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摘要:德育是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新人的重要途徑。德育困境是當下德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國目前德育教育也處于不斷改革和探索之中,我們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又要能夠符合中國當代教育實際,切實可行,符合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德育 緣起 特點 困境
一、德育概念的緣起
德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中國古代雖存在德育的事實,但卻無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這個名詞,往往用“教”、“學”、“德”、“道”等詞語代替,我國的提法最早源自孔子。孔子在其《禮記》中《大學》開宗明義便說:“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論述。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對道德教育作用的看法: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做到不為各種私心邪念所動搖,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
而孔子在當時確定了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門課程?!岸Y”用于維護各種人倫和道德規(guī)范;”樂“是通過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手段使學生從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禮樂互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務;由六藝可見,孔子的教學內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三部分。但這三部分內容并非等量齊觀的,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由于”樂“教相當于現(xiàn)代的美育,軍事技能相當于現(xiàn)代軍事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就是智育,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并且應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在西方,古希臘也很重視德育。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yǎng)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培養(yǎng)美德必須實踐,并通過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習慣。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宗教傾向。他尊重兒童的天性,強調自然發(fā)展的法則。19世紀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認為,知識和行為之間,道德和理智之間不應分裂開來。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主張通過學校的“典型的社會生活”培養(yǎng)“有利于社會秩序”的道德習慣。,但是,西方康德時代以前雖存在德育的事實,卻沒有“德育”這個名詞。18世紀70、80年代,康德把遵從道德法則,培養(yǎng)自由人的教育稱為“道德教育”(或“實踐教育”),這是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出現(xiàn)最早的“德育”一詞;與康德同時代的裴斯泰洛齊也使用過“德育(道德教育)”一詞;1860年英國學者斯賓塞在其《教育論》一書中,把教育明確劃分為“智育”、“德育”、“體育”,從此,“德育”逐漸成為教育世界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18世紀的盧梭、19世紀的赫爾巴特、20世紀的杜威等都先后提出他們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德育流派,如盧梭的“自然教育論”、赫爾巴特的“主智說”、杜威的“主行說”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現(xiàn)實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弊病及當代社會對人精神品質的要求,西方各國更加強調德育,關心“德育投資”,往往把德育的改善與加強列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如美、日、英、德等國。不過,西方“德育”概念外延很小,限指道德教育;前蘇聯(lián)的教育也是把德育理解為道德教育。
“德育”一詞于20世紀初傳人我國,最早出現(xiàn)在1904年,王國維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詞;1906年,王國維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發(fā)表《論教育宗旨》一文,明確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體育”四育,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完全之人物”,“德育”概念在中國傳播開來。1912年,蔡元培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中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舉思想。此后“德育”一詞成為教育界的普遍術語。近代,我們啟用德育術語時,與西方世界的德育概念相一致,限指道德教育,與世界觀教育等相提并論。但是,由于受到本土社會意識的影響,德育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概念被泛化,內涵不斷膨脹,外延不斷擴張,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內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幾乎涵蓋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所有內容。
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德育是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新人的重要途徑。毛澤東同志論述我國教育方針時,突出了教育的全面性。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睆娬{提出教育從內容上包括“德、智、體”三方面,防止只重“文化學習”,忽視思想品德和健康體魄的教育,由此產(chǎn)生“三育”的概念。1982年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準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睘檫m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十五大又明確提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社會主義新時期德育教育有了綱領性目標。
社會主義德育本身是一個整體(包括德育內容、德育過程、德育系列),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又構成一個整體,但同時又受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制約,同智育、體育、美育等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德育內容包括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價值追求、文明習慣等養(yǎng)成教育,后來又加入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內容。
二、社會主義新時期德育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了新時期,中小學德育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歷程,可以從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上大致區(qū)分為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8到1988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確立了學校德育工作實行校長負責制,國家教委頒布了《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內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確系統(tǒng)的要求。
這幾個文件對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整體改革,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管理,實現(xiàn)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第二階段:1988年-2000年以后。黨中央制定頒發(fā)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和《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學校德育在改革開放十幾年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取得了很多可貴的經(jīng)驗和研究成果。
(三)第三階段:2001年以后,黨中央制定《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中小學德育教育提供了新時期的理論依據(jù)。
三、社會主義新時期德育發(fā)展的大致特點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
