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云
每次的英語試題中都有關于情景對話的測試,如果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去做,無疑會陷進出題人所設置的陷阱中。不僅如此,英語閱讀也有此類題型出現(xiàn),所以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觀察世界;要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社交準則、思想意識、語言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
在朋友見面時,中國人愛說:“吃飯了沒有?”“去哪兒著?”這些在我們看來相應得體的言語一變成英語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對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多少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即便勉強給你一個答復,心里也會嘀咕,問我吃過飯沒有,有何用意?他會以為你想邀請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對未婚青年來講,這樣問還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往呢。同樣,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用這兩句英語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后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難道我就沒有一點自由嗎?這也難怪外國朋友生氣,原來沒有弄清楚在中國“你去哪?”是問候語。實際上,問話人并不想知道答話人去哪,只是為了禮貌而已。而在這種場合下,西方人只說Hello或Hi。在與朋友第一次相識時,我們會“幸會”,譯成英語就是I am lucky to have meet you。對方聽了輕則以為你是言不由衷,阿諛奉承,重則以為你想在他身上打什么樣主意。而在這種合下,講英語的人只說:“Im pleased to meet you.”(認識你很高興。)分手時,他們還要說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Good-bye Bye-bye”。(能認識你真高興,再見)之類的話。在中國,如有貴客或不太熟悉的人來訪,客人離開時,按中國的習慣,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門口,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慢走”“走好”之類的話。這些說法都不能直接譯成英語。如果說Stayhere.Go slowly或Walk slowly一定又會產(chǎn)生誤會,聽起來還十分生硬。其實,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就行了。
另外,由于東西文化形態(tài)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達尊卑要領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富有競爭力,而年紀大的卻常常被嫌棄。因此,“老”就意味著風燭殘年,來日無多,人們都忌諱”老”字。例如:某院校的學生陪外籍教師乘車旅游,一位學生一上車便熱情地給外教讓座并用英語說:“您這么大歲數(shù)了,可別累著了……”這位外教聽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國人就把他當作不中用的老頭子了,這是由于東西文化的差異產(chǎn)生的誤解。
這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區(qū)別。英語模擬題中就出現(xiàn)過類似的閱讀理解題。一位年過60的女士乘車時寧愿付錢,也不愿承認自己已達到免費乘車的年齡。當時很多同學都對此題不解。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問題在做英語試題時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就教材中的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首先對相關的文化背景有一個了解。再結合文化內(nèi)涵來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還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能為學生提供有語境的文化背景知識,能讓他們更好地把握閱讀理解題。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