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語言符號的分析有兩種不同的提法,一種索緒爾的二分法,另一種是皮爾士的三分法。索緒爾認為,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而皮爾士則認為,語言符號與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通過心理效應而彼此相關,這種相關就是所謂的符號與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的象似性。
關鍵詞:皮爾士;符號;象似性;符號三分法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8—0173—02
皮爾士提出的語言象似性現(xiàn)象最突出的例證就是象形文字,他描述的象似性突破了象形文字所體現(xiàn)的直觀象似性。
一、符號的三分法
索緒爾的符號切分是二分法(dichotomy),即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而皮爾士的符號切分是三分法(trichotomy),即符號是由代表項(representaman)指稱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構成。按照皮爾士的理論:“符號,或者說代表項,在某種程度上向某人代表一樣東西。它是針對某人而言的。也就是說,它在那個人的頭腦里激起一個相應的符號(心理效應),或者一個更加發(fā)達的符號。我把這個后產生的符號稱為第一個個符號的解釋項。符號代表某樣東西,即它的對象。它不是在所有方面,而是通過指稱某種觀念來代表那個對象。”(丁爾蘇,2000:50)這樣皮爾士的符號就有三部分組成,在符號和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有一個中介成分,這個中介,即解釋項或一種心理效應把符號和符號的所指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皮爾士沒有把語言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現(xiàn)象,相反,他在解釋語言符號的過程中強調了語言主體在語言符號意義產生中的作用,把語言和外部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理解皮爾士的符號時,所有需要理解者補充觀察或生成心理效應的那部分都在解釋項之外。所謂“補充觀察”,不是指關于符號系統(tǒng)的知識,它是指先前對該符號意義的認識,也就是說皮爾士同時也關注符號產生意義的生活背景,強調集體意識。
二、皮爾士符號的三組三分法
1.第一組三分法。第一組三分法主要關注人類對外部事物的認知,皮爾士把人類感官意識中的存在分為三類:即一級存在(firstness)、二級存在(secondness)和三級存在(thirdness)。
a.一級存在。一級存在與自由、感覺和獨立的客觀存在相關,不管人類的感官是否意識或感知到這樣的存在:例如我在一種不清醒的狀態(tài)下意識到一種很模糊的、很飄忽的紅,或者一種咸味、痛覺、悲傷、快樂,或者一段樂曲,這樣的存在是完全處于單一感覺狀態(tài)。一級存在強調存在的可能性,孤立的、感官很難清晰地撲捉的、微妙的存在。他們總是和感官相關,被稱為“感覺狀態(tài)”。
b.二級存在。二級存在比一級存在更具有客觀性,不像一級存在那樣與感官密切相關,它有自身存在的完整獨立性,甚至是強迫性。皮爾士這樣說明二級存在:一個人伸手推動半開的門,進入室內,此間有一種不可見的、無聲的阻力被克服了;一個人靠在門上,門給他以反作用力他才能站直。這樣不可見但客觀存在的阻力或反作用力就屬于二級存在。這樣的存在獨立于人的意志客觀存在。皮爾士用限制(constraint)和反抗(struggle)來分析二級存在,在人類心理現(xiàn)象中,二級存在表現(xiàn)為意志,在人類行為中,二級存在表現(xiàn)為非理性的舉動。皮爾士認為,人們思考和關注二級存在時應該慎重,因為它往往被感官所忽視。
c.三級存在。三級存在表現(xiàn)為“中介、習慣、記憶、再現(xiàn)、交流等抽象范疇它使具體的時、空經驗獲得新的形態(tài)” (同1:52),三級存在綜合事物之間的關系并形成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足以形成孕育著概念的符號。這三類存在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狀態(tài)分類的,三級存在是皮爾士所研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包含著一級和二級存在,一級和二級存在也參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由于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無限的,所以三級存在擁有最廣泛的內涵,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意識的,因為概念就體現(xiàn)在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中,這也是符號最本質的特點。
2.第二組三分法。皮爾士符號第二組三分法主要關注人類語言符號,皮爾士把人類語言符號根據(jù)符號和符號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分為三類:類象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和抽象符號(symbol)。
a.類象符號。類象符號指代事物時只注重事物本身所擁有的特征,而事物本身的客觀形式并不重要;任何一個類象符號可以指代任何一個事物,不管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事物,只要它們兩者之間存在象似性(Anderson,1995)。如肖像是模特的類象符號,地圖是地貌的類象符號,建筑圖是建筑物的類象符號。它們之間的照應關系純粹取決于兩者之間的某種相像,通過兩者之間的類比,可以清楚地揭示事物的特征。“類象符號通過寫實或模仿來表征其對象,它們在形狀或色彩上與指稱對象的某些特征相同。換句話說,類象符號是表現(xiàn)指稱對象本身的某種特征?!?丁爾蘇,2000:50)
