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珠
摘要:敘述視角,即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是小說敘述技巧的一種慣用形式。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繼承了黑人文學的傳統(tǒng)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以講故事的形式展開全文,因此,她在《外婆的日用家當》中使用了大量的非正式且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語言等技巧從而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
關鍵詞:艾麗斯·沃克 ;敘述視角;內(nèi)涵
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的早期作品《外婆的日用家當》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寫作的時間背景恰逢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高漲的六七十年代。尤其1963年馬丁·路德·金發(fā)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講,黑人已經(jīng)逐漸開始要求種族覺醒、種族認同以及捍衛(wèi)自己的種族文化遺產(chǎn)。艾麗斯·沃克在這篇小說里繼承了黑人文學的傳統(tǒng)以講故事的形式展開全文。
一、 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即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故事是由誰的口吻來講述的,是小說敘述技巧的一種慣用形式,作者通過運用不同的敘述視角,向讀者充分提供觀察世界的多維角度。小說的敘述視角通常包括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視角。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在《外婆的日用家當》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這一視角使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以為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增強了敘事的真實性。這一敘事視角也使讀者能夠更為真切地體會到這些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黑人婦女的生活經(jīng)歷。非洲人同那些以口頭形式作為文化載體的民族一樣,崇拜那些講故事的人, 并將黑人文化帶到了這片土地。早期的黑人文學與書面作品相反,是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艾麗斯·沃克在這篇小說里繼承了黑人文學的這一傳統(tǒng)以講故事的形式并以母親的口吻展開全文,因此,使用了大量的現(xiàn)在時以及非正式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語言等從而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增強了生活的真實性和形象性。
二、 敘述的真實性
1、歷史現(xiàn)在時的運用: 歷史現(xiàn)在時是講故事時常用的一種時態(tài),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來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使故事重現(xiàn)更加生動逼真?!锻馄诺娜沼眉耶敗氛Z篇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為導入,艾麗斯·沃克用的是一般將來時(I will wait for her in the yard....我將在院子里等她, Maggie will be nervous 麥琪將會很緊張...)簡介母親與小女兒麥琪(Maggie)在迎接大女兒迪伊(Dee)的到來并做一些準備工作。第二部分(3-12自然段)與第三部分(13-16自然段)中,作者大多使用一般過去時表現(xiàn)了母親在大女兒來家之前的復雜心情。第四部分(17——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艾麗斯·沃克以母親的口吻敘述了大女兒的來訪。故事講到17——25自然段時,時態(tài)卻發(fā)生了變化——由一般過去時都改用一般現(xiàn)在時,因為母親眼里的大女兒“迪伊”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陌生的完全被白人文化同化了的“萬杰蘿小姐”。從第26自然段一直到第五結(jié)尾部分語篇又回到過去時中。
2、動物形象的象征性:艾麗斯·沃克多處使用了動物的形象對人或事物加以描寫以增強生活的真實性和形象性。1)Maggies brain is like an elephants (麥琪的腦子像大象一樣來形容麥琪的記性可真好)迪伊在這里以一種諷刺的口吻來談論麥琪。Cows are soothing and slow and dont bother you, unless you try to milk them the wrong way.(母牛生性安靜、動作遲緩,除非你擠奶時動作不到位,否則它是不會傷人的。)這句話雖然談的是生性恬靜的奶牛,但實則暗指生性怯懦的黑人,或者更為具體一點,指的是性情溫和的麥琪,正像奶牛一般不會傷人,但如果被逼上絕路也是會反抗的。從這句我們還可以看出麥琪并非生性怯懦,她也有自己的個性,只不過在姐姐迪伊的相比之下使她顯得相形見拙罷了。文中作者還使用了hog, dog, mule ,sheep, fish, bull calf等十多種其它動物形象。
三、敘述語言的非正式性
由于整篇文章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是以母親的口吻來講述的,而母親本人也這樣陳述 “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因此全文大多數(shù)句子都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短句、省略句型以符合說話人的身份,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短句與省略句 (Elliptical sentences)是一種具有明顯語體功能的句式,其結(jié)構(gòu)緊湊,言簡意賅,多用于口語中。
1)“Dee, next. A dress down to the ground , in this hot weather.” (接著下車的是迪伊。這樣的酷熱天,她竟然穿一件及地長裙。) 這是一個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省略句型,符合母親未受過教育的身份。
2)“No, Mama,” she says. “Not‘Dee,Wangero Leewan-
ika Kemanjo!”(不對,媽媽,我不叫‘迪伊,我改名叫‘萬杰羅·李萬理卡·科曼喬了!)
