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祥
在課前的有效準備中,學具的準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其準備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什么樣的學具由學生自己準備,什么樣的學具應(yīng)由老師代勞,這都是學具準備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結(jié)合實際的教學過程,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案例一:意外的失誤
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在研究兩者特征的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為了讓學生省點兒事,我在前一天晚上用學校打印室的16開的紙給每位學生裁了一個正方形,長方形紙就用了完整的16開紙。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
生:正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它的角都是直角,也是一樣的。
師:是這樣的嗎?請同學們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紙來驗證一下。
(學生操作驗證)
有生(小聲):正方形的邊不太一樣長。(課堂上有一絲騷動)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已教過幾次,以往都是順水推舟,“正方形的邊不一樣長”還是第一次從學生的口中聽說,怎么辦呢?是簡單扭正,還是展開討論個明白?面對操作中的問題,回避是不行的,只能試著展開討論:(注:我兼教本班的勞技課,知道學生的材料袋中有標準的正方形彩紙。)
師:剛才有幾位同學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這些正方形的邊不一樣長,那我們剛才的猜想(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是不是有問題呢?正方形四條邊到底等不等呢?
生:正方形四條邊是一樣長的,不然就不是正方形了。
生:他們的邊不等,是因為老師沒有做好,但只要是標準的正方形,它們的邊就一定是相等的。
生:是的,是老師裁歪了。
生:老師,我這兒有一張標準的正方形紙(從商店買的那種折小動物用的正方形彩紙,很標準的),用它來折就一樣了。
師:看來,問題是在老師,沒有給大家準備一張標準的正方形紙。如果用標準的正方形紙來操作就行了。我們身邊有標準的正方形紙嗎?
(學生到抽屜里找,很快在《勞動與技術(shù)》的材料袋里找到了正方形的彩紙。)
師:請大家用手中的正方形紙再折一折或量一量,看看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
經(jīng)過上面的過程,學生對正方形的特征是有了正確的認識,但過程顯得蒼白。課堂上的意外,問題在于老師對學生的估計不足,認為正方形的特征太簡單了,不用說操作了,就是不操作學生也會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是相等的,低估了事實面前學生的認知水平。結(jié)果粗糙的學具制作,讓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了錯亂,導致課堂意外的發(fā)生。
案例二:意料的精彩
現(xiàn)在上課前許多老師為了準備方便,學具往往被教師全包了(特別是公開課)。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些教師是在課前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套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個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一些教師是在晚上放學布置作業(yè)時叮囑學生回去剪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并說明怎樣畫、怎樣剪,甚至還進行示范操作。也有一些教師就簡單一句話“明天把學具袋帶來,課上要用。”像這樣的學具準備是一定的,但是不同的準備過程產(chǎn)生的效果一樣嗎?答案是“不”。
記得,我在最近一次教學這一內(nèi)容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操作能力,并沒有簡單地布置,而是在放學時囑咐“明天我們將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請同學們今晚回去后,自己把書中的內(nèi)容預習一下,看看需要準備哪些操作材料,自己把它們做好帶來,課上我們將共同研究這一新的知識?!边@樣的布置,學生回去后要先把教材看上幾遍,看看到底要準備哪些圖形材料?這些圖形的制作要求是怎樣的?這樣的過程,既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活動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預習習慣。
為了豐富這一找公式的過程,我在學生自學自主制作操作材料的基礎(chǔ)之上,又為每組學生制作了幾個輔助學具(每組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比較大的任意三角形)課前一并發(fā)給了學生,目的就是想借助多種學具打開學生的推導思路。
在學生提出研究三角形的面積也要考慮把三角形轉(zhuǎn)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面積后:
師:請各小組自由使用桌面上的學具自己想辦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積。
學生很快想到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的方法,推導出公式。
有些組受例4和“練一練”第2題的啟發(fā),想出了把學具中的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剪開成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推導出公式。
我仍手拿平行四邊行啟發(fā):你還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研究討論后得出: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平行四邊形的高
=底×三角形的高÷2
在學生有了上面的方法后,我進一步啟發(fā):我們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是把平行四邊形自己轉(zhuǎn)化成一個長方形來研究的。那,對一個三角形,我們能不能也把它進行轉(zhuǎn)化呢?
學生在小組中用學具中的大三角形再研究再討論。
又形成了一些方法:
顯然,如果只是用學生準備的三組基本的學具操作,學生只能推導出意料之中的方法,但是由于教者考慮到課堂重點是讓學通過操作多渠道探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因而在學具的準備上花了一定的心思,適當增加了兩個輔助學具(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大的三角形),兩種學具的融合大大拓寬了推導的思維空間,讓課堂產(chǎn)生了意外的精彩。
從上面的案例看,學具的有效準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 盡量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這是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
像上面三角形面積的認識,如果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把學具制作成功,那他們不僅對三角形的分類又一次得到實踐性的復習,而且對“完全一樣”將是不講自明。此外,如果有興趣,他們還會不知不覺地模仿書上去拼湊,試著去思考書中的幾個問題,就是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來也未必不可。課前,我還看到有些學生在互相比較自己制作的學具,當看到對方制作的一對三角形不標準時,就讓對方重新制作,并建議可以把兩張紙重合在一起剪,又快又一樣。通過糾正制作,學具粗糙的學生對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有了清楚的認識。顯然,學生在學具的準備過程中,就已經(jīng)融入到新知的學習之中了。
二、 學生自己準備的不同規(guī)格學具,是教學的最好資源
還是三角形面積的認識,學具袋中提供的學具只是從三種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角度去設(shè)計的,但是如果讓全班學生自己去準備三角形學具,卻是有大有小的,能在多種多樣中感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廣泛適用性。又如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學生最容易表達成“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的含糊表述,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長方形學具(同學之間的長方形大小不一),平均分別并涂出它的二分之一。當有學生簡單的表述為“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時,我隨即拿過他同桌的長方形,問:涂色部分是他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嗎?經(jīng)過實物的比較,學生都能注意到“涂色部分是我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這樣做突出了對單位1的表達,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shù)意義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此外,學生自己準備學具還有很多好處,有利于學生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的意識,節(jié)省了老師大量的機械勞動時間。在學習和生活中,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經(jīng)歷完整的學習活動,包括學習前的準備活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三、 教師要能根據(jù)知識特點在學具的準備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膸椭c引導
比如像上面當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具操作時,認知發(fā)生了偏差,好在教師憑借自己的教學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標準材料進行了二次操作,彌補了課堂的不足,免除了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缺憾。但是,我們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不等于每一次都能得到很好的補缺,解決意外的關(guān)鍵還要教師的課前預設(shè)要足,除了備好文字教案,還要備好教具與學具,備好從學生身上可能生成的意外。有很多時候,教材經(jīng)過教師自己個性化的處理,會有非常好的構(gòu)思與想法,需要制作一些學具,來配合教學過程的進行。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jù)設(shè)計要求來量身定制學具。如三角形表面積的認識,教者為了豐富推導的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自制教具的基礎(chǔ)上,又為每組學生補充制作了兩個輔助學具,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但在實際教學中,有時許多學生手拿老師提供的學具卻不知如何使用,這時教師要進行有效引導。好的學具,再加上及時有效的引導,才會發(fā)揮出學具應(yīng)有的功效。所以,學具的準備既不能老師包辦,也不能簡而淡之地讓學生隨意準備,而應(yīng)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靈活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好操作,使課堂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