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琴
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比較直接迅速、靈敏的領會和感悟能力。如何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巧妙范讀,觸發(fā)語感
低年級學生識字較少,對詞語的感悟能力較弱,在朗讀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字一頓或兩字一頓的情況,甚至是把一個詞拆開來讀,停頓不正確,語句不通暢,這樣學生無法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正確客觀的理解,更無法進行情感表達。因此教師要先領會教材,聲情并茂地范讀,將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動聽的聲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課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才會像一股甘泉慢慢流入學生的心田。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以低沉、緩慢的語調(diào)讀出小壁虎借尾巴時難過、懇求的語氣,以激昂、喜悅的語調(diào)讀“我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學生都瞪大眼睛,專注地聽著,被老師那豐富的表情、優(yōu)美的音質(zhì)所感染。我趁機引導:“你們也想試一試嗎?”學生早已按奈不住自己躍躍欲試的激情,課堂上頓時書聲瑯瑯,從孩子們專注的表情和優(yōu)美的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正在進發(fā),可以感受到他們正于文中小主人公同悲同喜??梢?,在范讀中,老師的語言藝術、自身情感的投入程度對學生閱讀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范讀不僅能夠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更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范讀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意境,與作者的激情產(chǎn)生共鳴。
二、討論評價,訓練語感
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語感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對一些內(nèi)容簡單的課文,他們不僅能結(jié)合經(jīng)驗正確、流利地讀,還可以讀得繪聲繪色。在教《烏鴉喝水》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時,首先讓學生明白烏鴉找水喝時特別心急而又辛苦。其次再讓學生討論怎樣讀才能突出烏鴉心急而又辛苦的語氣。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口渴”應讀得稍快、有的說“到處”應慢而重讀。指名讀時,多數(shù)學生把重音放在了“口渴”與“到處”上,強調(diào)了烏鴉找水喝時的辛苦著急。
學生還可以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評價他人的朗讀,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如《烏鴉喝水》最后一句話“烏鴉喝著水了”,指名讀后給予評價。有學生說:“烏鴉千辛萬苦找到水,又千方百計喝到瓶子里的水后,應該特別開心、舒暢呀,他怎么讀得還像沒喝著水似的難受?!痹诖蠹一ピu之后,學生大膽地讀起來,帶著激昂的語調(diào),又故意把“著”字重讀、拉長。通過學生討論、評價,有感情地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提升。
三、讀演結(jié)合,拓展語感
低年級學生好動,表現(xiàn)欲強,且低年級教材故事性強、角色形象生動,很適合學生表演。所以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把這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組織學生邊讀邊演,在表演中進一步感悟語言的魅力,訓練語感。如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我讓三名學生分別戴上鴨、兔、鹿的頭飾來表演課文內(nèi)容,在表演中學生盡力揣摩角色的神態(tài)、語氣、動作、表情,時而贊美、時而驚訝、時而懊悔,他們的表演感染了所有的學生。又如教學《夏夜多美》一課時,“睡蓮”那關切的語氣,“小螞蟻”乖巧、傷心的神態(tài)、語氣,“蜻蜒、螢火蟲”那堅定的神情,學生都演得惟妙惟肖。學生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更直接地體會到說話者的心理,而觀看者也通過觀賞,更好地體會到那個表演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這樣通過讀演結(jié)合,讓學生敏銳地感受到文章語言文字所傳遞的信息,進而體會到語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能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達到拓展語感的目的。
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如何讓學生去感受。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學生實際,適時營造和諧的氛圍,通過各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nèi)涵,增強語感,誘發(fā)他們心底的波瀾,激發(fā)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