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把握古詩的思想感情是每個考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古詩的思想感情把握不住,或把握不準,并不是學生的水平達不到,而是他們面對詩歌就像老虎吃天——無從下口。針對這一點我們總結了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幾個切入點。
一、審視題目,揣摩題旨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鳖}目猶如窗戶,認真審視可以了解詩歌的內容主旨,猜測到其思想感情,進而為進一步鑒賞詩歌打下基礎。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
如: 夜歸
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鑒賞時,可抓住題目展開豐富聯(lián)想。在這里“夜”指夜里,“歸”就是回家。聯(lián)系起來就可知道這首七言絕句詩描寫的是主人公深夜歸家的情景。從題目可引發(fā)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為什么會在深夜里回家,他從哪兒來,有同伴嗎,他害怕嗎,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猜測: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游子,在一個凄涼漆黑的夜晚,旅途一定會很艱難,很疲憊,他一定會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兒老小,所以一定會歸心似箭。這樣一聯(lián)想,就可使題目具體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心情下來思考。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這些具體化的問題,稍加思考,我們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進作者的思維空間和情感空間。
所以關注題目,有助于我們快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情基調和作品思路。
二、捕捉意象,把握內涵
意象,就是詩歌中傾注了詩人的思想與詩人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懷言志的憑借與依據(jù)。因此,領會詩歌意境可以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開聯(lián)想,進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及思想感情。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個意象,人們便會想到它要傳達什么情感,表達什么主旨。
古詩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寫恨詩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達思念的常用“雁”“紅豆”等,表現(xiàn)志節(jié)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詩鑒賞中,如能知曉那些慣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據(jù)此推斷詩意,從而找到解題鑰匙。
如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兩首送別詩都寫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請作簡要說明。
“水”是古典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它的含義比較廣泛,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比喻廣闊、綿長、深重的愁緒;《論語》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則是時光易逝的象征等等,這些意象廣大中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這里要考生對兩首詩中出現(xiàn)的“水”的意象進行比較分析,抓住詩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上一首詩用“水悠悠”象征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這與李白的“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盡年光的“宮前水”來抒發(fā)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滄桑變化的感慨。
三、關注注釋,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即要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事跡、心路歷程、創(chuàng)作風格、所處的時代背景來欣賞詩人的作品,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如果不是熟悉的詩人,有時需要借助注釋。注釋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如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從注釋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無夢還家”“獨立青峰”表達了作者國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寫到梅花的意象,結合注釋①可知,表現(xiàn)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四、景語飾語,體悟真情
即抓景物特征、抓詩中的修飾性的詞語(定語、狀語)。“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傳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也就把握住了詩人的情感;而修飾性的詞語就是作者情感的體現(xiàn)。
如:東坡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詩的第一句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市人為財利所驅,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兩句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種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通過對比都在“鏗然”一詞中表現(xiàn)了出來。因為“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fā)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聯(lián)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
當然,要想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多個切入點的綜合使用,以免失之偏頗。
(周海宏 河北省唐山市車軸山中學06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