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英
《什么是周長》是北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44頁的內(nèi)容,是學生在二年級學習了“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利用實物和一些圖形,說明周長的含義,內(nèi)容不多,但很重要。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都能根據(jù)公式準確計算,但遇到一些不規(guī)則圖形就無從下手,常常和“面積”混淆。周長的本質(zhì)是什么?怎樣讓學生感悟到計算周長的本質(zhì)?我陷入了沉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學中,在學生“認識了周長”,知道了“得到周長的策略”后,我有意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起學生爭論,從而使課堂出現(xiàn)了精彩的一幕。
片段一
師: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什么是周長”,知道了“怎樣求周長”?,F(xiàn)在,請觀察下面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相等嗎?(教材第45頁第3題)
生:(不假思索)不一樣。
師:(笑而不語)
生1:不一樣,第二個的周長大一些。(大部分同學點頭贊成)
生2:不,第一個的大。(也有幾個附和)
同學們爭得不可開交。
師:這樣吧!我建議大家都來想辦法驗證一下,看看結(jié)果究竟怎樣,好嗎?(1.可以利用學具;2.數(shù)據(jù)可以標在圖上;3.同桌可以互相幫助。)
同學們紛紛動手操作,量的量,記的記,算的算,還不時小聲地議論著,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舉起來了。
師:結(jié)果怎樣?
生:(異口同聲)一樣的,它們的周長是一樣的。
師:圖形明明不一樣,它們的周長為什么會相等呢?
生1:我們先量每邊的長,再加起來,是相等的。
生2:老師,我不用量,也能看出周長是一樣的。
師:哦?行嗎?
生2:(用手比劃著)只要把圖1中缺角部分的豎線往右移,橫線往上移,就和圖2一樣了,所以它們的周長是一樣的。
師:我們來試試吧!(通過平移,將圖1轉(zhuǎn)化為圖2)
生:(興奮地)耶!
片斷二
師:下面,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考考大家。
(教材第50頁數(shù)學故事)每張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周長是32分米。2張桌子拼成的長方形桌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生1:(毫不猶豫)1張桌子的周長是32分米,2張桌子的周長就是2個32分米,2乘32等于64分米。(大部分同學點頭同意)
生2:(喃喃自語)拼起來了。
生1:拼起來,也還是2個32呀!
生2:(遲疑地說)不對,不對,拼起來了,中間挨著的兩條邊就應該不算了吧?
(其他同學也都陷入了思索中:有的在用學具擺;有的在紙上畫;還有的在議論。)
師:也順勢在黑板上畫出。
生1:(不服氣)怎么不算?這兩條邊不還在中間嗎?
(就是嘛!有的同學依然附和)
生2:可是,周長是指的圍繞圖形一周的長度(用手指劃,強調(diào)一周),就不能再算中間的了。
生1:(不好意思)我沒想到。(同學們也都恍然大悟)
師:那么,2張桌子拼成的長方形桌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呢?
生1:32÷4=8(分米)8+16+8+16=48(分米)
生2:也可以直接用6×8=48(分米),因為原來2張桌子有8條邊,拼起來了,有2條邊就消失了,剩下6條邊,也就是6個8分米等于48分米。
師:3張桌子這樣拼起來呢?
(由于有了上面的基礎,再沒有人輕易結(jié)論為32×3=96分米了,同學們畫的畫,算的算,很快得出了8×8=64分米)
師:(含笑著進一步啟發(fā))通過解決這一個問題,你明白了什么?
生1:以后一定要認真讀題。
生2:要多想想,不明白的可以畫圖,也可以用學具擺。
生3:要想好了再說,不管什么事,都不能隨便下結(jié)論。
課后反思
1.重視培養(yǎng)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一定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在片段一中,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圖形,作出猜想:“周長相等嗎?”再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一個觀察——猜想——驗證的認知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fā)揮、同桌互助的空間,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增強,“個性”也自然會得到張揚。同學們大膽地想象:“把圖1中缺角部分的豎線向右移,橫線往上移”。在他們眼中,周長不再純屬數(shù)學概念,而是可以運動的,同時,平移的思想也應運而生,這難道不是意外地收獲嗎?
2.“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片段二中,“每張桌子的桌面是正方形,周長是32分米。2張桌子拼成的長方形桌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同學們自然會不假思索地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我并不急于對他們的答案作出評價,我希望以此引發(fā)爭論。果然,爭論出現(xiàn)了,絕大部分同學都興趣盎然地卷入了以生1和生2為首的這場爭論之中?!捌雌饋?也還是2個32呀!”“拼起來了,中間挨著的兩條邊就應該不算了?!薄霸趺床凰?這兩條邊不還在中間嗎?”“可周長是指的圍繞圖形一周的長度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在辯論中,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周長”,找到了合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而且學會了傾聽,欣賞他人。
3.適時引導,隨機生成。片段一中,在學生爭論不休時,老師一句“我建議大家都來想辦法驗證一下,看看結(jié)果究竟怎樣,好嗎?”將學生的思維迅速引導于“驗證”上來。片段二中,學生爭論已畢,能正確解答問題后,教師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進一步啟發(fā):“你明白了什么?”使學生由單純的解題策略“認真讀題”“多想想”,到“不管什么事都不能隨便下結(jié)論”,這難道不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學會生存的有力嘗試嗎?
作者單位:湖北省建始縣實驗小學