于權勢的從屬地位,僅僅是點綴和裝飾。女性結婚后就得冠于夫性。如前面所提到的當婦女介入某些行業(yè)時,就需要特別加上標識。不加標識,就沒有屬于自己的獨立身份。加上了,又突出了性別的區(qū)別。從而形成新的潛意識的不平等的標識。
三、語言性別歧視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今天,人們對反映出社會上存在的男女兩性不平等的性別歧視問題也有了充分的認識,許多人意識到了性別歧視語給女性所帶來的傷害,在會話以及寫作中,人們已有意識地使用性別歧視詞語,政府部門和各種組織,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歐盟其他國家、美國協會、澳大利亞廣播委員會,及全國師范理事會等,都紛紛起草,制定“性別歧視語使用法”法,進而逐步消除公眾語言中的性別歧視(英語中的性別歧視語研究)。英語中的性別詞和表示性別歧視的詞也在開始更換成無性別歧視表示或無性別歧視的詞。例如,mailman已換作postmaster, fireman換作fire fighter, policeman換作security officer或police.連housewife也有了對應的詞househusband.并開始為人們所接受。不表示婚姻狀況的稱謂MS自20世紀70年代初創(chuàng)造以來,迅速廣泛使用?!度A盛頓郵報》在1970年春就開始擯棄某些女性的詞匯,例如,divorcee,blonde,vivacious,pert,dimpled,cute.但阻力還是很大的,米勒與斯威夫特提到過,有一則為NBC(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新聞部做的廣告,就曾把“婦女解放”與街頭犯罪相提并論地列在一起。當問到一位資深人物對此事的看法時,他說:Let me make one thing perfectly clear. I would not want to? wake up next to a lady pipe-fitter.
消滅語言性別歧視(特別是美國)是近年來女權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已初見成效,最為突出的例子要算英語縮略詞“Ms”了。為什么男子不分已婚未婚,只有“Mr”而女子卻要分已婚的“Mrs”和未婚的“Miss”呢?女權主義者們認為這便是男女不平等,于是便造了“Ms”,對已婚未婚女子一律通用,與“Mr”分庭抗禮。
20世紀60年代以來,陸續(xù)出現了許多改革和消除語言性別歧視的方案,性別歧視語言的確有了變化。(A)是表現在創(chuàng)造了中性化的新詞代替原來的陽性詞,如用chairperson 代替chairman,用humankind代替mankind,用 domestic engineer 代替housewife。(B)是采用顯示性別的代詞代替男性化的代詞,如用he/she, his/her代替he, his。(C)是采用陽性相對應的陰性詞,如businesswoman, businessman; policewoman, policeman;(D)是廣泛推廣沒有性別定勢的新詞,如Woman’s liberationist, new women networks, 半邊天,巾幗英雄,男女同工同酬等世界婦女解放運動中產生的一系列新詞。她們批評并激烈地改變既存語言,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作實驗,使用新詞、新拼寫、新意象和新隱喻以遠離父權語言的權威結構,為女性的尋求一片新的話語空間。
四、結束語
語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跟一個國家,地區(qū)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有著緊密聯系。語言本身是清白無辜的,但語言使用者卻可以按照其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賦予一定的語用色彩。若要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需首先根除社會上存在的性別歧視觀念。必須改變人們慣常的思維模式。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的最終消亡取決于社會變化。只有改變社會結構,即男女真正擁有平等的地位,語言中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賀顯斌.翻譯話語中的性別問題淺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
[2]陳松芩.英語委婉語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3]秦秀向.英語中性別歧視現象的歷時文化透視[J].現代外語,1996,(2).
[4]魏敏,王少杰.英語中的性別歧視語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4).
[5]徐曉紅.略論性別歧視在英語中的體現[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6,(3).(責任編輯/ 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