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巖
【摘要】個人信貸消費是伴隨經濟文化發(fā)展而興起的一種現(xiàn)代消費方式。作為擴大內需,拉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個人信貸消費在刺激消費者消費欲望、釋放被壓抑需求、解決消費市場疲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然而,我國目前的個人信貸消費安全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亟待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完善。本文試就此進行研究好探討。
【關鍵詞】個人信貸消費 消費安全 法律手段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個人信貸消費市場空間不斷拓展,住房信貸、汽車信貸、耐用消費品信貸、助學信貸等業(yè)務獲得迅速發(fā)展。隨著信貸消費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其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我們有必要加強對消費信貸風險的分析與識別,切實利用法律手段,防范消費信貸風險,確保個人信貸消費安全。
一、個人信貸消費中的風險因素
1、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相對滯后和不完善
個人消費信貸模式一般要涉及銀行與借款人之間的信貸合同、借款人與銷售商之間的銷售合同以及經銷商、銀行、保險公司之間的保險合同,涉及的法律關系比較復雜。而我國在消費信貸方面專門協(xié)調和處理消費者、銷貨商和銀行三方權益的法律法規(guī)還相對滯后和不完善。
2、沒有建立相應的消費者信用制度
我國在啟動消費信貸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尚未建立起配套的個人信用制度,尚無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考查機制以及對個人信用狀況和抵押資產等情況進行評估和調查的制度,銀行缺乏征詢和調查借款人資信的有效手段,加之個人收入的不透明和個人征稅機制的不完善,銀行難以對借款人的財產、個人收入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和還款意愿等資信狀況做出正確判斷。由于沒有家庭財產登記制、個人財產破產制度,加之缺乏信用監(jiān)督和懲罰機制,在消費信貸過程中,各種惡意欺詐行為時有發(fā)生。導致社會信用低下,市場交易缺乏誠實信用的環(huán)境,個人消費信貸業(yè)務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制度保障。
3、銀行管理模式不配套、不完善
與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匱乏相適應,銀行在對消費者的審查方面也缺乏先進的管理措施。對同一個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資料分散在各個業(yè)務部門,難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由于粗放的行政管理模式,銀行為了完成指令性的貸款發(fā)放任務,陷入同質惡性競爭的怪圈,在不能提供更多優(yōu)質服務的情況下,為爭奪客戶資源紛紛降低個人消費貸款的準入門檻。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放松了對借款人真實性和還款能力的調查與審核。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社會活動及表現(xiàn),有無違法紀錄,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同時貸后的監(jiān)督檢查往往跟不上,一旦發(fā)現(xiàn)風險不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4、個人信息的泄露和身份的冒用
在個人信貸消費中,個人信息的泄露和冒用的案例屢有發(fā)生。個人信息的泄露增加了個人信貸消費的風險,同時可能產生許多社會問題。而身份的冒用可能致使被冒用人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影響以后的信貸消費。
二、確保個人信貸消費安全的法律思考
1、建立完善個人信貸消費的法律法規(guī)
盡管《商業(yè)銀行法》、《擔保法》、《貸款通則》、《經濟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銀行出臺的辦法對個人消費信貸有了許多法律約定,但其針對性不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不具體,急需盡快完成統(tǒng)一規(guī)范個人消費信貸活動和調整個人消費信貸關系的全國性法律——《個人消費信貸法》的立法程序,使《個人定期儲蓄存款存單小額抵押貸款辦法》、《商業(yè)銀行自營住房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信用卡業(yè)務管理辦法》等部門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上升到法律層次,使個人信貸消費有專門的、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
2、用法律規(guī)范個人信用制度
完備的個人信用法律體系是信貸消費的安全保證。要從法律的高度確立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個人信用監(jiān)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明確在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將給予何種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過失信懲罰機制的設立,加大對失信的法律懲罰力度,增加個人失信的成本,使每個人都像愛惜自己的財富一樣愛惜自己的信用。
3、建立銀行內部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yè)銀行在發(fā)放消費信貸時,要按著《商業(yè)銀行法》的規(guī)定,嚴格審核借款人的身份證件、筆跡、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嚴格審查借款人收入水平、還款能力、資產與負債狀況等資信,完善銀行、保險、公安、交通等征信系統(tǒng)的一體化,實現(xiàn)個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加強貸后管理工作,建立信用缺失的預警機制,發(fā)現(xiàn)疑點,及時核實。異地貸款確實需要委托他人代理辦理貸款業(yè)務的,一定要讓代理人出具經公證機關公證過的授權委托書,并嚴格審核借款人及其代理人的相關證件。
4、通過法律維護信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由于個人信貸消費的征信引起的個人信用數(shù)據(jù)的泄露,消費者要及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信貸消費中的身份冒用,消費者要根據(jù)《民法通則》追究冒用者和相關銀行的法律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要提起民事和刑事訴訟。
結束語: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fā)展和人們消費意識的轉變,個人信貸消費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確保個人信貸消費安全與發(fā)展個人信貸消費同樣重要。我們要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基礎,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個人信用系統(tǒng)為突破口,以維護銀行和消費者的共同利益為目的,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實現(xiàn)方便人們生活和發(fā)展自身的“雙贏”,全面建設平等、和諧、安全的信貸消費關系。
【參考文獻】
[1]王麗麗.個人金融業(yè)務與法律風險控制[J].法律出版社,2004.
[2]韓銀花.完善中國消費信貸法律制度的思考[J].社科縱橫, 2006,(10).
[3]謝素霞.關于我國個人消費信貸問題的研究[J].消費導刊, 2007,(05).
[4]林明光.商業(y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議[J].經濟師 ,2008,(11).
[5]李環(huán)宇.個人消費信貸評價模型及風險防范研究[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chuàng)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