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創(chuàng)新”一詞“摩登”的時代,再提“照葫蘆畫瓢”實在是不合時宜。更何況,人們對于“照葫蘆畫瓢”的模仿大都沒有好印象,“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畫虎不成反類犬”等等這些詞語的存在就是明證?;蛟S是受了這些詞語的感染,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對于仿寫這種方式,有人輕視,有人忽視。然而,筆者認為,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仿寫訓練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對此不能忽視,更不能輕視,而應重視。
一、“模仿”是人類認知事物的最基本方法
從孩童時期的呀呀學語到成年后滔滔不絕的講述;從我國科技工作者仿造蘇制戰(zhàn)機到完全自主研發(fā)的殲10雄鷹翱翔藍天,無一不是從“模仿”開始。細想一下,我們工作、生活中獲得的許多知識和技能,都與“模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在寫作方面的點滴收獲,無論是應用文還是一般文章,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它原生態(tài)的根:某個句式或是在哪篇文中所學,某個開頭或是在哪本書中所見。
二、“模仿”是青少年的“專利”
人們常說,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模仿”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幼兒小時學說話,幾乎完全靠模仿,那么到了學生時代,在學習口頭語言的同時,學習書面語言進行寫作訓練,“模仿”也應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們應高度重視,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
“仿寫”這種形式,特別適宜于中等生、學困生進行寫作訓練,易使他們產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這對于落實新課程標準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有著重要意義?!皠?chuàng)新作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對于少數(shù)尖子生來說游刃有余,但對于大多數(shù)患作文“厭食癥”的學生來說,會使他們“絕食”,他們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仿寫練習好比“健胃消食片”,可以幫助大多數(shù)學生走出作文“厭食癥”的困境,即使是尖子生也可從中受益。
三、通過仿寫,加深了學生對經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進而消化吸收其精華
語文課本上所選文章,篇篇都有玉可采、有寶可挖,學生在對其仿寫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對原著進行再學習,無形中深化了對原著的理解掌握,同時,又采到了經典作品中布局謀篇、選材立意、遣詞造句諸方面的寶石,可謂是一箭雙雕。
學過《春》一文后,筆者指導學生寫《秋》一文,有的學生就仿《春》一文的構思,寫了“秋風圖”“秋雨圖”“秋果圖”“秋收圖”。有的學生在開頭寫:“盼望著、盼望著,就這樣盼過了春天,盼過了夏天,終于秋天的腳步近了。”有的在結尾寫:“秋天像色彩之神,使大地五彩斑斕;秋天像豐收之神,為人們帶來了累累碩果;秋天像歡樂之神,讓人間充滿歡聲笑語。”實踐證明,仿寫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還是大有裨益的。
有人會說,以上所言差矣,“畫瓢”式的仿寫,只會使學生思維僵化,有悖于當前提倡的“創(chuàng)新”。實則不然,仿寫學的是語言、手法、技巧、思路等,這是打好寫作基礎的方法之一。這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而恰恰是創(chuàng)新基本功的練習,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君不見,達·芬奇畫蛋畫出新天地,仿生學仿出新科技。魯迅先生說,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新文藝?!爱嬈啊碑嫸嗔?畫出絲瓜、南瓜、茄子也是完全可能的,甚至畫出外星人種植的奇蔬異果也是可以做到的,何樂而不為呢?由此可見,“畫瓢”之工不可丟。
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不少省市在中考試題中出了仿句試題,這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愿我們重視學生“畫瓢”之工的訓練,畫出作文訓練的新天地。
(張國勝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溫泉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4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