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
〔關鍵詞〕 高三;復習模式;改變;
提高;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1(A)—0053—01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筆者一直在深思高三學生在這一年里要做幾千道題,可面對同一類型的考題時卻失分較多。目前迫于高考“指揮棒”的壓力,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高分,教師的知識歸納加大量的習題訓練成為高三教學的固定模式。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高三學生的復習效率呢?
指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物理難,化學煩,數學作業(yè)做不完?!边@句話道出了化學知識的零散,但是化學知識點間是有規(guī)律的,按照物質間相互轉化關系,可把每一章內的主要物質按轉化關系編織成鏈,再經發(fā)散,形成知識網絡。因此,教師的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并結合自身的心理特點,快速有效地構建學科認知結構,為學科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扎實的知識、技能基礎。比如,在復習“有機化學”時,有機化合物根據碳干的不同可分為鏈狀化合物、碳環(huán)化合物;還可以根據官能團分為烴、醇、酚、醛、酮、羧酸、醚、胺、鹵化物、硝基化合物等。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近年高考化學試卷題目來看,除了加強對化學學科綜合能力的考查外,還有許多試題內容涉及到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相關聯的知識。例如,涉及到化工生產、環(huán)保、農業(yè)生產、醫(yī)藥、日常生活和高新技術等。針對這一方向,我們在高三第一輪復習中除了注重以上所述夯實基礎和培養(yǎng)能力外,還要在拓寬學生知識面上下功夫,按照章節(jié)細致復習 ,在知識的應用方面作適當補充,并且要求學生要了解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發(fā)展和社會熱點問題。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熱情,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和能力、科學性和人文素養(yǎng)的完美統一。
合理安排師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
1. 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做題時間,體會師生互動的快樂,并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所復習的知識。一直以來,讓教師頭疼的問題是:講過很多遍的知識點,學生的錯誤率還是很高,當和他們交流的時候,學生都會說:“課堂上老師講得我都明白,但是在做題的時候,就沒有思路了?!逼鋵?學生在課堂上只注重了聽,沒有消化的過程和自己動手的過程。教師在復習某一知識點時,應先精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習題,如復習“電離平衡”時,先讓學生判斷 “Cl2、氯化鈉固體、氫氧化鈉溶液、氯化氫氣體、鹽酸、酒精、蔗糖、SO2、NH3、氨水、金屬銅哪些屬于電解質,哪些屬于非電解質,再針對學生掌握的情況決定這一知識點是否需要著重復習,然后讓學生回顧強、弱電解質的定義,這樣既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學情,又可以讓學生“動”起來。
2. 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課堂上教師把高考復習資料上的題從頭講到尾,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效果不佳。教師可以挑選一些難度適中的題讓學生自己講評,這樣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給了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每個學生在走上講臺前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提高了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也能從講題中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使自己的教學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