1. 增強德育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國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別頒發(fā)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經(jīng)過幾年的試行,國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頒發(fā)《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從此中小學德育走上了依綱管理、依綱育人、依綱考評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
2. 加強德育改革,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德育方法。近年來,德育方法擴大了德育的空間和影響。利用各種媒體與現(xiàn)代傳播工具,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蓋面、滲透力,并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知識競賽、社會活動等,使德育活動更具有吸引力。同時加強了校風建設和校園建設。這些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體驗,故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
3.逐步形成科學的德育評價機制。目前對德育評測的必要性、現(xiàn)實性、可行性及其方法原則方面達到某種共識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學生品德的考評方面,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和設計出考評的途徑與方式。
(二)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問題
1.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的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一時期國內開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變,學校德育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嚴重沖擊:一方面,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搖動了學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隊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化、拜金主義等思想沖擊著我國傳統(tǒng)的信念和價值觀。學校工作有的重智輕德,應試教育等問題日益嚴重,形成了學校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傾向,德育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一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諸如德育內容不系統(tǒng)不科學及隨意性;德育目標缺乏針對性、層次性,德育活動缺乏計劃性等等。
2. 同時,人們對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務總體上是趨于認同的,但存在著社會、家庭與學校認識不同步、不一致現(xiàn)象。近十年來,不少學校和地方黨政部門都意識到學校德育綜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進行了社區(qū)、家庭與學校齊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工作,取得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由于對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不可控因素認識不足,沒有形成綜合治理的機制和規(guī)范。人們對社會和家庭影響因素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強的趨勢還沒有充分估計,因而導致了社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協(xié)調或配合不當。
3. 從學校的工作方面來看,中小學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樹立得還比較牢固,但學校的德育的重要性卻被忽略,大部分學校對德育工作抓得較緊,強調德育的計劃,但德育工作系統(tǒng)還不健全,黨支部、團隊、工會、政教處、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班級德育工作的相互關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規(guī)范和常規(guī)。因此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期,如何把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需要深入地研究,如何統(tǒng)一全社會對于學校德育的認識,是國家和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四、學校德育困境的生成
德育困境是當下德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報告,提出“學會生存”的口號,對全球教育改革起了重要指導作用?!皩W會生存”主要是從知識和能力提出來的,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風靡80年代。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21世紀教育的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最后得出一致結論,21世紀教育的共同指導思想,應當是教育青少年從只關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來,關心一些全球性的問題:“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經(jīng)濟、生態(tài)利益”,“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集中到四個字——“學會關心”。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主張通過學校的“典型的社會生活”培養(yǎng)“有利于社會秩序”的道德習慣。
公民教育(包括愛國主義和法制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課題。公民教育一般都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設置特定學科進行道德教育,一是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過程進行道德教育。國外開展的“公民教育課”上對公民教育教材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十分注重,大力加強并重視生活教育和公民知識的傳授,強調傳統(tǒng)道德教育、推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十分重視行為實踐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來,德育內容和方法都朝著綜合化方向發(fā)展。目前國外在德育理論中都注意到多學科基礎的綜合,力圖廣泛吸收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鑒和補充。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則滲透到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歐美發(fā)達國家普遍打破就學校德育論學校德育的傳統(tǒng),實行開放的“大德育”。美國形成了傳統(tǒng)方法(即理論教育方法)、現(xiàn)代教育方法(通過課外活動潛移默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系統(tǒng)方法。
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傳遞文化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功能,教育更主要的功能是塑造學生的人格,讓受教育者有美好的心靈。德育是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新人的重要途徑。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個方面。
1982年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準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為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受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制約,同智育、體育、美育等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我國目前德育教育仍處于不斷改革和探索之中。“知行統(tǒng)一”是國外教育最大的的特色,重視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爸薪y(tǒng)一”也是目前德育改革及課改的基本要求,必然也是德育教育發(fā)展的方向,這一點必須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并能不斷發(fā)展,使之真正符合我國德育教育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中國加入WTO,中國教育也受到了來自國外的許多沖擊。面臨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無論是從管理體制、學制結構、經(jīng)費投入還是從課程設置、班級管理上,我國國內教育獲益良多。然而國外教育在帶來許多先進教育模式教育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我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必將受到?jīng)_擊,尤其是對德育教育,這將使我國的傳統(tǒng)德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我國目前德育教育仍處于不斷改革和探索之中,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又要能夠符合中國當代教育實際,切實可行,符合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