第一和第二句的描述可以看出,迪伊在這樣的酷熱天穿著傳統(tǒng)的非洲式長裙,并且丟棄了自己的名字,改為非洲人名字,它似乎是非洲名字但它與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無關。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通過她的服飾、名字、語言、發(fā)型等強調(diào)迪伊對她的非洲遺產(chǎn)的表面興趣,她對非洲以及非洲所代表的一切只有膚淺的了解和內(nèi)心的困惑。
3) “Imagine!” she breathed again, clutching them to her bosom. 完整的語序應是:“Imagine that she did all the stitching by hand!” she breathed again, clutching them to her bosom.(想想吧!多不容易呀!這都是外婆她手工縫制的!她喃喃地說,緊緊地把百納被子抱在了懷里。)當?shù)弦涟l(fā)現(xiàn)人們以非洲文化為榮耀的勢頭,她便很快追隨,并賦予這些文化遺產(chǎn)——外婆留下的百納被以美學和經(jīng)濟價值。
2、黑人英語的使用: 由于歷史的原因,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令人注目的社會階層,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由于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享有了一個獨特的名字———黑人英語,不同于美國標準語,它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變異。
1)——eyeing her sister with a mixture of envy and awe.(懷著既羨慕又敬畏的心情看著她的姐姐。) eye(眼睛)在這里由一個名詞詞性轉(zhuǎn)換為動詞詞性“看”
2)“——maybe he dont know how people shake hands”(也許他不知道人們怎樣握手)這里dont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正確的寫法應是doesnt。黑人英語作為一種英語變體多使用于美國社會中那些經(jīng)濟地位、教育水準低下的黑人中。
四、敘述語言的力度
1、反語(Irony)的運用: 反語指實際含義與所說的話意思正相反,是一種微妙幽默間接的諷刺。 She wrote me once no matter where we “choose ” to live ,she will manage to…(無論我們“選擇”在哪里定居,她都會設法…)這句中的“choose ” 加了引號,是一種反語。黑人始終處于美國社會的邊緣,他們無法享有同白人一樣的權利,所以他們是不可能自主選擇在哪里居住的?!癱hoose ”在此可以理解為“強迫”。
2、反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的運用:反問句是一種用疑問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意義的句式, 而無需作出回答的修辭方法,但語氣比陳述句更為強烈,具有強烈的反詰語氣。
1)Have you ever seen a lame animal, perhaps a dog …?(你可曾見過一只跛了腿的動物,比方說一條狗…的樣子嗎?) 這里一位母親好像在控訴她另一個女兒麥琪身上的傷疤,象征著黑人由于罪惡的種族奴隸制所留下的傷痛烙印。
2)Why dont you take one or two of the others?(你為什麼不拿另外兩床被子呢?)母親完全拒絕了迪伊的請求,她并沒有把這些文化遺產(chǎn)——外婆留下的兩床百納被子中的一床給迪伊。
艾麗斯·沃克在本文除了巧妙地使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外,她還大量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整篇文章的內(nèi)涵。尤其迪伊的個人特征、服飾風格和言辭用語則顯示她是黑人權力運動的象征,母親雖然不太理解黑人權力運動尋根非洲文化的熱潮,卻努力配合。但母親慢慢發(fā)現(xiàn)迪伊(黑人權力運動)不了解自己最近的文化傳統(tǒng),甚至擯棄這部分文化傳統(tǒng),對文化的價值的理解也只在于表面的審美價值和物質(zhì)價值,因此, 母親拒絕象征美國黑人權力運動的迪伊的請求。
參考文獻:
[1]丁往道,吳冰.英語寫作手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2]胡曙中.英語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正林,張名高.高級英語精讀精解[M].(第一冊)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6。
[4]梅仁毅,王立禮.高級英語[M].(第一冊教師用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5]張漢熙.高級英語[M].(第一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6]趙莉華.逃避傷痛文化.尋根非洲文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