b.指示符號。指示符號和所指稱對象之間不存在純粹的相像,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lián)性。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比它們之間的象似性更突出。皮爾士關于指示符號的典型例子是風向標和子彈孔,這其中的相關性是明顯的:風向標是受風向的指示符,而子彈孔是穿透物體的子彈的指示符。語言中的物主代詞,不定代詞,介詞都屬于指示符,它們表達和所指稱對象間的連接關系。
c.抽象符號。抽象符號通過某種法則指稱其對象,這種法則往往涉及普遍觀念和聯(lián)想,這樣的普遍觀念和聯(lián)想使抽象符號和其所指稱的事物關聯(lián)起來(Anderson,1995)。抽象符號和其指稱對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是約定俗成的,抽象的,因為兩者之間沒有內在聯(lián)系。例如,皮爾士認為,語言文字就是一種抽象符號,對它的解釋完全依賴于規(guī)約或法則;抽象符號無限拓展了人們對現(xiàn)實事物的指稱和抽象化理解,抽象符號自身的發(fā)展使人類的思想的發(fā)展和積累成為可能(同上)。按照皮爾士的解釋,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并非一次完成而一勞永逸的。眼前的符號又將作為后人認識世界的出發(fā)點,所以它又是未來符號的符號。這就是說,人們對符號動態(tài)對象的理解是一個無限的過程。
在皮爾士看來符號所指稱的事物沒有外部現(xiàn)實性,也就是說,沒有事物可以獨立于符號而存在,他甚至認為符號所指稱的事物是虛幻的。索緒爾將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徹底排除在語言學視野之外,而皮爾士則認為外部世界對符號意義重大。這樣,皮爾士的物質世界是一個符號的世界,在這個符號世界里各種符號和其所指稱的對象之間具體或抽象的相關性就是所謂的象似性,從類象符號、指示符號到抽象符號,象似性由具體趨于抽象,由顯著趨于模糊。
3.第三組三分法。在類象符號、指示符號、和抽象符號中,類象符號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它所體現(xiàn)的象似性最鮮明。類象符號和所指稱對象之間存的相似結構或潛在相似,如模擬,類比和同構,是類象符號象似性存在的關鍵。類象符號根據(jù)象似性的抽象程度又可以分為三類:圖像(image)、圖表(diagram)、暗喻(metaphor)。圖像表達圖像與所指代事物之間全部或部分的相似;圖表表達圖表與所指代事物之間的結構相似;暗喻所表達的象似性是抽象化的,暗喻與所指代事物之間的相似是隱性的。
三、符號象似性
象似性這一概念的創(chuàng)立者是皮爾士,但象似性這個詞卻是C.W. Morris提出的,它指的是類象符號和類象符號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的象似。象似性是符號學領域里對概念進行的圖符解釋,解釋是基于概念和感念所指代事物的對應或相關。這樣的圖符解釋需要交流雙方的合作,類似于格萊斯的會話合作原則,不同的是這樣的合作更加抽象和模糊,例如對隱喻的理解。根據(jù)皮爾士的觀點,象似性是整個符號系統(tǒng)的普遍原則;符號象似性的顯著程度根據(jù)不同圖符而有所不同:象似性最強的符號是類象符號,象似性最弱的是隱喻。象似性存在于語言的各個方面:從語音、詞匯到句法、語法、篇章都有象似性的存在;象似性也存在與語言之外的領域:如藝術、哲學。
語言中的象似性并不意味著語言對現(xiàn)實的描述是像鏡子一樣對現(xiàn)實的折射,它指的是語言的表達形式反映或類像于人們感知和內化外界的方式。換言之,從語言和人們的經驗結構、概念結構和語義結構的關系來看,語言符號有其理據(jù)性,并非是任意的。簡言之,象似性描述外界事物在人們大腦中喚起的心理效應,它總是和人的感官和思維相關,有時很具體、直觀,有時模糊、抽象,因此,象似性可以有以下的分類:
四、結語
丁爾蘇認為(2000)皮爾士的符號理論避免了結構主義的缺點。他沒有從索緒爾先驗存在的、又能夠自我運轉的符號系統(tǒng)出發(fā),相反,他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產生符號意義的感性基礎之上。在皮爾士看來,雖然我們關于外部現(xiàn)實的知識是間接的,但是,我們的經驗是直接的。在皮爾士看來,在符號之外有著一個生活的世界,符號與這個生活的世界之間存在著無數(shù)的對性和相關,而且這樣的對應和相關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它需要符號社團的肯定和維持。
參考文獻:
[1]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M].北京:外語與教學出版社,2000:52-58.
[2]Anderson, Douglas R.. STRANDS OF SYSYTEM: The Philosophy of Charles Peirce[M].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 University Press,1995:39-41.
[3]Anderson,Earl R..A Grammar of Iconism[M].Madison·Teaneck: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8.
[4]N?覿nny, Max Olger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責任編輯/ 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